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邱健的头像

邱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9
分享

于阗乐舞,魂牵和田


飞机自乌鲁木齐向南飞行,穿越云层,仿佛一叶扁舟在时间的河流中悠然前行。一个多小时的旅程后,它开始缓缓降低高度,准备在和田机场降落。此时,舷窗外的风景已悄然蜕变,从荒凉的沙漠变为生机勃勃的绿洲,宛如一块镶嵌在黄沙中的翡翠,因山的环抱而显得愈发珍贵与娇嫩。随着飞机的继续下降,这片绿洲愈发清晰可辨,和田河也悄然进入我的视野,它蜿蜒流淌,银光闪闪,如同一条细腻的绸带,在绿洲间轻盈飘舞,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绿洲的翠绿与和田河的银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那一刻,我深知,我已抵达了心仪已久的和田。

这并非我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然而每一次与和田的相遇,都如同初见般令人惊艳。无论是匆匆而过,还是长久驻足,和田总能以它独有的方式触动我的心弦。我惊艳于它历史的深邃,文化的厚重,风俗的独特,风景的别致,瓜果的甘甜,玉石的温润,更惊艳于那如天籁般的音乐与如仙女下凡般的舞蹈。



和田,这个古称于阗的地方,自古以来便是音乐与舞蹈的沃土,以“于阗乐”“于阗舞”闻名遐迩,享誉中外。毛泽东曾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写下“万方乐奏有于阗”的诗句,生动描绘了于阗乐舞的盛况。于阗乐,作为中华乐舞宝库中的璀璨瑰宝,丝绸之路上的绚丽花朵,曾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远播中原及其他地区,有的融入民间乐舞,有的被宫廷贵族采纳加工,成为宫廷乐舞的一部分,在中国音乐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我仿佛能够想象,当年玄奘法师在于阗逗留时,定曾沉醉于这美妙的乐舞之中,它们也无疑为法师漫长的西行之旅带来了深深的慰藉与温暖。

而和田,除了是音乐的天堂,更是著名的玉都。这里盛产的白玉,质地细腻,温润如凝脂,千百年来深受华夏儿女的喜爱,被雕琢成各式各样的精美玉器。忆起历史长河中,于阗国曾将特产的“夜光玉杯”献给唐朝皇帝,那玉杯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无尽的遐想与赞美:“采玉朝朝变,有时近蓬莱。半夜忽有赠,筌蹄自天来……杯水比琼玉,杯光似月裴。价高瑶池宴,名重凤凰台。”尽管诗人的描绘或许略带夸张,但和田玉的名贵与珍稀却是不争的事实。

下了飞机,我迫不及待地前往宾馆稍作休息,之后便急切地踏上街头,寻觅那些传说中的玉器。走进一家古色古香的玉器店,我立刻被眼前琳琅满目的玉器所吸引。柜台内,大小不一的玉器温润细腻,散发着柔和的光泽;墙壁上,精美的玉雕栩栩如生,无论是人物还是花卉,都仿佛蕴含着生命的力量。一块两尺多长的白玉籽料尤为引人注目,它形似一艘即将启航的小船,外表包裹着一层淡黄色的石皮,石皮上点点金色闪烁,宛如洒落的金粉,店员告诉我,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洒金皮”。这块玉石未经任何雕琢,却展现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透露出大自然那鬼斧神工的神奇与灵气。



傍晚时分,我与几位新结识的朋友相约前往一家维吾尔族餐馆聚餐。刚坐定,一位身材修长、面容俊朗的维吾尔族青年便微笑着走到我们桌前。他轻轻扬起手中的都塔尔,自弹自唱起来。一曲《达坂城的姑娘》,旋律优美,欢快流畅,瞬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随后,他又相继演唱了《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经典曲目,边唱边表演,风趣幽默,赢得了阵阵掌声与欢呼。他的嗓音纯净而略带沙哑,唱得深情而投入,尤其是那欢快的旋律,如同沙漠里的风,热烈而充满活力;又如同沙漠里的泉水,清澈而明净,让人心醉神迷,沉醉不已。

这位维吾尔族青年名叫艾则孜,是一位音乐老师。他告诉我,他自幼便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唱歌,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都塔尔,高兴时便弹唱一番。他说,和田是个出歌手的地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处处都能听到优美的歌声,看到人们在弹唱。就连牧羊人,也会在田野间高声歌唱,用歌声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情感。他热情地邀请我有机会到乡村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民间艺人如何弹唱十二木卡姆,体验那里最地道、最纯粹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他自豪地宣称:“在我们和田,几乎人人都会唱歌,人人都会跳舞,十二木卡姆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歌舞形式,它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艾则孜的一席话,让我倍感惊讶。我深知,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体,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东方音乐明珠”。2005年,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我未曾料到,在和田,它竟然如此普及,如此深受群众的喜爱与推崇。艾则孜见我对十二木卡姆如此感兴趣,便用都塔尔伴奏,即兴唱起十二木卡姆中的一个片段。那深情的旋律,那独特的音色,让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仿佛看到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又仿佛看到了葡萄满枝、瓜果飘香,一种遥远而又亲切的情愫在心中悄然涌动。

在和田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音乐氛围。无论是走在繁华的街头,还是深入宁静的乡村,几乎到处都能听到优美的歌声,看到舞蹈的身影。和田,这个歌舞之乡,用它那独特的魅力,让我深深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亲眼看见了一场民间麦西热甫的盛况。那天傍晚,我陪同几位外地来的朋友前往洛浦县的一个维吾尔族村庄参观。刚走进村子,我们便被一阵阵欢声笑语所吸引。循声而去,只见在一棵高大的核桃树下,聚集着许多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有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或站或坐,正在观看一场别开生面的麦西热甫。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正在表演独舞,他舞姿豪放,动作洒脱,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引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他的身旁。老人满脸皱纹,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热情。他指着正在跳舞的中年男子告诉我,他叫买买提,是这个村里有名的舞蹈家,他的舞跳得特别好,尤其是独舞,更是尽情尽兴,潇洒自如,村里人都非常喜欢他。

买买提一支舞跳完,便坐下来稍作休息。片刻之后,他拿起身边的热瓦甫,弹唱起来。他一边弹,一边唱,一曲《喀什噶尔姑娘》,唱得深情委婉,优美动听。那旋律仿佛能够穿透人心,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些青年男女情不自禁地随着乐曲跳起舞来,他们时而聚拢,时而散开,舞姿轻盈,动作优美,如同沙漠里的风,热烈而灵动;如同天山上的雪,纯洁而明净。我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也站起身来,加入跳舞的行列之中。虽然我并不会跳,但那种欢快的节奏,那种舞蹈的韵律,却让我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维吾尔族青年,尽情地挥洒着心中的欢乐与喜悦。

麦西热甫,这种维吾尔族古老的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和田城乡极为普遍。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0世纪的于阗国,就有“以歌舞为乐”的风俗。每当节日或丰收之际,人们便会聚在一起,举行麦西热甫,尽情歌舞,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与感激之情。麦西热甫通常多在农闲时举行,由村里的长者或有一定威望的人牵头组织。届时,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大家聚在一起,或唱歌,或跳舞,或弹奏乐器,或表演节目,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直至尽兴方散。麦西热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歌舞表演,也有即兴的创作与发挥,充分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艺术才能。

洛浦县文化馆的馆长,是一位深谙维吾尔族民间文化的学者。他告诉我,在和田,民间麦西热甫非常盛行。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许多民间艺人在麦西热甫中展示才艺,传播技艺;许多年轻人也在这里学习歌舞,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他说,麦西热甫是和田维吾尔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都不会消失,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馆长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深深感受到,在和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它如同沙漠里的胡杨,顽强而坚韧;如同天山上的雪莲,纯洁而高贵。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将在人们的心中永远绽放,永不凋零。



在和田的那些日子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踏入了一个充满韵律与情感的秘境。这里,音乐不仅是空气的振动,更是灵魂的共鸣,是历史的低语,是未来的序曲。十二木卡姆,这曲流传千年的天籁之音,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旋律,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动人心魄的场景。

初次邂逅十二木卡姆,是在一个温暖的傍晚,夕阳如血,洒在老城斑驳的土黄色墙壁上,给这座古城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我漫步于狭窄的巷弄间,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悠扬的乐声,那是民间艺人在自发演唱。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璀璨的灯光,只有几位衣着朴素的艺人,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毯子上,手中的乐器仿佛有了生命,弹奏出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曲调。那旋律,如狂风卷过沙漠,带着粗犷与不羁;又如泉水潺潺,细腻而温柔。我被这突如其来的音乐所吸引,停下脚步,闭目聆听,仿佛自己也化作了那风、那水,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沙粒、每一缕微风共同呼吸。

随后的日子里,我有幸在和田歌舞团观赏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十二木卡姆表演。那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舞台被灯光点缀得如梦似幻,乐师们端坐一侧,手中的乐器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随着第一声鼓点响起,整个剧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牵引,瞬间静谧,紧接着,乐声如潮水般涌来,将所有人包裹其中。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色彩斑斓,如同从画中走出的仙子,他们的舞步轻盈而有力,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精准地踩在音乐的节拍上,仿佛与乐声合为一体。那歌声,时而高亢激昂,如同沙漠中的孤狼在月夜下长啸;时而低沉婉转,像是恋人间最私密的呢喃。我沉醉在这梦幻般的场景中,思绪飘远,仿佛看见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商旅们骑着骆驼,伴着夕阳的余晖,缓缓行进;又仿佛置身于大漠深处的绿洲,四周是繁茂的果林,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甜,人们围坐一起,载歌载舞,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欢愉。

十二木卡姆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是维吾尔族人民情感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在和田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对当地人生活的深刻影响。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总能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或激昂,或温柔,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音乐,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精神的寄托。它教会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的艰辛,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美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一个偏远的维吾尔族村落,那里仿佛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模样。村民们用他们的热情和淳朴,为我准备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会。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树荫下,村民们或坐或站,围成了一个温馨的圆圈。圈中央,几位年长的民间艺人,他们的面容饱经风霜,但眼神中闪烁着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他们手持传统的乐器,如都塔尔、热瓦甫,随着一阵清脆的铃鼓声,音乐缓缓流淌开来。那是一首古老的维吾尔族民歌,旋律悠长而深远,仿佛能穿越时光,将人的思绪带回那个遥远的过去。老人们闭着眼睛,手指在琴弦上轻盈跳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忧愁都被忘却,只剩下音乐带来的宁静与喜悦。孩子们围在四周,瞪大眼睛,好奇而又兴奋地听着,偶尔还会跟着哼唱几句,那纯真的歌声,如同天籁,让人心生暖意。

我被这种氛围深深感染,坐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心中涌动着莫名的感动。那音乐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它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让人沉醉,让人向往。

音乐会间隙,我有幸与一位名叫阿卜杜拉的老艺人攀谈起来。他的面容慈祥,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智慧。阿卜杜拉告诉我,他年轻时曾是村里的乐队成员,走南闯北,参加过无数的音乐盛会。他说:“音乐,是我们维吾尔族人的灵魂,无论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歌声来表达。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歌手,每个人都是舞者,音乐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他的话语简单而深刻,让我陷入了沉思。在和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无论是喜庆的节日,还是日常的劳作,人们都会用歌声来陪伴,用舞蹈来庆祝。这种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与热情,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十二木卡姆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在和田的日子里,我走访了无数的角落,见证了无数次的音乐盛会。从街头巷尾的歌声,到乡村田野的舞蹈;从专业演员的舞台表演,到民间艺人的即兴演奏,每一次的接触,都让我对这里的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音乐,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精神的寄托。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时代如何变迁,都始终如一地流淌在人们的心田,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临别之际,我站在和田机场的候机大厅里,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望着窗外那片浑黄无际的沙漠,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留恋。我知道,虽然我即将离开这片土地,但那些关于音乐、关于舞蹈、关于文化的记忆,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它们将伴随着我走过未来的岁月,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提醒着我,无论身处何方,都不应忘记那份对美的追求,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万方乐奏有于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用它那独特的音乐文化,向我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哲学。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将这份记忆珍藏在心底,让它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探索更多未知的精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