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永芳的头像

秦永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0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吾师善采药

我刚参加工作时,因工作缘故与一名同住在县政府大院的老作家成为莫逆之交。他是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当时刚从县领导的位置退休赋闲在家。我们俩坚持每天早上在县府大院内散步聊天。

我是县委党报的文艺副刊编辑,与老作家常聊的话题自然就是文学。我说我虽然是副刊编辑,但在大学里学的是政治学,平时也不喜欢舞文弄墨,自觉缺乏文学细胞,编辑别人的文学作品有点外行干内行活的意思,不太想干了。老作家说,自己最高学历就是高中毕业,也来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文学训练,文学不论出身,他来自中医世家,祖上五代行医,作为乡间著名老中医的父亲看到四个儿子中,自己最灵醒,就悉心传授中医知识,并带在身边行医。老作家说,自己的文学启蒙,主要是来自小时候背诵中医歌诀,也没有着意进行文学启蒙,其实中医的一套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平衡等,既有哲理色彩,也有文学价值,中医歌诀往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而且押韵易记。听老作家这样说后,我觉得自己毕竟是正牌本科毕业生,还不至于缺乏基础吧,于是,继续赶鸭子上架,从事副刊编辑。

不久,省文学杂志社的一位老编辑去世,老作家写了篇《吾师采药去》的悼念文章,发表在市日报上,文章写道:凭父传,我略懂中医之道,曾处方为他治好过小病。他戏夸我能“药到回春”。有一次,他面退我的稿子,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但如何改好,我仍一筹莫展,便戏言:编辑是稿件大夫,给点回春之药吧!他说:就算我是“大夫”也是中医“大夫”,跟你一样,只处方不给药。老作家从自己的医学人文底色出发,描述了两人交往的难忘往事,表达了对亦师亦友的编辑去世的痛惋之情,让人感动。这篇文章我认真读了几遍,终于明白,写作尤其是写作表现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散文,主要不是看我们的写作技艺,而是我们的真情实感。

中医理论只是这名作家文学创作的一方面底色。他作为著名作家,表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中学时代就经常有文章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也正因为文学之故,被以右派言论名利思想白专道路等为罪名,全校性大批判。多年后的文革中还被批斗酷刑,继而反革命帽遣反原籍管制劳动改造。病态社会对他造成的苦难,是他文学创作的另一层底色。

磨难没有使他放弃文学,反而是文学让他度过了苦难岁月。老作家说,自己随父行医掌握了系统的中医知识,于是利用返乡的机会,以草药治好了自己的肝病。在乡间,老作家以文学为乐,他与一位乡间悬壶济世的老先生成为忘年之交,两人经常一起做些文字游戏,有的联语竟然琢磨了几十年。关于文学,如同他将这段经历写成的文章、并在《散文》杂志发表的《我投入了一场游戏》所说:大凡游戏,无论何等有趣、轻松,若全身心投入,玩它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必然是十分累人的;相反,那怕是最折磨人的游戏,一旦上瘾成癖,便欲罢不能,别说汗流气喘,就是头破血流,仍觉得有滋有味……

老作家分享的这些精彩的故事,让我对文学充满向往,虽然那时我还没有正式开始文学作。

老作家早年平反后被任命为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才半年时间他就提出辞官,请求调回县里,提出的理由是因为自己是农民作家,离不开泥土的芬芳。组织经慎重考虑,同意他的请求,但仍安排为县政协副主席兼文联主席。老作家回乡后,大力提携文学青年,县里的师范学校有个文学社,在老作家的悉心指导下,竟成了省级文学刊物的供稿基地。

我后来从报社调到县委办从事综合文稿写作,老作家鼓励我忙里偷闲,写些散文,作为精神的调节。他说,文学是精神的健身操,如同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精神也要时时锻炼。我从那个时候开始进行散文创作,在老作家的指导下修改,大批散文作品陆续在市级以上报纸杂志发表。坚持文学阅读和创作,进行精神熏陶,成为自己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习惯。

有次与老作家散步,他见我心事重重,就问我遇到什么困难。我告诉他说,我女儿近年来扁桃体发炎导致发烧频繁,从原来的一月一次发展在现在一月两次,小小年纪颇受折磨。老作家随即到我家替我女儿打脉,分析了脉象,老作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补救,重点调节已经失衡的身体,开了一剂可以作为日常茶饮的药,所用的药十分普通,无非是银花、甘草、山枝以及西瓜皮之类。我坚持将其作为日常饮料给女儿服用,自此她发病频率不断降低,从一个月发烧一次,到几个月一次,后来,半年才发烧一次,期间,由于孩子年龄不断增长,老作家几次打脉调整用药剂量,再后来,我的女儿不再出现扁桃体发炎、频繁发烧的现象。

调理好了我的孩子,老作家却要求我不要声张,因为他不是专业医生,没有从医的资格,为人诊病纯属朋友间的帮忙。我信守诺言,没有向任何人说过老作家的中医奇效。只是心里觉得,老作家有这样的神奇本领,没有用来造福社会,是有点可惜。

通过这次诊治,我还有新的感受,就是觉得药理与文理是相通的。正像老作家说的,中医用药,并不追求什么高档贵重,再普通的草木,皆可入药;用药就像排兵布阵,什么样的士兵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主帅纵横捭阖的才能,微妙间区别和药物的使用,就是中医大家与一般医生的区别。用药与文学创作的素材运用相似,据说普通的汉字3000个,经常使用的不到2000个,使用1000个汉字就可以写所有的文章,素材不是关键,关键是如何铺排运用。

老作家认为,中医是经验科学,是老祖宗千百年摸索总结出来的,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既博大,又十分精妙,比如用药,凡药三分毒,所谓的“毒”就是药效,要看作用在什么样的病患者身上,高明的医生,还敢于用剧毒物比如砒霜来做药。

相对于中医的经验科学,某些文章所鼓吹的“科学主义”就让人诧异莫名,科学主义貌似正确,其实谬误不经,比如,报道称,祖先通过经验探索认可的某某补品,经过精密仪器检测,其所含的营养价值,其实与日常的某某食品一样,诸如燕窝、人参、鹿茸……每段时间都会有一个两个品种躺着中枪。看到这样的文章,我内心都会嗤之以鼻,中医以人自身精微的体验,探索了几千年,才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和经验体系,他们那套所谓的精密仪器设备,能够穷尽所有的物质,能够检测到所有对人体产生作用的元素,能够穷尽药物作用的机理?简直就是笑话嘛。

医学涉及人体,人体就是小宇宙,本来就是微妙精深,难以穷尽,很多中医经验,是难以用科学主义来解释的,何况,科学主义那套东西,并不见得对什么都管用。

见识过真正的中医高手,我对如今医院坐诊的所谓中医,就颇有些不屑。他们连基本的脉也不会把了,都是仪器诊断一番,然后对症下药当然,仪器诊断的辅助作用很重要,但中医更重要的是微妙的经验传承“梅花香自苦寒来”博大精深的中医,传承创新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中医,已经是能够恪守底线了。君不见某些系列医院,私人承包的性病门诊,草菅人命的医学“砖家”充斥江湖置身百度,其唯利是图的行径,完全没有了医者仁心

医院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如今,社会也得病了,而且病得不轻,道德沦丧,坏人横行,最典型的是跌倒的老人谁也不敢扶,电信诈骗无孔不入,大家也已经见惯不怪甚至麻木不仁。老作家曾经说过,中医就像治国,要消灭邪恶,要进行调理,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像人的身体调理。我们见识了太多身体健康但人格分裂精神有病的各式人等,越近知天命我越觉得,老作家放弃家传精妙中医、坚持走文学之路,一定也是因为自己经历过人为的苦难,不希望这些苦难再次发生。这就有点类似当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初衷。他开出的药方是文学,他期盼人人都以文学进行精神熏陶,这是一剂调理精神的常用药的药方。

二十多年前,我工作缘故离县城,就与老作家中断了联系。后来到了北部湾沿海城市自己领导岗位,忙碌于各种杂务,疏远了文学创作,近年日渐觉得,如同讨厌那些浮躁的医学“砖家”,也厌倦了官场类似的虚伪、做作和无处不在的专断,尤其厌恶那些比例不低的不学无术却居大位乱指挥的官场恶行。我也一直在想,官场的低劣文化,究竟如何医治?所谓“大易医国,大易医人”,读经以治愚治坏,文学应是手段之一,鉴于这样的想法,我也尝试从文学中重新找回寄托,恢复中断了近二十年的文学创作,初步有了些收获,近年多次获得全国征文奖励,今年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我的散文集《兰花的飘香》。

我虽然没有老作家那样的精湛医术,也没有达到他那样的文学成就,但内心总觉得,诊坏医愚治伪,确实任重道远,我们都应该出一份力。

今年年初,我与老作家加上微信恢复联系。老作家告诉我:“自己以独居生活自理的方法生活,每日限制读写在3小时以内,在量力而为,乐悠悠地践行晚年拙诗句以此闲心报土壤之中,也在与家乡忘年交的文友们坦陈我收获了益己益家益乡益寿这四益之果”。算来,老作家在文学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67年,他认为,自己家族缺乏长寿基团,族人罕有寿逾六十者,自己年已耄耋,主要利益于文学。

听说我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工作,老作家特别看好这工作的文学爱好的关系。他微信对我说:中国的历代作家、诗人都是懂中之道的。因为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士),均信奉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想,良相能有几人,良医却人人庶可做。如同佛陀认为众生皆有佛,人人皆可成佛,也与王阳明学倡导相契合,就是致良行合一,而人人都可圣人。

觉得老作家从医肯定是良医,以前曾在面前表示十分婉惜他没有将如此精湛的中医发扬。老作家却认为:相对于医学用于治疗人的身体,文学是精神的保养,精神的诊治,往往比身体的医治更有价值,何况,治病都是针对个体的事情,精神的熏陶,更有普遍意义。良医并仅是医治人的体疾,更重要的是,为治疗会沉疴而鼓与出

老作家定位我们是农村平凡业余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队伍中的民兵这角色。听说我今年要出版散文集,老作家爽快地答应为我的文集撰写序言。他在序言中说:古代没有“作家”这职业。所有文学作品,不能直接换钱。所有文学史上的名人,都是文学这门艺术的业余爱好者。我国文学史不少名篇是作者的应用文,如《报任安书》《出师表》《兰亭序》《陋室铭》《岳阳楼记》。因为这些应用文在文本上,富涵艺术性,所以是文学名篇。最根本的是,这些名篇全部是由于体现表达了作者为人为业的崇高格,所以成为传世的文学名篇。实质上这些名篇都是作者表达其心灵也就首先是他们的养心品。

“古来神器付有德”,“纵横正有凌云笔”。文学作为社会良药,其教化之功,润物无声。有德之人,功成而不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