搜索
覃明才的头像

覃明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10
分享

为何要去岳阳楼

湖北枝江 覃明才

前不久,想带孙女旅游,友人要去岳阳楼,我觉得很好,但也在想一个问题:为何要去岳阳楼?

咋一听,也许会觉得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有病,别人为何而去,关你什么事?!

想想,适逢盛世,生活富足了,出去走走,多见见世面,既愉悦身心,又长长见识,不枉此生一遭;抑或看看古老的建筑,听听与之相关的掌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感悟一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的情怀;或者,你也来个登斯楼也,畅叙幽情,留下只言片语,或许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这不都是答案吗?

再想想,非要弄个“包袱”背着,怎么去旅游?怎么会开心、尽兴?率性而游,轻轻松松,不是很好吗?问题是,人生很短暂,也要有饭吃,出去走走的时间很有限,所到之处的机会很难得。我们不可能跟孔夫子那样饿着肚皮周游列国,而孔夫子还背着沉重的“包袱”——为了实现他的治国理想——而且那“包袱”越来越重,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出行,不是会更有获得感、满足感吗?

2014年11月30日,我带孙女去武汉出差,从黄鹤楼前经过,跟她讲,这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因为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写的《登黄鹤楼》诗而闻名的。

她很天真,问还有哪两大名楼?

我便说有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她又问,为什么要修这种楼?

我真没有去深入研究过这个,便单凭自己肚子里装的那点东西,随口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现象,有了名气之人喜欢挨着有山有水的高地修这种楼,这样天地之间的灵气、太阳月亮星星的精华都装进来了,这里就会收获很多粮食,人们也就生活得很幸福了。这黄鹤楼修的地方叫蛇山黄鹤矶头,隔长江不远,岳阳楼修在洞庭湖的边上,滕王阁修在赣水的边上。黄鹤楼和岳阳楼是三国的时候修的,滕王阁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修的。说的越多,她越不懂。就简而言之,说大人物要显摆自己,就建一座楼。有文化的人去里面游玩,写出好作品,传播开去,天下的人就都知道了这样的楼。我还诵读了《登黄鹤楼》,解说了诗意,说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超出了一个七岁孩子的认知能力。

我们顺便去进了景区,不巧黄鹤楼在大修,就只漫无目的地走了走,看了黄鹤楼的外观。可她感兴趣的,似乎只是眼前建筑上那些七彩的雕刻和景区里的花草树木。

时隔四年,孙女已经学习了不少唐诗宋词。出发前,我跟她讲,岳阳楼是因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而闻名的。我找出《岳阳楼记》原文与翻译给她看,并做了一些讲解。我揣度,她应该懂得了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意思。

她听说岳阳楼在洞庭湖边,马上就吟诵刘禹锡所作《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还滔滔不绝地说,诗人用比喻和想象,写皓月银辉之下,洞庭湖里的君山愈显青翠,湖水亦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从洞庭湖大桥上经过,她看着窗口流动的宽大湖泊,又将《望洞庭》背诵了一遍。进了岳阳楼公园,登上古城墙,她便四处张望,寻找着“白银盘里一青螺”。要不是公园内那些碑刻文字的字体多是草书,说不定她会对这一块更感兴趣了。

游黄鹤楼,是随意而为之,孙女的记忆是模糊的;游岳阳楼,是略有准备而去,她的记忆略微深刻。这当然与她年龄的差异有关,可是成年人呢?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会不会如范仲淹所言,因物而喜,因物而悲呢?

7月18日,岳州的天气十分炎热,但大小车辆一波波涌进了洞庭一畔岳阳楼公园南门前的广场。看样子,有自驾游(自助游)的,也有旅行社导游的。游客也不少,耄耋老者,帅男靓女,牙语小童,还有外国友人。岳阳楼的吸引力由此可见一斑!

驻足岳阳楼公园的一个个瞬间,观赏古迹,睹物思人,触动心灵?

人流熙熙攘攘,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口音不同,听不清在讲什么。

岳阳楼门楼上有“巴陵胜状”牌匾,门柱上有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觉得震撼的,是一类人;觉得无所谓的,是一类人;觉得就那么回事的,是一类人……

购票由门楼进入岳阳楼公园,石板路弯弯曲曲往里延伸,应该会感觉到,四围的鲜花争芳斗艳,小溪里金龟背上点点金光。登上城墙,应该会感觉到洞庭湖空旷辽远,远处的山又隐隐约约,近前的雕塑、碑廊、传统风貌街,以及岳州府衙、双公祠、五楼观奇等殿阁气派非凡,其中岳阳楼尤为宏伟壮观。多不胜数的是名人诗文书刻牌坊——有好几种不同版本的范仲俺《岳阳楼记》书刻,还有古老而庄严的三国东吴将领鲁肃训阅水师点将台,精致的吕洞宾图画与小乔墓碑等等。

各处尽是导游讲解与岳阳楼相关的掌故和景点的由来,手机、摄影机照相的比比皆是,还有旗袍队走秀。真叫一个热闹!我是不喜欢个人“留影”的,偶尔让友人给孙女在景点留个照片,是想让她日后有所回忆。偶尔跟孙女说点相关的内容,也是想让她对来岳阳楼有所收获。

每个人,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双手,一部手机/相机,加上一个脑袋,见了,听了,拍了,想了,就敢大言不惭地说“不虚此行”?非一定也!

你是在去日无多的时光里,清静淡然地行走,抛弃烦恼忧愤,远离喧嚣聒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还很难!或者在风华正茂的时光里,激情满怀地行走,静默地感知历史的遗迹,幽谧地遐思前途漫漫,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也非易事!

自然?自由?自信?抑或自怨自艾?全在你自己!

旅行社是通过为游客服务而获取报酬,对线路、景点的安排有规则,对每个景点游览的时间也有限制,选择好的旅行社也会让你很舒适、很愉快。而自驾游(自助游)是“全在自己”的最佳选择,主要考虑的是旅游的目的性与获得感。

时兴“旅行研学”,可以叫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过去说的实地考察调研。但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游而重观,观而重思,思而有得,得而利人。

“旅行研学”涉及到种种人。在中国,从古至今,能够在外面疯跑的人多为官员、文人,有的文人也是官员。解放后,曾一度时期,“旅游”一词出现的频率很低。最初热起来的时候,官员可以借召开什么会议的名誉,有安排名胜旅游,公费报销。渐渐地就演变为官商勾结,假公济私,借旅游之名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后来“八项规定”出台,如此乱象慢慢遁迹。这样也好,让公派的官员实地考察调研能够名正言顺、名副其实。我想,岳阳楼公园能够成为国家五A级景区,并越来越美,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和点赞,与此是有关联的。

还有做教师的,曾经在讲台教学《岳阳楼记》一遍又一遍,只是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后来有了投影,再后来有了网络,每每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读读背背,联系实际写写感悟,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应对考试便绰绰有余了——都懂得,滕子京被贬到巴陵,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国事为重,勤政为民,做了许多好事,重修岳阳楼,写信给范仲淹为此作记,共襄这“一时盛事”。范仲淹随后作《岳阳楼记》,表达其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规劝滕子京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而真正到访岳阳楼,就会觉得过去的教学多少存在“照本宣科”的意味。近来的旅行研学,凡是对此上心的教师会是一个机遇,会对教学产生不小的影响。

平头百姓,就像过去说的工农商学兵,是不是也要旅行研学?这个,就是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问题。岳阳楼凝固在历史的长河,凝固在那些碑刻的文字里,此楼的独一无二,曾有几多才子云集,临风把酒,赋诗流传?而今一楼之修缮,究竟是为其文化流传,还是为地方多得银子?这恐怕才是来岳阳楼研学的重点。具体到研究湖泊、建筑、地理、国史、古代文化等等,到达到什么目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方法也是多样,任由自己做主。但要上心的是,既然研学,康多是嚼不烂的;既然研学,走马观花也是没有成果可言的。

凡是去往岳阳楼的人,仅仅是“玩一玩”、“看一看”,你可能会说,没什么特别的,也就是这么回事。甚至会认为,有些建筑设施都是仿制的,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引不起什么兴趣。

然而,岳阳楼是一座历史的宝藏,岳阳楼的历史就在自三国以来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我们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眼前的物象,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原来了解到,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相传为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后因为李白的诗歌开始称“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至于其它的历史内容,我真还不太清楚。这对于我游岳阳楼还是有很大的影响了。我孙女的认知更有限,要靠引导,不然,她的印象里可能就是那路,那碑,那雕像,那亭台楼阁,甚至就只有花草树木的影子了。

当晚,我在网上查阅发现,在岳阳楼建成800余年后,北宋重修两次:庆历五年(1045)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元丰二年(1079)春、崇宁年间(1102—1106)。南宋重修两次:庆元四年(1198)、淳祜十一年(1251)。明朝重修五次:宣德年间至正统三年(1426—1438)、成化七年(1472)、嘉靖二年(1523)、嘉靖四十三年(1564)、隆庆元年(1567)。清朝重修、修缮十三次:顺治七年(1650)、康熙二年(1663)、康熙二十二年(1683)、乾隆五年(1740)、乾隆七年(1742)、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四十年(1775)(扩建建“望仙阁”“仙梅亭”)、道光元年(1821)、道光九年(1829)、道光十九年(1839)(增建“斗姆阁”)、同治六年(1867)(“斗姆阁”改建为“三醉亭”)、同治十二年(1873)(增建“宸翰亭”)、光绪六年(1880)(将楼址东移六丈多)。中华民国重新一次:二十二年(1933年)。新中国成立后修缮或大修六次:1950年、1955年、1975年、1983年、2003年、2006年。总之,岳阳楼建成后1800余年,有记载的重修、修缮(增建)就有二十八次。

我就在想,岳阳楼为何建了毁、毁了又重修、再毁、再重修?哪些年怎么毁了、哪些年重建?

继续想,每一次重修之前,岳阳楼除了年久的自然毁坏,多是因为火灾,其中多为战火。每一次修缮与朝廷、地方主政官员、到此的文化人有很大关系。最重要的是,每一次修缮或重修与人们对《岳阳楼记》的重视有关。从岳阳楼,可以联系到历朝的社会风气、统治者的施政纲领和百姓的生活境况。

一座岳阳楼,可以折射出历代万象!就是要看你的眼光如何!

到岳阳楼,我们想不想留下足迹?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留个影,然后做个美篇,写下几行字,放到网络,与人分享,这是最时兴、最普遍的做法。一般来说,这就够了。

官员、专家、学者、文人、书法家,也包括旅行研学者,可能不会让这事这么简单地就过去了,但也知道,那里面有《岳阳楼记》,有毛泽东、郭沫若等大人物的书刻,你想“超越”,几乎不可能。

另辟蹊径?有何蹊径?略看一下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什么?

晋末颜延之登楼有感,赋“江汉分楚望,衡巫镇南服”句,影响后世诗人贤才名流吟诵题壁。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得“朗吟飞过洞庭湖”诗句,君山龙口山头便有了“朗吟亭”。

孟浩然亲临洞庭,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感慨:“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楼。”

李白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沿江东到岳阳,登楼饮酒排泄情绪,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有千古绝句:“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杜甫舟泊岳阳,作《登岳阳楼》,悲时感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刘禹锡吟咏的《望洞庭》前面已经提及。

范仲淹看着同科进士、终身好友滕子京所绘《洞庭晚秋图》,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下了照人肝胆、撼人心肺的千古奇文《岳阳楼记》,以对挚友婉转规劝,惟恐招来祸患。

专门说点“蹊径”吧!

我觉得袁中道应该算一个。他作《游岳阳楼记》,写了洞庭之景,却写自己因风景变幻而哭,再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还想大哭,然后生发议论、感慨,最后说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我就是这么任性。回看吕洞宾、李白,到岳阳楼是大醉,而杜甫却是“涕流”。为何?无须问。说明袁中道知道在《岳阳楼记》面前不可“超越”,则另辟蹊径而作文,让人耳目一新。

何绍基书102字长联又为一例。关乎岳阳楼的名联非常之多,何氏不仅撰联还写成书法作品,把之前与岳阳楼相关联的要素装进去:“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而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不,他也写了“哭”。

寻找吕洞宾、小乔,如何?吕洞宾,本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后修道,就传说他成了仙,仙有八个,他是其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你到了岳阳楼,仔细找找,这吕洞宾到底三醉何处?为何而醉?要是弄出个道道来了,是不是就有成就感?还有,小乔是东汉美女、吴国大将周瑜的妻子,她到底有多美?小乔墓在安徽庐江、南陵分别有一座,为何岳阳楼那里也有一座?

至于老一辈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手迹在诗书碑廊,也可做一番考证,也有可能使人眼前一亮。

寻找毛泽东的岳阳足迹,将如何?到岳阳楼,只能看见毛泽东诗书手迹的木刻、石刻。若是仅仅一观,是远远不够的。从“蹊径”说,关于写毛泽东的内容,从著作、网络随时就可以找到,你要想有点什么新的想法,也实在是很难。毛泽东是湖南人,又在长沙读过书,革命的活动时间较长,他在岳阳楼、洞庭湖应该留下了足迹,中央党史、地方史志应该有记载。我们见到的“岳阳楼”匾是郭沫若所题,据说1961年岳阳县整修岳阳楼,决定更换匾额,写信向毛泽东求字,他却转请郭沫若。“怀甫亭”匾是朱德所题,1962年修“怀甫亭”,也是写信求字,他又转给了朱德。岳阳楼三楼正面壁间悬挂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屏,其中“老病有孤舟”写成“老去有孤舟”。据说1964年7月18日,毛主席乘专列视察湖南,到了岳阳火车站,谈到岳阳楼,他吟起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书写了该诗。1985年5月岳阳楼大修后,替代了之前正殿供的吕洞宾塑像。但有人说,该诗是1976年春夏之间书写的。应该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吧!

本身是带孙女去“红色旅游”,计划之外去了岳阳楼,也没有多想留下什么。不好说面对《岳阳楼记》有何新的感悟,只能说,那里面还是有“红色”的印迹闪光。归来后便断断续续地写了这些话,或许对孙女、对读者有所启迪。

心在斯楼,思接千载。超越之门,为君而开!

2018年7月25日于枝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