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祝晓锋的头像

祝晓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28
分享

实习

1995年7月,我大学毕业进入陕西开关厂,陕开厂又名陕西省前进机械厂,国营九九一六厂。前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专业生产56-1式班用机枪的军工企业,八十年代末军转民后生产高低压输配电设备,到我进厂时,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开关厂”之一。

根据所学专业,我被分配到工具分厂。时任工具分厂张厂长,一个很有资历的中层干部,典型的岐山西府人,说话嗓门大不拐弯,做事耿直,烟瘾极大,据说从早上开始就“不断火”。支部苗书记,同样是岐山人,岐山擀面皮发源地——照壁背后人士,受周文化熏陶吧,苗书记温文尔雅,说话有条有理,办事有礼有节,写得一手好字。向两位领导报到完,张厂长打电话叫来一个人,此人三十出头,浓眉大眼,清瘦干练,经介绍他就是钳工工孙段长,高级钳工。

跟随孙工段长领取了陕西开关厂的“蓝精灵”工服,就来到位于厂大会议室下面的工房,这就是我实习的第一站,我的第一份工作也就从此开始。

钳工房里七八名职工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碌,孙段长一声招呼,给大家作了介绍,希望大家多多帮助和指导新来的实习生,能够早日转正融入工厂。郭班长,一个短发中等个头很随和的人成为了我的实习师傅。这是钳工工段的模具班,主要是装配调试各种冷冲模具,同时兼顾一些急需零部件的打孔攻丝修磨等。班里面分工基本明确,小赵是划线员,高师傅,王师傅等是钳工,小谢是焊工,郭既是班长又是总装调试钳工。工房里标准的钳工大工作台,各种规格的平口钳,虎钳一应俱全,划线平台,摇臂钻,立钻,台钻,攻丝机,焊接设备等大约二十余台,工量具配置齐整。

郭班长先带我了解了车间的基本情况,人员结构,班组承担的工作任务等,当天对我进行了安全培训教育。其实这些设备及安全注意事项在学校金工实习及毕业实习阶段都有学习,但我还是拿着笔记本一一认真记录,不明白及时询问,郭班长一一耐心做答。接下来一周,郭班长根据工序的要求,安排我分别跟班观察学习,一再强调不让动手操作,记住三个字:“看,问,记”。

第一个跟班的工序是划线,划线员小赵,一个扎着马尾辫,个头高挑的工厂子弟姑娘,说话语速快,干净利落,语气中又不乏些许的“地主”自豪感。一张1.5米*2米的大平台,一个一米见方的小平台,各种规格的盒尺,高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榔头,样冲,划线针,工服手套记录笔等整齐摆放。所谓跟班就是送货拉货,搬上搬下“听差遣”。不过想着这是我开始人生职业历程的第一站,我将从这个地方一步一步走的更稳健、更踏实、更远、更高,憧憬着未来心劲很大,所以多出力、多干活、多学习都是历练和积累,充实有意义,其实最主要是开始了自己挣钱的生涯,小小的自由满足感怦然震荡,时时激励着我。

此后陆续跟班打孔攻丝,焊接等工序。

打孔攻丝还真是学到了不少的本事,尤其是紫铜的打孔攻丝确实是一门手艺。由于紫铜价值高,硬度小但加工粘度很大,孔难打丝难攻,动不动卡滞,尤其是1毫米的小孔加工,加工风险很高,断钻头、丝锥比较常见,断的浅点碎点的,师傅们凭多年的经验手艺还可以取出,难度大的只能上报车间协调。开工单用电火花打掉,但有些丝孔扩大损坏,因为影响导电,不允许填焊,所以只能报废,一旦出现废品师傅们可不知就白辛苦多少天了。

钳工看似简单,但能掌握好也相当不容易。

磨钻头算是绝活,针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讲究。前后角大小、高低、刃口角度,刃口锋钝,出销位置,断削槽大小方向,钻尖角度,对称度等等全在一个砂轮上靠眼手配合实现。好的钻头钻削锋利,钻进快,出销匀称,断销稳定,没有销末,断销不拉丝不缠绕,钻削声音闷酥,而且磨削一次,钻削寿命长。刚开始学习磨钻头,要么钻头不平衡振动得吓人,感觉随时要断;要么费劲下压钻进慢,出销全是粉末;要么出销倒好就是销丝缠满钻头,打一下清一下,费时费力不出活;有时出销挺好,钻进也快,没干几件活钻头就钝,更有甚者钻头根本不出销,原地画圈圈。周而复始地认真让师傅指导,自己摸索,还是有所掌握,这门手艺至今保留,偶尔出手,也令旁人啧啧称叹。同样一台钻床,同样一把钻头,同样一个零件,打孔效果截然不同,速度、力度、提压全靠经验感觉。

磨削上乘的钻头,加上高超的钻削技术,打完的孔只有一两丝的公差,甚至钻头可以钻出几丝负公差的孔,真的令我佩服不已。

旋转机床不允许戴手套,尤其是绝对不能戴线手套,再就是钳工干活装配需要处处用力,常年经历着切削液,润滑油的考验、力量的锻炼,所以钳工的手都很粗糙,也都厚实有力,人人一双“铁砂掌”。

看着精美的零件,层层厚茧的双手,满头的大汗,湿透的工服,充满敬意,是他们让每一个基础零件安全可靠的担当于每一副模具,每一台设备。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生产时时在心中”,这句话真的不是口号。有一次大力钻钻大孔,由于压板固定松动,平口钳带着几十公斤重的大铁块直接飞出,钻头碎裂四处飞溅,幸好飞出的路径没有人,幸好距离墙面很近,只是墙上砸出一个一个足球大小深坑,让所有人后怕不已。分厂为此专门组织召开现场安全教育会议,墙体加固,但此坑做标记一直保留,作为安全教育案例留存。

焊工工序的实习令我记忆深刻。焊工小谢是一个胜利技校毕业三四年的姑娘,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是很长,但她聪明好学爱琢磨,焊接水平很是不错,不管是气焊、电焊、二保焊还是氩弧焊都是顺手拈来。焊接部分焊渣微覆,轻敲就掉,无假焊无砂眼,焊接的“鱼鳞纹”均匀平展,尤其是圈焊接口,不仔细看难以分辨。我实习初期就是扶焊,即使换上厚厚的焊工服和焊工手套,焊接散发出大量热辐射带来的炙烤还是令人难以忍受,飞溅的火花落在身上,焊工服有时候也难以抵挡,一不留神烫着手也是常有的事。夏天太热,有时候不愿意包裹太严,那么后果开始显现,脖子上脸上手上皮肤红热紧绷,燥痒,总想抠一抠挠一挠,随后一层如蝉翼薄薄的皮肤开始蜕掉,斑驳支离。这些都是小儿科,其实最难以忍受的是“电弧打眼”,肿胀如红桃,泪流不止,灼痛烧热。眼药不行,牛奶也解决不了问题,没有办法,郭师傅在厂里找哺乳期的妇女好说歹说一次一次借点乳汁涂抹,才有所好转,脱离了这种难以形容的痛苦。两次“电弧打眼”成为难以忘怀的实习经历。后来也常常提及,似乎成为我磨砺成长的资本,总是一句话自豪总结:“你们没有挨过就没有这种痛苦的体验,多少工作多年的大老爷们打眼后都哭爹喊娘,我一个刚进厂的学生都能挺住,从来没有哭过,可见意志之坚强”。

在钳工班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高师傅。我跟随高师傅有过两周时间的钳工实习。高师傅,三十岁左右,夫妻都是厂里的职工,其父亲曾经是建厂元勋,工会主席,老红军,离休干部。与此有关也可能无关,高师傅时长慢条斯理,整天感觉昏昏欲睡,桀骜不驯,看人总是懒洋洋斜着瞄一眼,干活凭心情,在他眼里领导的话分量不重,但钳工水平还是一流。下午上班,不管手里活多活少,废旧枪管焊接的长椅上一坐,闭着眼睛,先有半个小时的过渡,然后再说下一步的事情。车间的职工和班组长也是习以为常,睁只眼闭只眼,不太去说,偶尔急了催促一下,高师傅理由很多,操着一口“陕西的河南话”很会辩解,不过如他所说,我没有耽误过安排的工作,这也是事实,干起活来,那又是另外一个人。刚参加工作,我还不会抽烟,但也可能家庭影响以及在学校社会经历较多,“情商”还是不低。虽然一个月只有186元的工资,但从进车间第一天,打火机和当时比较高档的“红塔山”香烟从不离身,上班见到车间的师傅先发烟点火,恭恭敬敬,对高师傅更是如此,不过他们对我真的不错,也教会了很多技能。

在钳工班不到两个月的实习,我还算聪明勤快,脑子灵活肯吃苦,所以领导同事对我的印象都不错,评价较高。

我是第一批从车间实习转入技术岗位的大学生,九月份转入工具分厂技术科工艺和模具组工作。同处一室的是付工和马工,付工是分厂冷冲模设计,马工负责工艺。我当时受命第一次设计一种柜体活门机构连接板冲压模具,经过两周的辛苦工作(那时候都是手工制图,尺寸计算和组合,包括修改都不方便,加之经验少,因此效率比较慢),模具零件图和总装图都已完成。首先付工检查(付工人不错,较宽容),他看完说,学生第一次这样设计,已经很不错了。于是我自认为水平不错,信心满满的直接拿给技术科长去审核,技术科孔科长,老到固执,寡言少语,说话蹭硬,脾气怪异,冷冲模高手。孔科长只看了几张零件图,就说了一句话:“你把这套图直接拿走扔茅坑去”,让我莫名其妙,在厂里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打击,面红耳赤,心里愤愤不平,年轻的热血迅速涌上头,拿起图纸转身就走。

躲在厂房外的角落里,想着自己一个人孤零零来到这个偏僻的工厂,家人也只知道我在蔡家坡这个军工厂上班,谁也没来过,谁也不知道具体的地方,谁也不知道我的日常,他们听到的总是“这好那好”。想着七月六日自己背着铺盖行李,倒了四次车,颠簸六个多小时,几乎一路站着,挤上蔡家坡到厂里最后一趟班车,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无依无靠的山沟沟,两眼一抹黑,没人帮衬,没人指引,七个学生临时蜗居在单身职工电视室里,两个板凳一张薄板就是我的栖息之地……

这就是我的工作,这就是我的生活,从农村到秦岭北麓的山里,我依然没有走出禁锢,依旧徘徊在这只片天地,况且还如此不如意。何时能有广阔,何时能有自己的天地,我难道就如大多数师傅们一样在这里繁衍生息,终其一生,虽然也光荣有奉献,也有各自的人生意义,但这却背离了我的初衷。

一股脑的委屈和失意瞬间决堤,蹲在墙根呆呆地望着天空,越来越模糊,就如我现在对前途的期许。

这时候,付工过来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慢慢的一字一顿的安慰我:“孔科长就那样的脾性,有时候把领导都怼的下不了台阶,臭脾气好心思,你想搞技术还真得好好向他学习,技术水平真没得说……”

再次找到孔科长,虚心认真请求指点,孔科长看小伙子挺谦逊有韧劲,就问:你了解分厂的设备情况和零件的使用条件吗?我说不了解,孔科长说你什么都不了解,你设计什么呀?你以为资料上书上查的和学校学的这些就能设计出实际使用的模具吗?天方夜谭!

从此我明白理论和实际差距真的很大,孔科长也给我好好上了一课,后来虽然他没有继续走设计模具这条技术之路,但设计的依据谨记在心,也以此理论引导和教育后来者。

实习是我独立的第一站,给了我工友之情,给了我对基层一线的尊敬,给了我挫折和历练,给了我脚踏实地的干劲,给了我迅速成长的推动,给了我对未来的信心,感谢实习,感谢所有陪伴过我的工友师傅。

这是我一生的原始财富,时刻牢记,时刻鼓舞我斗志昂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