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从书报上看到“枳”这个字, 一种怪怪的气味似乎立马就涌到了我的鼻孔中——十六岁那年秋天,初到淮南洞山的我常常嗅到这种令人感到别扭的气味。从那时起,“枳”这个字,对我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乒乓球大小的青绿色枳果,绿皮剥开散发出的那种怪怪的味道,在我头脑已顽固潜伏了几十年。
上世纪60年代的淮南煤矿学院,有一个广阔整齐的四方校园,它位于洞山(淮南)火车站对面。这个校园的单边,均有千把公尺长。校园四周不是围墙,而是绿色灌木丛形成的绿篱,四方合围的绿篱由密集的枳丛构成。
那年8月底我来到这个校园时,每天要几次穿过校园东侧的枳丛。因为两幢学生宿舍楼,不在校园内而是都坐落在校园东边枳篱外的田野上,一天要多次由东篱两个口子,来往于校园与宿舍楼。
那年8月底9月初,正是树上秋果累累的季节,淮南矿院四周绿篱上也挂着不少橘子般的绿果。淮南当地的同学告诉我:那是臭橘子,不能吃的。有个高年级同学说:有个“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的成语,不知你知道不?臭橘子的学名,是“枳”。
有天午饭后,我夹着饭盒从食堂往宿舍去的路上,经过东边绿篱时,我就从灌木丛上伸手拽下一个橘子状的枳果,剥开果皮,白瓤立即散发出刺鼻的怪味,我赶紧将手中的枳果甩掉。
从此之后,我就怕嗅到这种怪味。嗅到这种怪味,我就远远地躲开。
枳果与橘子,从外表的形状皮色看起来,两者相差无几。但两者之味道,可就截然相反了。剥开橘子时,周围会飘散着淡淡甜蜜的香味。而枳果被剥皮时,散发出来的则是一种难闻令人呕吐的气味。
敲到这儿,我似乎就又嗅到了那种令我感到别扭讨厌的气味——枳果剥皮后散发出的那种药味。臭橘子(枳)的气味,冲人!世人将枳称之为“臭橘子”,真是不虚其名。
翻阅辞书,得知:枳,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芸香科。枳,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之枳。实际上,橘和枳都是芸香科植物,却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枳,枝绿色,分枝多,刺长1-7厘米。枳果球形,乒乓球大小,它原产地就是淮河流域。世人常栽作绿篱材料,并兼有刺篱、花篱的效果。
果枳与橘子,这两者之异同,在古代就被高人做为证据,来击破对手的观点。如《晏子春秋》就记载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成语“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出自这儿。
古代中国典籍上,还有一个成语与“枳”有关。那就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出自宋玉的 《风赋》:“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枳句来巢”——枳树弯曲,树枝上常招引鸟儿。
有道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初到异乡,洞山下绿球果如同橘子的枳子,就气味强列地给我上了一课。尘世间外形相同的东西,实质上反差却很大。不身临其境,不亲口或用鼻子嗅一嗅,世间万物百味,酸甜苦辣香臭,你是体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