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篇
广东省西南部,祖国大陆最南端,在中国报晓雄鸡版图的后脚处,静卧着中国第三大半岛——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常年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然往往光打雷不下雨,雷州因而得名。特殊的地理位置,显著的热带气候,使古时的雷州半岛长年干旱,赤地千里,一毛不发。
源出于广西陆川的九洲江,跨越广西、广东两省,其中、下游经雷州半岛独流入海。九洲江河道弯曲盘旋,两岸绿树成荫,在雷州半岛的廉江境内集雨面积达2137平方公里,给干旱荒凉的半岛注入一脉清流,被廉江人民誉为“母亲河”。
中国人自古以水为财,水流的汇聚是财富的汇聚,廉江的河唇镇位于九洲江出海之地,占尽河海之利。于是,湛江人民在此上演了一幕与自然搏斗,自力更生改写雷州半岛干旱历史的壮举。
鹤地村——历史注定她演绎和见证了雷州人民气吞山河之大气概。
第一篇 不毛之地
始自远古,雷州半岛炎荒酷热、旱魔肆虐,十种九不收。半岛人祖祖辈辈生活极度贫困,世世代代以草结舍,以薯充饥。古籍中有记载,旱魔对湛江人民的威逼十分惨重,令今人难以想象。
上溯明万历二十四年,即1596年,“雷州大旱,赤地千里,是岁斗米二钱五分,民多茹树皮延活……”高雷连续两年大旱,早晨的太阳鲜红似血,晌午转为橙黄,正午化作锑白,流光熔透雷州半岛。有民谣唱道:“只鹅只换三升谷,斗米能求八岁儿”,饿死的饥民万计。
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大旱,禾稼无收,灾民流离失所,饿死者无数……”太阳连续三年狂醉,如古铜熔炼,流火遍地,鸟兽皆绝。人则挖地三尺,树皮草根剥掘殆尽,饿孚载道,哀鸿遍野,耳不忍闻,惨不忍睹。
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大旱,八成农田龟裂,作物焦枯,民不聊生,百姓入山寻野菜充饥……”当时的雷州半岛,除天上惨白的骄阳,突然还现日本鬼子的白旗“红日”。在日寇的“红太阳”淫威下,雷州及广州湾(今湛江市)物价飞涨,每担白米涨到220银元。据说,白旗上和蓝天上的红日双双发飙,令半岛红尘滚滚,旱地爆裂。海康(今雷州)东洋地区8成农田龟裂,作物焦枯,百姓纷纷入山寻野菜、树根充饥。
干旱,令湛江人一代又一代为水发愁。“有女不嫁下田仔,年年苦旱产量低,日夜车水不能睡,双脚踩肿眼熬红。”廉江下田仔村流传的民谣,是历代雷州半岛乡民最真实的写照。
干旱,令半岛人为了争水大动干戈。村斗族斗、流血死人事件时有发生,村民世代结仇,互不通婚,老死不相往来,给半岛的红土留下永远抹不掉的血痕。雷州市特侣塘的塘上塘下村,因水纠纷,从宋朝建村至解放前夕,800多年械斗不绝,仅民国30多年间,因水械斗死亡61人,特侣塘被称为“血泪塘”。
祖先们望天兴叹,连做梦都喊着水。他们建庙祭神,拜天求雨,寄托神灵的保佑,跪破了双膝。
然而,老天爷始终不曾怜悯它的子孙,暑旱依然,苦热依旧,悲情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雷州人民。
“赤地千里”、“南蛮之地”,成了雷州半岛的代名词,也成为历代朝廷贬官流放的异域。
仅唐宋两代朝廷就有7位宰相被贬谪雷州或途经逗留,登科进士在四品以上的朝廷高官也不乏。比如,宋真宗时的宰相寇准遭贬,被放逐雷州当司户参军,恶劣的气候,艰难的生活,令他身体渐渐衰弱,第二年秋在忧郁中病逝;唐宋八大家的苏辙在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官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大文豪苏轼由惠州贬至海南儋州,途径雷州与胞弟苏辙同寓。苏门四学士、秘书省正字秦观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宋代抗金将领李纲、赵鼎、北宋名臣任伯雨、南宋参政李光、编修胡铨等将才志士,都遭贬谪发,南来于此。
封建统治者把政治异见人士流放到当时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边陲地区,既是精神上的惩罚,也是对其人格和肉体的侮辱。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雷州半岛一直被朝廷当作贬谪之地。
第二篇 拦江截流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脉。“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春秋时期管子之见,成为中国几千年的古训。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孔千疮,百废待兴,刚刚挺起腰板的中华民族,却一再承受水患旱魔的考验。
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持续降雨,1300多万群众、4600多万亩良田受灾……
1954年长江洪水大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5省1888万人被困、4700多万亩土地被淹……
1955年至1956年,广东全省大旱,小河断流,山塘和小型水库干涸……
面临严峻考验的新中国,向水蛟旱魔发起了宣战,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在各地打响:治理洪水,兴修水利,向大自然挑战!广东省委号召全省鼓足干劲,掀起更大规模、更加扎实的水利兴建运动高潮。
在此背景下,1958年5月15日,一个壮举震撼雷州半岛。中共湛江地委集湛江人民的愿望,做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拦腰斩断九洲江,移山造海建水库,改天换地开运河,形成河涌交错、湖泽棋布的水网,从根本上治理雷州半岛的旱患。水库设在廉江县鹤地村,分拦河主坝和副坝;运河始自廉江县禾地岭,经遂溪县、湛江市区,到海康县的南渡河,再汇流入海。
这无疑是一桩擎天惊世之举,雷州大地一片欢腾,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雷州青年运河建设委员会迅速组成,地委书记孟宪德挂帅任主任;专区和各县分别成立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指挥部,县工程指挥部由第一书记任总指挥,一名专职副书记、水电局长、共青团书记任副指挥……
兴建青年运河,困难似山,责任如天,运河总指挥、地委第一书记孟宪德十分清楚,稍有不慎,“功德无量”转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从1958年初筹划兴建运河,到1960年5月亲自为运河主干渠启闸放水,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两年多时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和地委每一位领导坚信湛江人民的力量,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人间奇迹一定能创造!
1958年6月10日,运河工程终于拉开了声势浩大的破土动工序幕,上游工程开工典礼在廉江县河唇镇举行。
廉江、遂溪、海康、湛江等地纷纷表示,要人出人,要粮出粮,要钱出钱。七县市30万民工陆续进入工地,迅速掀起支援运河建设的高潮。
世世代代饱受苦旱折磨的湛江人民,在各自的县委书记率领下,自筹资金、自带材料、自带工具、自搭工棚、自带粮食、自办工厂,浩浩荡荡地在150华里的运河规划线上摆开了战场。
驻湛部队一万多指战员来了!他们当中有红军长征时期威慑敌胆的大渡河连,有抗日战争时期名扬中外的狼牙山连。子弟兵在军长陈明仁、政委王振乾率领下,来到运河最困难最艰险的地方,争为运河建设多献一铲土,多流一滴汗……
湛江辖区下的高州、化州、电白、阳江、阳春、茂名、雷南等县市非受益区农民也来了!他们派出最优秀的代表,组成强有力的远征队,奔赴工地……
父子上阵,夫妇同往,男女老幼争先恐后做贡献。“赵云”突击队、“穆桂英”突击队、“向秀丽”突击队,甚至“红孩子”班突击队、“红老人”突击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岁的苏培英是“穆桂英突击队”队长。当时工地上兴起“竞赛风”,创纪录也就成为“穆桂英突击队”的家常便饭。为了给“三八”节献礼,苏培英带领女突击队员每天凌晨不到4点便起床,悄悄赶往工地,开展猛烈的劳动竞赛。结果,创下人均每天挖土31.1方的纪录,比别的连队工效高了7倍。
14岁女孩吴云英,吵吵嚷嚷跟着大人上工地。没铺盖,拆下房门当床板;没粮食,借来10斤大米作自筹粮。她像大人一样苦战第一线,还与同龄人组成了红孩子班……
73岁的徐益,硬和年轻人比手腕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到建设运河的名额,他在工地与小伙子你追我赶拼工效,比贡献,还被聘为青年突击队队长……
为让高山低头,河水改道,30万民工“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装”,无论烈日盛夏,严冬酷寒,七县市人民“小雨当出汗,大雨当冲凉,星星当电灯,月亮当太阳”,夜以继日,忘我奋战。
45.1高地,人声鼎沸,开炸石方,滚石飞舞。年轻姑娘何珍被炸飞的石块突袭,削掉大腿肉一块,她悄悄解下头布包扎,继续点炮……
廉江河堤乡19岁女突击队员谭增芳,带病坚持打桩夯土,终因劳累过度,吐血倒在工地上……
平坦乡20岁女青年黎冠英,工伤不下火线,柔弱身子被破伤风细菌侵袭,永远长眠于崇山峻岭间……
1958年7月至12月,在半年时间内,有17人为运河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且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他们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主义壮歌。他们是雷州青年运河的英雄,是湛江人民的骄傲,历史永远铭记。
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为运河工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涌现出标兵单位180多个,模范、功臣26119人。他们以战天斗地的行动,证实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气概,他们用坚忍不拔的毅力,书写了雷州半岛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运河人”精神。
1959年4月3日上午,鹤地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十多万民工集中工地赶运沙包,为水库拦江截流作最后冲刺。四十多分钟紧张战斗,当最后一个装满沙子的大竹篓投下,全场欢声雷动……
完工的鹤地水库地跨广东、广西两省区,集雨面积1440平方公里,总库容11.51亿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8.76亿立方米,成为广东省内最大的“人造海”。
随后,大规模的青年运河建设挥师南下,进入中、后期工程,尽管其间遇上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然运河建设者们迎着困难上,顺势追击,让运河1960年3月首次放水春耕,总干渠于1960年5月14日全部建成。
第三篇 千秋伟业
清澈的甘泉,汩汩流淌雷州红土地,细细浸润湛江人的心田。节节延伸的运河,形成一个覆盖半岛的灌溉水网,苦难深重的雷州半岛人民,从此摆脱了千年苦旱,在青年运河一脉生命之水的浇灌下,走向滋润,走向富饶,走向幸福的彼岸……
其实,在地球的另一端,总长173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数十万人以整整十年的代价才震撼世界;而总长81公里的巴拿马运河,几乎耗费近四十年的时间终闻名遐迩。
因缘际会,湛江人民自力更生,靠人力和土法,用双手仅三年,便筑起蓄水11.44亿立方米的鹤地水库,建成总长271公里的运河总干渠以及五大分主干渠,还有4547公里长的配套支渠道。此外,在运河两畔,建有渡槽14座、水电站18座、铁路、公路桥45座,大小建筑2300多宗,动用土石方6653.4万立方米,工程巨大,规模宏伟。如果以完成的土、石方铺设一条宽1米、高10公分的道路,可绕地球16.6圈。
始于愁苦,终于辉煌,雷州青年运河以一区之力,籍简陋土法,积三年之功,成千秋伟业!一个因根治旱患而兴建的运河工程,就这样为雷州人民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1960年2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视察运河新桥大渡桥,随后欣然挥毫,留下他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唯一题词——雷州青年运河。2月10日,生怕因国事繁忙而失去观看湛江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机会,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乘专机飞临湛江上空,指示低空盘旋,透过舷窗鸟瞰鹤地水库和运河工程。
1963年初春,已是80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拄着手杖,兴致勃勃地登上30米高的东海大渡槽,详细了解运河的建设;阳春2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毅视察鹤地水库,亲手栽下两棵南洋杉,后被湛江人民亲切地誉为“元帅杉”;1964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临视察,热情赋诗:“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忧……河山已易色,跃进势仍遒”,赞颂运河工程是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一时间,雷州青年运河成了湛江的金名片声名鹊起,誉满中外。据不完全统计,鹤地水库从建设到“文化大革命”前的6年中,中央部级以上领导有39人到运河视察,有16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及港澳同胞先后前来参观,全国各省、市观摩学习的代表川流不息,数不胜数。
湛江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千秋彪炳,亘古永传。雷州青年运河制造的“人间奇迹”,顺理成章,当之无愧。
运河建成后的1963年,春旱殃及整个广东省,有的地区甚至秋、冬、春连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廉江也不例外,半年无雨,旱情特大,遍及19个城镇、6000多条村庄。然而,运河水发挥它强大的抗旱威力,源源不断的清流奔向广袤无垠的红土地,廉江、遂溪、海康、湛江四县、市大部分耕地得到灌溉,33.33万公顷良田及时播下种插上秧。运河水似及时雨,清凉的甘霖滋润着运河灌区,让天旱地不旱,当年粮食反而增产29.2%,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186万吨,创造了大旱之年大丰收的奇迹。
依托青山绿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半个世纪以来,鹤地水库和青年运河,不仅保证雷州半岛近20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每年为农业创造数以亿计的财富,同时还解决了九州江下游20多万人民、16万亩耕地的洪涝灾害,为湛江、廉江、遂溪、雷州等城镇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湛江人民深情地称运河是生命河、致富河、幸福河!
第四篇 福水泽民
福水泽湛江。昔日赤地千里的不毛之地,如今换上了绿衣裳:纵横的渠道,流金的稻海、泛绿的林木、飘香的蔬果,绿满半岛,运河灌区成为富饶美丽的鱼、粮、蔗、果、菜之乡。
驱车雷州大地,目光所及之处,绿色是那样的生动——
中国第一甜县,绵延不断的甘蔗林一碧万顷,穿梭其间仿佛置身大海,左手绿浪滚滚,右手碧波涛涛……
中国红橙之乡,硕果累累的红橙林垂枝压叶,游走在乡村的山岭垌田,成熟的“金果” 已是“橙林尽染”……
全国商品粮基地,广阔无垠的稻田一片金灿,宛如巨大的地毯,绿中透着黄,黄中泛着金,蔚为壮观……
国家茶叶基地,连绵起伏的层层茶带一望无际,落日余晖洒在采茶女身上,银铃般的歌声久久回荡……
国家桉树种植基地,遮天蔽日的桉树林笔直挺拔,株株昂扬,绵延数千公里,犹如一道道英姿飒爽的“绿色屏障”……
渔业生产基地,凌波出浴的红树林层层叠叠,海鸟林间啼鸣,螃蟹树头横行,有白白的榄花散发着芳香……
运河沿线因地制宜,建起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有的成为湛江产业支柱,有的成了全国名优品牌。
最具胆识的廉江人,喊出“建电饭煲之乡,煮天下人之饭”的豪言壮语,建起占地面积6000亩的九州江工业园,筑巢引凤,招商引资,让花园式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生意葱茏。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创下“中国电饭锅三成廉江造”,“廉江不产电饭锅零配件,天下人无锅煮饭”的市场口碑。如今的廉江拥有“华强”、“威王”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家电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15个,省名牌产品4个,一批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知名电器畅销全国,远销欧美、非洲、东南亚等36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面向全球的中国小家电生产基地,是“中国电饭锅之乡”的“电饭锅之都”。
廉江人还雄心勃勃地要“打造世界一流音乐特色小镇”,建设了总投资12亿元的广东龙健高科技产业园,拥有世界一流的SMT生产线8条,插机生产线10条,成品装配生产线20条,日平均装配钢琴2万台。
遂溪县是运河沿线最受惠的农业区。素有“中国第一甜县”之美誉的遂溪人,让“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全县形成糖蔗、北运菜、火龙果、香蕉、南药、蚕桑、花卉等10个特色农业基地,有沙古镇的萝卜干、杨柑镇的火龙果、北坡镇的北运菜、乌塘镇的南药等等,农业从“一支独秀”走向了“百花齐放”。杨柑镇布政村是遂溪县西部偏远小村庄,地少人多,1000亩土地需要养活700多户人家,贫困村民的生活举步维艰。县政府发挥地缘优势,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规划建设,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积极引导各个村庄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尤其是杨柑镇的红心火龙果基地项目,给布政村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因为种植火龙果,布政村的红心火龙果每亩净利润能达12000元。近年来,该村不少村民建起了楼房,购置了轿车。
目前,遂溪人还运用“政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化+银行”的“四位一体”模式,建设国际标准化的食品深加工基地,如引进正大(湛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创立以湛江为核心的食品加工业产业聚集地,最终实现“从土壤到餐桌”的一条龙产业链。像正大(湛江)项目和红心火龙果基地这样的农业“代表作”,让曾经的农业大县正在走向农业强县。
雷州青年运河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雷州半岛人民的生存条件,而且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为湛江工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青年运河已成为镶嵌在雷州半岛一颗耀眼的明珠。
第五篇 魅力银湖
阳光如筛,直落江面,江水平静,清澈透明,偶尔有鸭子或单只或结队,摇摆着肥胖的身子游过,一两只竹排从上游缓缓而下,很快就撑过去,留下一圈圈漾开的波纹。
运河为湛江增添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鹤地水库,碧波万顷,浩似烟海,让人流连忘返;东海大渡槽,凌空飞架,宏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著名作家巴金、冰心、诗人贺敬之、音乐家田汉曾慕名而来,为这些景观留下名篇佳作。据不完全统计,运河每年接待的游人达30万人次。
显然,走过59个春秋,雷州青年运河已日臻完善,集灌溉、防洪、航运、发电、供水、养殖、旅游为一体,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每逢节假、双休日,城里或镇上的人们,喜欢驾着小车、摩托车来到这里,或看看湖光山色,了解下建库历史;或听听湖水拍岸,回味往昔惊世之举。或带着钓具端坐,在清澈的湖边悠然垂钓。
渠首公园的群鹤翔空雕塑,高高矗立,俨然运河建设者奋不顾身、齐心协力战旱魔的剪影;历史展览馆里每一件文物,娓娓倾诉,正在讲述湛江人民移山造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故事;雷州青年亭为郭沫若所书,登临远眺,你不禁对性如磐石的湛江人肃然起敬。
毫无疑问,雷州青年运河的诞生,虽源于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它早已化作湛江人民战天斗地历史的一个缩影,铸成人类与自然挑战获胜的一个典范。它象征一种力量,无论旱魔如何的强悍,面对它也会收敛霸道;无论红土怎样地不毛,刹那间也会翠绿跃动。
饮水思源,历史永远铭记,有一条河流,因为一项工程,改变自己千万年来的轨迹,决然走向一片更需要的土地;有一池清泉,承载一个渴望,潜行百里涓涓流淌,源源不断滋润我们的家园;有一种精神,根植一个信念,励人奋进引领我们坚毅前行。
时间的推移中,过去的永远过去,时空无法倒提。可湛江人民五十九年前创造的奇迹,仍激励着后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五十九年来,运河悠悠,杉树翠翠,从来不需要提醒,永远也不会忘记,雷州青年运河所带给雷州半岛这永远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