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青是一种蔬菜,吾乡随州特产。
每年入冬,泡泡青便成为乡人的时鲜,餐桌上处处可见。泡泡青随性,易种养,田间地头,只要撒几把种子,保持足够的底墒,沿着物候,三两个月便挤挤挨挨,一派葳蕤。
在泥土芬芳的菜园里走一遭,总会被恣意舒展的泡泡青所吸引,它不像甘蓝、大白菜,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内卷,而是随心所欲,尽情地袒露自己。由内而外,由青黄而墨绿,叶瓣肥美、丰润、鲜亮,像一晕皴染下的法度,层次、格调俱到,洋溢着浓墨重彩的生命活力。叶面似乎跌宕着奔涌的地气,褶皱出繁密的珠泡,仿佛涵泳着大地的心事,像母亲的手。
寒风冷雨来了,泡泡青精神大振。经霜雪后菜叶愈加苍翠,有种高古里渗透出的青春,令人忍不住想到了冬梅、劲松、翠竹。而口感,更具清绝气,有着鲜甜糯香的深长滋味。
很多随州人都喜好这份滋味,即使行至天涯,都念念不忘。泡泡青乃至成为乡情最具代表的意象。有痴情者,将泡泡青的种子带出随州,就近培植,却发现其色、形大异,其真味荡然无存。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随州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淮河南滨,特有的地理水文,让泡泡青成为随州的专属菜蔬,相传是炎帝神农尝百草发现的。屈大夫在《橘颂》里以橘明志: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泡泡青如此秉性与橘相近。这份专一,是泡泡青对随州的偏爱,也是天下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儿时,印象深刻的,是每逢腊月时节,母亲从园子里寻几蔸壮实的泡泡青,到河边,砸开凌冰,将菜叶一片片洗净,半晌才直起身子,臂挎着藤篮,呵着红萝卜似的手归去。这双通红的手,一直忙碌在我回望少年时的记忆影像里,除了河边洗菜,还有塘边浣衣。有一年冬天,我在洞庭湖边,见一老妪佝偻着洗衣,听着笃笃的捶打声,想起唐代刘长卿的诗句: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霎时,鼻子一酸。刘长卿当年刺随时,一定也品尝过泡泡青。
冬日里,红泥瓦钵,尺径铁锅,燃木炭火赤,以为烟火长春。瓦钵是变用残柄的烘笼儿,木炭则是自灶膛退出零碎的劈柴。这时,少年从外面闯入灶屋,不及抖落身上的雪,便围坐老桌旁,但见瓦钵里荧荧红亮,鼎锅里青白浮沉,汩汩作声,有沁入肺腑的暖香。
虽说肉菜豆腐相杂的暖锅令人满足,但更多的时候只有素炒泡泡青,一菜一饭,几乎横贯整个冬天,这不免让少年的脾胃腻烦。这时候,母亲常会转身掏半匙猪油,拌进青菜中,不一会儿,雪白的猪油从汤汁里化出一层薄薄的油花,清贫的日子便泛起了些许姿彩。
最期待的是年节,母亲要用泡泡青做菜饼子。取洗净的菜叶,去短柄,挑馅儿折叠,紧紧包裹,像一方小枕,吃时将菜饼子煎至两面金黄,有喷鼻的焦香。馅儿多用肉末、豆腐丁、油条碎、姜蒜泥,和以剁烂的泡泡青菜叶。年饭上,这是必上的一道菜肴。母亲还会亲自给我们各拈一个,说吃了清吉。清吉一词是随州民间常用的方言,健康、平安之谓。“清”字当然取自泡泡青之谐音,承载着对家人来年美好的祈愿。而今,时人为图省事、美观,饼皮多用豆油皮,外表轻黄半透,隐约可见内里的青墨。但我依然怀念那简单取材,内外皆菜的青翠的饼子,那份质朴与润泽实在让人经久回味。
据说,少年时的欧阳修与母亲寓居随州城东,家贫无资,画荻学书。我想,他们的餐桌上,也一定常有母亲为他烹制的平凡易得的泡泡青。这青菜或许建构了他日后作为一代文宗的情感底色。多年后,欧阳修在《李秀才东园记》中深情慨叹: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去年飞雪时节,弟弟从随州快递来湖南数十斤泡泡青,品尝之余,分送诸友,皆大欢喜。泡泡青仍是当年的滋味,只是再也不能亲见那破冰洗菜,呵着红萝卜似的母亲的手了。
又到了泡泡青上市的季节了,愿人间清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