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浦河的头像

秋浦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4
分享

谢三矿“老师傅”

谢三矿是淮南谢家集三矿的简称。

文革中,我们班曾经在该矿井下采了五个月的煤,从1968113日一直干到九大开幕。我们到该矿没多久,就知道谢三矿的矿工们有个忌讳语。

那时正是大中专学校的师生要“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高潮中,我们采煤6547班与机电6540班的同学及一批教师,抬着双层木床,从洞山枳园来到四五十里外的谢家集三矿。到矿井生产一线跟班采煤——名称叫“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到矿是112日。我们班都上中班,相互不影响睡眠。但四十多个同学分在三个采煤工作面。我在的是一个长壁工作面,炮采落煤,人工攉煤到链板机,然后人工支护。一个采煤师傅带一个同学,跟班采煤。我的师傅姓赵。

那时正处在大抓阶级斗争的严酷时期。我懵懵懂懂,对人世、对人性,几乎是个睁眼瞎,但懂得一点,要尊敬师傅。那时与我们班同学住在一大屋子里的还有几个老师。如实习厂的崔凤宝老师、我们班主任钱统钦老师、通风顾润初老师、采煤詹铁成老师等等。顾润初是浙江嘉善人,虽说是杭嘉湖平原出生的人,但脸庞上长满了蝇子屎。那时老师都夹着尾巴做人,有的则假斯文。

詹铁成老师是无锡人,采煤讲师,人长得白净,但面相颇似电影《地雷战》的那个胖翻译官。有的同学见了他,会模仿着电影中那个胖翻译官的腔调,来一句:马家河一带。文革中斯文早已扫地,学生们拿老师的长相取笑,还不是小菜一碟?詹铁成讲师听了,是不动声色。但有一次詹老师竟动了肝火。

19684月有一天,我们班同学被派在枳园大食堂后面清理杂草。同学们边拔草边说笑,说中国南北各地对妻子称呼不一样,湖南人称之为堂客,知识分子说是爱人,有的人说是家下,有人是说老婆。我说:前些天填登记表时,有“配偶”一栏。带我们除草的詹铁成老师有些气急败坏说:哪有这样的——是爱人!詹老师那白脸都气红了,可同学们则大笑不止。

那个顾润初老师就更假斯文了,他是通风专业老师。到了谢三矿,顾老师对矿工,开口就是“老师傅”。那时我们回采的工作面,是长壁工作面,上下百十米长。十多个师傅,除去班长与打眼放炮的,大部分师傅从上到下,挨着煤梆排开,每人负责采十六七棚(煤层采空,就用钢梁钢腿组成的摩擦支柱来支护,两根支柱之间档距为08米,叫一棚)。一个师傅采的十六七棚就叫一个碴口。顾老师分在我上面一个碴口。顾润初那时近40岁,他到了井下工作面,嘴很甜,一口一个老师傅。他那个碴口带他的师傅姓董,有说有笑的是个快活人。董师傅对我们同学很随和的。可他对顾老师,却有些不理不睬。我有些纳闷。跟班采煤没有一个月,采煤师傅纷纷请同学们去他们家中吃饭。

因为这些矿工师傅们觉得同学们是真干!同学们跟班不仅没给他们添麻烦,还都是好帮手,帮他们出力流汗,既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又加快了采煤支护的进度。如果没有我们,放过炮后,每个工人师傅就要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碴口的二三十吨煤炭,一锹一锹攉到液压溜子上去——就是用来运走煤炭的链板机上。炮采下的煤炭如不及时攉尽,百十米长的液压溜子就无法移到煤梆。摩擦支柱也无法支护。采空区不尽早支护,就容易发生偏梆甚至于冒顶。那时,阶级斗争为纲,井下采掘一线的矿工,采煤任务完成不好,也要挨批斗的。“是不是有意破坏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帽子,就会扣到头上的。谁个不怕!

我们那时在学校已是第四个年头,课堂上书本上学的就是地下采煤,几年来在矿区各矿井下巡回“献忠心”“支援高产”;况且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有的是体力;再加上当时严酷的政治氛围;所以大多数同学,每天到了井下都很卖力气。

那时的我,天天下井爬进采煤工作面,就忙着找铁铩子铁铩子”——是两根钢梁连接处一块必不可少的钢锲子,缺少了它,新采空区的顶板就支护不起来。一个碴口有多少棚,就需要准备好多少块铁铩子。然后,我会将一米多高带外套的钢腿子,分棚拖到位。放过炮后,就赶紧挥锹攉煤。那时为了节省体力,我都是双膝跪在煤上攉煤。帆布工作服每天都会被汗水浸透。不到半个月,双手手掌就结满了厚茧。每天班中,帆布工作服都被汗水浸透,但下班时,却又不能不将这沾满了汗水和煤屑的工作服穿到身上。

溜下工作面,往井底罐笼处跑,井下巷道里进风很寒冽,钻进升井的罐笼,井筒子里也很寒冷。几个小时劳动的热身子,受寒凉极易感冒。所以,又脏又湿并充满了汗馊味的工作服,又只好穿在身上。

这个采煤队的工人,对我们都很感激,于是十二月初,我们跟的那个采煤班就刮起一阵风——矿工师傅纷纷让家属做好菜饭,将自己的徒弟(我们同学)约到家中做客。我在赵师傅家饱餐一顿后,赵师傅还郑重其事地送我一本封面带毛主席头像的小语录本。

吃饭时赵师傅提醒我,对他们矿的工人是不能唤“老师傅”的。我问为什么?他对我讲:“老师傅”这个称呼在谢三矿是侮辱人的话。赵师傅说:五十年代建矿初期,谢三矿井下巷道中,还使用不少骡子拉矿车或驮瓦石等材料。骡子住的牲畜棚有气味,所以就设在矿外。矿井四周都有围墙或铁丝网,人员车辆出入都要经过矿门。矿门都有门卫人员值守,非本矿职工,门卫是要阻挡不给进矿的。

有一天,附近几个农民来到矿大门前,要进去检废铁烂铜等破烂物,门卫不允许他们进去。这当口,一个牵骡子的矿工,牵几只骡子从矿外进入矿门。有个农民诘问门卫:“它们怎么能进去?”门卫以为指的是前面的老矿工,就随口答曰“他们是谢三矿的老师傅”。几个农民哄笑起来,“骡子是谢三矿的老师傅!”此笑话传开后,谢三矿工人就再不愿听到别人称自己为“老师傅”了。

谢三矿工人之间,有时也拿“老师傅”来戏谑自己看不起的人。渐渐,“谢三矿老师傅——骡子也”就成了谢三矿上万名职工家属口中流传的一个歇后语。

所以,顾润初老师开口闭口“老师傅”,撞了矿工的忌讳,他跟的那个董师傅自然就不甚高兴了。再说,他爬到工作面,干活又怕淌汗。天天是出勤不出力,工效很低。哪个矿工都不欢迎他。

1973年春天,顾润初老师还来一次皖南天坪山煤矿,学校派他来矿了解毕业生到矿后的工作情况。临走时,我把他送出矿,一直送到铁路与公路交叉上。前一年詹铁成老师也为同样的任务到过天坪山煤矿。

除了“谢三矿老师傅——骡子也”外,谢三矿还产生了一个流传至全淮南市的歇后语呢。

五十年代谢三矿,是淮南矿区唯一离市区最远的一个矿,为了方便井下工人生活,在井口办了个商店。商店开张前矿上很高兴,为了改变煤矿形象,装点门面,挑选的女营业员都非常漂亮。但是,没想到是,搞的一些青年矿工神魂颠倒,不愿意下井上班了,没事就到井口商店去找女营业员找话说。男女青年相互吸引,本来没什么奇怪的。但结果,弄得井口商店没法正常营业,小伙子旷工不下井。对此,矿上很不高兴,一气之下,调换成几个脸面有麻斑的女营业员,从此小伙子们再也不去井口商店围着转了。因此,当时矿工们针对性的编了一句歇后语“谢三矿的井口商店——麻完了”。

“麻完了”,后来简化成“麻毕”两个字,渐渐在整个淮南各矿都流传开来。渐渐演绎成表示对某种事物的赞扬与咱赏之意。如看到一桌丰盛的酒菜惊呼;简直是谢三矿的井口商店——麻毕。形容工作干的好,事情干得漂亮,就称赞为麻毕好。形容衣服好,也是麻毕好。形容歌唱的好,也是这歌唱的麻毕。现在只要问这东西怎么样?这事办的如何?如果好,就只说一声——“麻毕!

麻毕,这个简短的口语,至今都是淮南人用来表示赞赏、赞美的口头语,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一个俚语。

                   000年春于一棵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