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浦河的头像

秋浦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6
分享

徘徊在江南古镇

居八百里皖江要冲之江南古镇大通,枕长龙山,屏荷叶洲,乃铜陵与池州分界处也。

 

荷叶洲“岸上沙,昔日江水今人家”,洲之外侧,是滚滚不息的大江;里侧与长龙山之间那两三百米宽的水面则是夹江。

 

夹江两岸,荷叶洲上的老街为和悦街,长龙山下顺江滨与青通河那条弯曲的老街叫共和街。

 

街道两旁,马头墙错落绵延、酒肆茶馆、饭店旅舍、竹木米行、油纸伞店、烟酒杂货铺。通江小巷石磴数级而下,是码头趸船……,这般般等等,如耐人寻味的一张张书页。

 

荷叶洲左岸,残垣断壁中的和悦街,荒芜丛生,狸鼠时窜。荷叶洲对岸的共和街,冷清凋敞,触目疮夷,万般苍凉。

 

斜阳下徘徊共和街,沿街斑驳的马头墙夹峙下的老店老铺,大都是顶带阁楼,一家连着一家,房顶坡面覆着鱼鳞般小黑瓦,黑瓦下都是褐色木质檐板。有些店铺褐色门楣还钉着蓝色户牌,豆腐块大小的矩形户牌印着“共和街××号”。共和……共和……,令人难免想起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前的共和梦,难免想起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110年前的1912年的5月,孙中山先生乘“江宽号”客轮来到古埠大通,“江宽号”靠上青通河入江口,就是如今的永平渡口(解放前小轮码头)那儿。

 

青通河入江处,江水与河水境界分明,河南嘴外有一条百十米的两水分界线,江水泛黄,河水泛青。那天“江宽号”驰过两水分界线,缓缓靠上码头,孙先生在甲板上巡逡四顾,仔细视察了南岸的码头、河南嘴地形、荷叶洲景物,以及夹江水面水势后,启轮离去。之后,青通河内这条小街,就被命名为“共和街”。

而如今永平渡口,早已成为江流荷叶洲上所产的水鲜、生嫩蔬菜,上岸入市的大门。码头石埠上妇人浣衣的槌声,不时响起,似乎应和着起伏的江水,享用着天地自然与共和国的恩惠。

 

共和国的恩惠,对大通古镇来说,得之不易。与皖南大多数地方相比,千百年来古镇大通兵乱灾祸频仍。夹江两岸的古老街道被水淹、被火焚、被兵掠、被外国强盗欺凌的岁月,不堪回首。

 

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历史,古镇大通就见证了国人辛酸的那些岁月。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中英烟台条约”中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就是“大通”。

 

古埠码头上方不远的那个方形钟楼,既是西方列强妄图奴役中国人民、实行文化侵略的罪恶之碑,也是日本侵略军盘据大通古镇多年的据点。

 

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以振兴中华为核心内容的“共和梦”,多年难圆。古镇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亿万人民一道奋力推翻了“三座大山”之后,才与各民族兄弟一道真正地享受起共和国的恩惠。“共和梦”,才变成了中国20世纪后半期的社会现实。

 

当你从古镇的共和老街走过,从荷叶洲的和悦废街走过,从四季葱绿的荷叶洲走过,从风霜侵蚀的四方钟楼下走过,你怎能没感触,怎能不感慨?

 

古镇这儿的残垣断壁,见证过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军的拼死博杀;这一段江流上空,飘荡过千百年的历史风云……

 

古镇两岸的丝丝杨柳,蘸着江水,染着蓝天,摇动着悠悠白云,也抒写着古镇千年悠悠往事。

 

古镇百姓的忧愤悲伤、古镇的爱恨情仇,也都在这夹江两岸发生,而又随日夜不息拍岸的江涛逝去。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21世纪到来之际,古镇大通在长龙岗上续写着新篇章。移民建镇,让古镇大通推陈出新,江滨长龙山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垂直于夹江,从古埠渡口向上的坡道,宽敞明净,在长龙山岗的大通镇政府门前,与古埠如今的主干道光荣路相衔接。铜陵市区开来的9路公交车的终点就设在镇政府门前。

 

镇政府前左方,是古镇新建的自来水厂。镇政府前右边,40年前是池州钢铁厂旧址(宋代至1973年,铜陵一直属于池州),当年的炼铁高炉、厂房等等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9路公交车滑坡顺光荣路东行, 道路右边是新镇菜场、一家接一家长长的各色商铺,商铺后面是大片的徽派民居。

 

古镇这条主干道及两侧的建筑,都是新世纪的产物。所以,主干道东半段路旁,还矗立着一个新牌坊,牌坊横额中是苍劲的“世纪”二字,揭示着中国人民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标榜着古镇大通也步入了新世纪。

 

新世纪起步不久的2012年秋天,我国领导人倡导“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1世纪领导者倡导的“中国梦”与孙中山先生的“共和梦”,其实质血脉相承,其核心都是“振兴中华”。

 

江南古镇之名“大通”,其实质也是中华民族千古不衰的一个长梦。

 

漫步古镇,你似乎是穿越时空,似乎在跳跃历史。古镇昔日的繁华,似乎已随大江烟云飘散;辉煌的未来,己经起步,正在创新!

 

漫步江南古镇大通,透过静寂的老街,能体味到古今沧桑、宇宙万物的变幻,能从有限时空越入到无限时空,从而对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感受肯定不同。

 

但一点,大概是共同的: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人类总盼望着未来的生活泰安顺畅、前途广阔、天灾人祸远离己身。虽说,人生在世很不容易。但是,人毕竟是人,越不容易的岁月,越渴望“大通”!

 

江南大通如一本厚厚的大书。说实在的,“大通”古镇这本书,尽是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篇章: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流动与静止、新生与死亡、繁盛与衰落、变化与不变……。

 

这些鲜明对照,在古镇大通几乎随处可见,这些鲜明对照,能让你体验到书本上读不到的东西,能让你愈加祈盼国泰民安,事事顺畅。古镇之名“大通”,实质就是中华民族千古不衰的一个长梦。

 

古镇大通,如果没有历史文化的滋养,没有深厚社会心理的凝聚,怎能绵延发展一千多年呢?这样一个历经沧桑的江南古镇,不仅栖息着皖江先民的灵魂,也栖息着我们民族历史的灵魂,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

 

江南古镇大通,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难以估量。保护好这座江南古镇,就是在具体地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调是“天人合一”,它把天地间的万物统统视为相通相融的宇宙河流。况且说,人的一生,不也如同一条曲折起伏的江河?

 

“大通” 之名长盛不衰,表达了人们对大江曲折处江水顺畅的祈望。“大通”,何尝不是对社会美好未来的呼唤?

 

在古镇大通纵览徘徊,难免会令人感悟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不只在高等学府里,不只在书本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无处不在。所以明末大学者顾炎武力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的学者,处处都可学到文化,尤其善于从山川民俗、从红尘乃至废墟中,汲取书本上所没有的文化知识与精神养份。

 

江南古镇大通,天地间半旧半新的一本大书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