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浦河的头像

秋浦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6
分享

江面有白鰭豚游弋,该多好!

笔直的长江大堤,往南伸向羊山矶那儿的铜陵长江大桥。我站在大堤混凝土防洪墙上,眺望着浩荡的江面,希望江面上能有江猪跃出。江猪,皮色黑,所以池州、铜陵江两岸都将它们叫“黑豚”。皮色白的那种豚,是白鰭豚,铜陵人称之为白豚。

西来的江流,受羊山矶那儿山岩砥挡,只好折向北流。所以,从羊山矶至铜陵县城之北那十多公里大江的流向,是由南向北。铜陵市城区之域,坐落在大江东岸,所以称之为江东小城。

我初到铜陵古镇大通那几年,二十朗当岁,时常乘坐长江上运营的小轮,常看到成群结队的江猪在滚滚江滔中游弋。

我张望江面一会儿,身后传来脚步声。扭头望,一个须发苍苍的老汉,挑着两只竹筐,缓缓登上江堤。看样子,老汉是大江对岸过到港务局这儿卖菜的农民,竹筐中的青菜卖完后,准备下了江堤,搭江中往返的轮渡返回江对岸。这个老汉,头发半灰蓬松着,红黑的脸庞,有不少皱纹。

六月底的长江安徽段,正值汛期,面前的江面宽阔,江水浑浊。

大江东流,是曲曲折折向东流,有些江段则是向北流,或是向南流的。我脚下铜官山西侧的这一江段,就是由南向北流的。我今天面对的这段大江,就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入蜀记》中记载过的那个江段。

公元1170年(宋孝宗乾道六年)闰五月十八日,46岁的陆游奉朝廷之命,启程从绍兴,经镇江,顺长江乘船逆流而上,前往四川接任夔州通判。陆游在此次旅途中除了写作诗歌以外,还按日作记,成《入蜀记》六卷。

那时的铜陵地,属江南西路池州府。陆游《入蜀记》中,是这样记述经过铜陵时的江景:

“(七月)二十二日,过大江,入丁家洲夹,复行大江。自离当涂,风日清美,波平如席。白云青嶂,远相映带。终日如行图画,殊忘道途之劳也。”

“(七月)二十三日,巨鱼十数,色苍白,大如黄犊,出没水中,每出,水辄激起,沸白成浪,真壮观也。过阳山矶,始见九华山”。

今天,“铜陵港”南侧江堤上的我,所面对的这段大江,就是852年前大诗人陆游笔下的那一个江段。放翁笔下“出没水中”的“巨鱼十数”,就是我今天希冀望到的江猪。

挑着两只菜筐的老汉上了江堤后,又等上堤外缘的防洪墙,与我并排站在防洪墙铁梯上,张望并等候对岸的渡轮过来。等候之时,我两人闲聊起来。

老汉说:我家在对岸的红杨村。红杨村属于枞阳县老洲镇。解放大军过江时,我7岁,跟父兄从后山那边过来的。是土改后过来的,我父亲带我们在江滩上开荒。

老汉指着江对面那横亘之长坝,说:那边江滩不是芦苇,就是青草滩。迁移来到大江边,父亲将家安在下面的“梳妆台”那儿。1954年建普济圩农场,政府就要我们家迁到上面(对面)来了。

1954年水大啊,洪水半年才退下。我放牛,发大水,我们把牛牵到距江岸二十多里的山徬去了——周潭那是个山湾。而我父母就过江,到大通镇那边的丘陵地带——新建乡那儿去了,种田。那时那儿,还不叫新建公社,叫什么建设乡。

1983年夏天发大水,政府下令(普济圩农场)二分场出洪,为的是保护我们这一带农民的庄稼。我们家就没淹水。我家离长江大堤有两里路,我们家与二分场就隔一道河。

我问他:老师傅,近几年在江上可看到江猪了?

老师傅说:看到过,去年还看到过。和早年比起来,江猪现在少多了。江猪到六月里,天一焐燥(气温高而气压低),江猪就会浮上来的。但是江里有人非法布置了“滚钩”,江猪上来容易受伤。再加上江上还有人违法用电捕鱼。所以江猪(黑豚)就越来越少了。

黑豚、白豚,大的有二百多斤。现在的江水,受污染了,脏,白豚没法活了,这黑豚(江猪)也少多了。以往江猪多,有时还都游进大通那青通河里去呢。早二三十年。哪一年,都有人在江上捕捞到江猪、白鰭豚的。这几年,江面上很少看到江猪了,白鰭豚更是多年没见到过了。

老汉一番话,让我很失望。江流上跃出江猪、并成队游弋之景象,看来还只能残存在早年个人的记忆中了。

我问老汉,对岸渡口,为什么叫“姚厂”?

老汉说:那个圩口,是姚家人的,又开个窑厂。“梳妆台”在下面,离姚厂有20里路,靠近无为县的“土桥”了。二三十年前,有小轮停靠“土桥”,现在江上没有小轮了。

现在,我们过江多方便啊。有了跨江的大桥,还有这渡船。这渡船是私人的,是姚厂几户人家集资买的。

我俩话说间,大江对面驶来的渡轮靠到了江滩上,须发苍苍的老汉,挑着两只竹筐,下了江堤,走向渡轮。

我心中在想:江面有白鰭豚游弋,该多好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