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永芳的头像

秦永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7
分享

大安巷儿

全国各地一哄而上的旧城改造形成千城一面,人们开始怀念凝固传统历史文化的古镇老街。我的家乡广西平南县大安,因其巷儿难得地留存着历史的鲜明印痕,保留了最原始、最纯粹的古老城镇味道,近年来渐为外人所知。

不同于古老都城和现代新城的棋盘式格局,古老城镇,其韵味就在于街巷宛延如龙蛇之行,幽深玄虚仿佛深不可测,世态人情淳厚,民风淳朴不移。外人来到广西三大古镇之一的大安镇,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觉得古镇像个迷宫,因为巷儿几乎都一样,都是那么弯曲,那么悠长,巷巷相连,环环相扣每条老街道、每所旧房子又是那么相似,难以分辨,转了一大圈,往往又像是回到原处,回到起点。

大安古镇的起点,位于列圣宫一带。大安由白沙江、新客河两江交汇处的乌桕木荫庇,而于明末清初形成圩场,故初名大乌。白沙江向北流到西江,西江流到珠江,汇入大海,出海口处就是香港,江河通达,属于古代的交通要冲。此即列圣宫门联谓之“地绕双江”,财帛宫门联谓之“商通两粤”。

大安因商而生,因商而长,因商而盛,是两广著名商埠。得交通之利,解放前与香港的贸易极为频繁,大安地处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东边,腹地农产丰富,当年香港餐桌上可口的三黄鸡,有钱人抽的齐丝烟,用茅台酒腌制的腊鸭腊肠,都是传统名产,大多由大安集散,通过小船运输,销到香港,再从香港捎回洋布等物资。我爷爷在清末民初就做过到农村收鸡的小贩,卖给镇上万姓人经营的“泗盛”商号,由商家通过水路定期运销香港。

 “洪生”饼铺、“妙和安”药堂、“高义记”等商号,纷纷涌现,都是一色的青砖黑瓦木门的房子,一幢接一幢的挨着。大安老街就从列圣宫一带,随着商业的繁盛而由北往南沿着弯曲的白沙江一路扩张,最早形成了咸虾街、烟行街,这些小巷像河流一样弯曲延伸,奠定了所有小巷的模样。来自广东的生意人定居者日众,米行、猪行、牛行、鸡行、火炭行、担鞭行、笠帽行、带儿行、算命行、估衣街等,围绕着经营种类的不同,最终形成二十四社七十二行。

商业的繁荣,终有一批人可以从劳作中分身,古镇形成了读书求功名的氛围,自王佐起,古镇在清朝共有进士八人,书写了古镇别样的历史上,有了文化积淀和文脉传承。民国期间大安镇的鬼才人物谢苍生为醒狮高庆堂撰对联,上联为“高着眼独立舞台邈视全球如一粟”,极有气势,可见古镇潜藏不少高人,可惜下联已佚。

如今,我们如果要穿越古镇历史,应从新客河与白沙江交汇处的百年石桥走过。这是一条写满神奇的古老石桥,传说是乞丐根据易理主持修建。一个乞丐,竟然硬刚了能工巧匠,而且是用最深奥的易理作为建筑理论依据,这比前段时间红透全国的“大师在流浪”的上海沈大师强多了。毕竟,这位无名乞丐,不仅是嘴上功夫,而是留下伟大的实践作品。

大安石桥通体由当地人称为“蟾蜍石”的花岗岩建成,愈百年经风历水、洪水冲刷而屹立不倒。石桥最美观是两个船形的大桥墩,尖头向上游,减轻水流冲击力,又像两艘千年石船托起大桥。桥上竖铺着一排排的条石,每组有七条,中间就形成了凹下去的石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记录着当年商埠交通物流的密码。

当年的古镇小巷,都是铺着蟾蜍石,根据小巷宽窄竖排三四五六条不等,条石大小亦不一,但其缝隙必须对齐,这是商埠中的双向交通轨道,遍布每条小巷。每天,在古镇小巷,都会有一路的吱吱嘎嘎声音,那是运送货物的当地人叫“鸡公车”的独轮车在奔忙。这种蟾蜍石“轨道”,还从古镇铺到了西江边的武林(如今是武林镇,当年是大安镇武林街)。古镇商业的繁盛,由一条条蟾蜍石线和鸡公车托起。

看到仅存的古镇“交通轨道”,我回忆当年春节前那些圩日古镇的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客似云来、货如轮转。是的,想像着独轮鸡公车上那一车车奔流的货物,“货如轮转”不禁非常具象地跃然脑海。那时“上接平桂,下通藤容”的大安圩,逢农历二五八圩期,趁圩高峰人数有二十多万人。从这石桥,分明看到了古镇清晨的“鸡声瓦店月,人迹石桥霜”,日间的“车如流水马如龙,舟楫木帆旌旗纵”。

记得小时候,已经没有了往返的鸡公车,自行车、双轮车和农用车取而代之,但是小巷基本都保留着铺路的石线,自行车走在条石面还好,若卡在石间“轨道”上,往往要跌跤。随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花岗岩路面大多为平整的水泥路面代替,托起商埠历史繁华的蟾蜍石大多不知所踪,部分仍然保留的石线,由于小巷路下挖排水渠而改为横铺,不复古镇当年石板路的模样。

过了石桥,以前要经过一个雄伟的蟾蜍石建筑“大安周道”,上有对联“乡土风情接,烟云喜气通”,后面匾额是“路出明驹”,此建筑类似大户人家的屏风,防止商埠财气外泄,可惜已被拆除。再往前,就到了列圣宫。

列圣宫供奉着古镇的多神信仰,过去供奉着藤胎泥塑栩栩如生的神像,大年初一或初二,各街巷会将自己属意的神像,从列圣宫请到各街祖社供奉,初十后抬出来游街,然后送回宫。送神回宫是隆重热烈的事情,那时,一路是震天动地的礼炮,逗引来万众围观,队伍中鼓乐齐鸣,龙狮起舞,群众将金猪、银猪、各式糕点以及种种盆景、奇石、珍奇古玩随神展示,队伍浩浩荡荡,平时的生意人、住家妇、学生哥,扮成各种古装人物,扭扭捏捏地行走,总能引发观者大笑。这一路欢声,是著名的古镇春游。

站在近年新修建的江畔列圣宫小广场上,几株百年老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浓烈的阳光,也只落下几块斑驳的金色,像散落几枚铜钱,望白沙江依然滔滔北流,这里正是旧码头所在,码头建筑已被历史洪流淹没,水流打着漩涡,一路欢歌,直达西江,仿佛诉说当年木帆船桅杆林立的商贸繁华。老人喜欢在这里闲坐聊天,他们或许在回味着春游,也许在等候,粤曲、牛歌剧、木甩儿(木偶戏)就要在此上演。

大安巷儿,如同列圣宫广场的参天大树,一路枝蔓延伸成林。进入小巷,到了容易让外地人蒙圈的地方。作为商埠,不管是在小巷的什么位置,每间房屋都是按照铺头设计建造,四开或六开甚至八开的门板,大多可以拆缷,大门旁边必有一个高窗,高高的类似电影里面的当铺窗口,下面用青砖砌成,上面封以蟾蜍石或红砂石石条,有的窗有木栅栏,大门关闭后,可以利用窗户进行小规模营业或对外沟通。看见这些高窗,我依稀看到当年,踮着脚通过窗户与里面小学同学交换小人书的情景。高窗也是有门板的,晚上彻底关闭,房屋就像人们睡觉那样,闭上了它的“眼睛”。

道光十六年某天,牛行街密密匝匝的房屋,突然于深夜洞开了它们的“眼睛”和大门,小巷人声鼎沸,“火烛啦,火烛啦”,告诫的锣声,夹杂着呼喊声、跑步声、啼哭声,响彻宵汉。一场大火,将整条牛行街几乎全部烧毁,并蔓延到了其他街道小巷,经过众人合力扑救,大火历久才灭。

这场大火造成损失惨重,让各商家痛定思痛,于各街各巷都建立消防所,购置消防设施,每街各巷设水池称“太平桶”。这场火灾,催生出了古镇最具特色的全国唯一的特色节日“消防节”,每年农历八月二十秋高气爽之时,进行“校水柜”。

校水柜对古镇的影响是深远的。我觉得,古镇团结互助“性格”的形成,消防节扮演了重要角色。

共同面对火灾这个商埠民居的最大威胁,使得古镇在消防节这天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家里有后生仔不参加的话,会被众人睇衰。这天,万民空巷,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大家来到疍家社(今二中宾兴地塘),哨子引导,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笑语欢声。大家以联街为单位,妇孺以水桶、脸盘传送水进水柜,青壮年以人力按压产生水压,龙头瞄准火篮,比赛射高、射远,最后各家各户分金猪银猪等奖品。这是邻里互助的游戏,也是小巷男女老少的欢乐嘉年华。

远亲不如近邻,每条小巷是一个互助生态系统,校水柜时,一个小巷就是配合默契的一组。谁家有红事白事,一条巷子的近邻,都一起帮手,在各家各户摆桌设宴。当年出殡,要用木架抬棺,需要八人合抬,必须大批青壮年人换肩,没有近邻帮助是不可想象的。

那时谁家忙生意来不及煮菜,“细鬼儿”(当地称小孩子)捧一碗白米饭,到邻里走一趟,这边二叔公、那边三婶姆喊过去,只要嘴巴像擦油,就能够赚一嘴的油,待大人煮菜,细鬼儿已经饭饱菜足玩去了。

继续往前,就会来到古镇的最著名的商业街道十字街。

随着商业发展,小巷林立、街道窄迫,成了古镇商业发展的瓶颈。民国年间,经各商家讨论,在古镇中心地带开辟东西南北向的十字街。当年我老家位于十字街拆迁范围,获退赔房屋,父亲选择了位于人民市场旁的位置。

人民市场位置属镇中街,是古镇的中心高地,八十年代初我家建三层新屋,上到楼顶,看到四周黑压压的瓦面,只有远处的百货大楼鹤立鸡群,那景象相当震撼。如果在天空俯瞰,整个古镇就是一片瓦面组成的黑色,十字街如同连片黑色中一枚白色的十字架。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注定,十字街开街后不久,苦难降临,“走日本”,闹饥荒,革文化之命,斗投机倒把,外患内忧,人人自危。

十字街开街,确实构建了商埠新的框架,正式奠定古镇老街格局。十字街自此成为大安商埠最繁华所在,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圩日人潮最为汹涌,趁圩的人们,肩扛手提着买卖货物,或推着堆满农产品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溪流般从各小巷涌出来汇入十字街,十字街往往如河水堵塞不流。

连接十字街口与古镇发源地列圣宫的街道,称为镇大街,是大安十大老街之首。镇大街是古镇中特色最鲜明、保留历史痕迹最多的老街,即使是经历近几十年的拆建,这条街道还保留着列圣宫、天主堂、产院等老建筑,多为清末和民国建筑。

走在这条老街上,你会看到不少典雅的骑楼房子,骑楼属南国典型式样,一般两三层,原本这些骑楼是连贯成街的,记得小时候去镇二中上学,就是从一溜儿的骑楼下穿过,下雨天几乎不用撑伞。由于近年不断的拆旧建新,新楼房都腾退到原地基位置,旧骑楼就在街道上凸显出来。不同于一些景区骑楼街的光鲜,年月将这些仅剩的骑楼刷成了灰黑色,斑驳的外墙印痕如同岁月老人,二楼前那些精美浮雕字画,仍然在历史烟尘中熠熠生辉。保留不多的几幢骑楼,其中一幢外面的立柱还保留系马的铁圆环,将砖墙磨出了深深的印痕,这是古镇商业的历史痕迹。

在大街小巷行走,你会听到满耳的典型广州音,或者说是更接近香港发音的白话。古镇的居民,开口时喜欢先讲一句粗口“丢你老姆”,就像问候语“你吃了吗”或者像某段时期说什么都要先来一句语录。“丢你老姆,今日生意点呀?”“丢你老姆,嘛嘛啲啦。”

走进大安巷儿,有时如同进入一个民间大舞台。入夜,古镇的小巷街头,经常会聚集人群,曲韵悠扬,担任指挥的高胡拉起曲调,三弦、板琴、秦琴、洋琴、唢呐齐响,锣鼓声声伴奏。过门曲调后,清脆的声响起分飞万里隔千山/离泪似珠强忍欲坠仍在眼/我欲诉别离情无限”雄浑的声应和匆匆怎诉情无限/空嗟往事成梦幻”自娱自乐中,从小巷中诞生了乐群社、以成堂、庆群社、元庆堂等各种群众曲艺团体。

曲艺社经常编排紧跟形势的曲目,也到各村巡演。每年农历九月,群众都会组织“粤曲节”。有这样的艺术氛围,小巷中曲艺高手卧虎藏龙。粤曲大家马师曾曾在这里组织演出。粤曲大师汤少生,曾来古镇教学、与民同乐。因其父是乐群社栋梁,一代表演艺术家潘楚华由此崭露头角、走向广阔舞台,其主演的《百鸟衣》、《蔡文姬》等享誉港澳东南亚,人称“广西红线女”。

走进大安小巷,如同进入美食天堂。这里汇集了广东粤菜、客家菜、当地土菜的精华,江南扣肉、二楼酥肉,家喻户晓,象山米粉由当地的作坊式小厂生产,竟远销香港和海外,成为名产。骑楼下,会有人叫卖花生:“花生肉,沙炒熟,抵食过你腊肠,好食过你腊肉。”据说卖这种小吃糊口的商贩,也传了几代。沙炒花生不放油,但香溢八方,那时放学路上如果口袋有几分钱,买一杯,一路走一边闻半天再将一粒放嘴里,连那个香脆的花生衣也舍不得丢一起吃下。大安居民似乎每人都是美食家,男人生意不忙时,都喜欢到厨房倒腾美食,点心、粉角、豆腐䑋、蕉叶馃,各种美食香飘四邻,邻里之间经常相互招呼来尝尝手艺。作为不怎么吃辣椒的广东人后代,也创制出和味牌蒜融辣椒酱。反正,总有一款美味打动你的味蕾。

古镇大安是一个活的历史标本,在幽深的小巷里面,每天都在展现典型的桂东南粤语族群独特的生活画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