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浦河的头像

秋浦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07
分享

一块永远的圣地

自16岁那年初秋离开家乡以来,我在安徽已学习、工作了四十多年。虽然风景如画的皖山皖水令我流连忘返,但我更喜爱家乡徐州的九里山、云龙山和穿城而过的黄河故道。说实话,四十多年来无论在内心深处,还是溢于言表,我都以自己家乡在徐州而自豪。江苏省西北角这一方水土,在我心目中是任何地方也不可替代的圣土。

这块圣土,容不得他人丝毫的亵渎或不敬,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的。文治武功显赫的乾隆皇帝,我至今对其无好感;原由是幼年听老人说,他下江南时对徐州作出过褒贬失当的八字评语:穷山恶水,泼妇刁民。还有一位沪籍女作家,本来我对其作品很喜欢,但因她1982年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一篇散文中,使用了我觉得轻视她曾经工作的这个城市的措辞,以后好几年,我都懒得读她的作品,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这位女作家可能是无意的,但我一直耿耿于怀。

故乡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说,犹如夜晚的北斗星。美学上有个箸名的定理:“距离产生美”。 故乡之所以会成为我心目中的圣土,我想主要是由于空间距离所造成。如果我始终在 故乡工作生活,望乡之情就怕很难这么浓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乡的美,也只有远离 故乡的游子们才能充分的领会与享受。

人世间有许多事物,当你拥有时,你感觉不到什么;一旦失去了或者离开了,你才会觉得珍贵。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如此。对于“ 故乡”,世人普遍有一种“围城”心态。身居 故乡,会使人感到方便。熟悉的生活环境、熟悉的习惯,有时又令人产生憋闷,压抑之感,特别是那种始终生活在 故乡的人,往往易产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想法。那些常年远离 故乡的人则因遥远的空间距离而常怀“月是故乡明”之憾。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高级动物,永不满足。不停探索是人的天性。“城内人”渴望外出,和“城外人”思念还乡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类对待故乡的这种“围城”心态,无论到何时何地都难以清除。再前卫的现代人,心中也舍不掉 故乡这方圣土。

故乡,不仅为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提供了基本架构,也浸润着一个人的少年、青年、中年以至老年,整个人生过程中的情感。无数仁人志士的成长经历表明:乡情是构成健全人格的一种积极因素。人生在世,事业再辉煌,成就在伟大,对 故乡的情感也不可能被排除。不论身在 故乡,还是飘落在他国异乡,思乡望乡更要为 故乡争光!

故乡是心目中的圣地,但一个人也不能贪图舒适、安逸而固守 故乡。好儿女志在四方,当祖国需要,民族需要时;当事业呼唤,理想呼唤时;就应大踏步的迈出家乡。家乡能够成为一个人事业的助推器,而不应成为事业的绊脚石,有出息的好儿女“不可沽名学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当灭掉暴秦、大业将成之时,却贪恋故乡, 要回到彭城(徐州), 说了“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的昏话。就凭这句话,他和死对头刘邦两人之间气度之高下,就完全体现了出来。有这样的思想,岂不完蛋! 所以项羽最终难逃四面楚歌、别姬自刎的结局。

“天涯何处无芳草,青山处处埋忠骨”。道理好讲,但真要像新时期党的好干部孔繁森那样三赴西藏工作,却实属不易。对长期离乡背井、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来说,月明星稀的夜晚,“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情就难免油然而生。虽然如今手机、互联网已遍布九州大地,想家时,拨个电话、互联网上聊聊天、问问家乡亲人的近况,可以聊慰思乡之苦。可是,无月的夜晚,枕上听到远处驶来火车的鸣叫,我心中就象有虫子爬一样,恨不得立即登上火车,回 故乡去看看。

2002年春节我回到了故乡——这块令我热爱而又难忘的地方。徐州变化太大了,古城这几年被梳理的山明水秀,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我在少华街头顺手买了张“徐州游览图”,回到家,妹妹一看到就说:“大哥,你怎么象个外地人似的,外地人怕迷路,才买那个玩意!”

唉,江南游子回到了 故乡,也还象个外地人!但我心中,故乡永远是一块无可替代的圣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