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浦河的头像

秋浦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12
分享

我家曾住少华街



少华街是徐州城内一条古老的小街,宽不足两丈,长不过一里。在我少年时,这条青石铺就的小街两侧,巷口不少,由东到西,标有蓝瓷巷牌的巷口有:美人巷、谦益巷、诸达巷、少华巷、福水井巷、县东巷、私宅巷、新华巷等等。经过上个世纪后半期社会变迁与旧城改造,少华街两侧这些老巷子,大都随岁月烟云而消散。

少华街历史悠久,唐末五代之前称“七星街”,因为这条小街及附近有七口水井,形似北斗七星分布而得名。

这七口水井中,首屈一指的是小街东头的“四眼井”。

1962年春节年初六(2月10日),我家搬到这条小街中的谦益巷。天天傍晚,我与10岁的弟弟都要到两百米外的小街东口去抬水,以供家人烧饭饮水之用。

小街东口,有个窗口朝着中山路的平房,日夜开窗卖自来水。自来水处,就是“四眼井”位置所在。

数百年前,为方便周围街坊民众饮水,便在这条街东头掘建起四眼井。当时,此井周围就属彭城繁盛之地,居民众多。四眼井掘成后,连东边的太平街、统一街许多民众也饮用这四眼井的水。该井下的水,甘冽,适宜百姓饮用。

每天来此汲水人多,独眼或双眼难以满足众多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打井时就将这处水井掘深掘阔,井口用青石条砌成四孔井眼,可供四人四只水桶同时汲水,以舒解民众用水。

上世纪50年代末彭城内建起自来水后,少华街东头的“四眼井”方被填实。原处设置了向周围居民供水的自来水龙头,一户人家(伤残荣誉军人)就在此专司卖水。

卖水窗口面向中山路。窗口向外伸出两根弯曲朝下、五分硬币孔径的镀锌铁管,往窗口递进一分钱,窗内人就会扭动水龙头,我弟俩抬的水桶流满水后,俩人一前一后,经过近两百米青石路抬回谦益巷家中。每天傍晚我弟俩都要抬两趟水。

冬季天短,我弟俩大都在暮色四合中,将一分钱递进已亮起黄黄电灯的窗口内。天天抬水,我弟俩抬了好几年,直到1965年8月我离开故乡去了南方读书。

1966年1月学校放寒假,我回到故乡少华街,已不必去“四眼井”那儿买水了。弟弟说家西面二三十米少华巷口头,新开一处卖自来水的,卖水人家姓叶。从那之后几年,少华巷两侧街上的百姓,都是吃这家的自来水。

那些年,小街东半截人家吃的是自来水,洗涤衣裳被褥,用的则是“咸水井”的井水。

“咸水井”位于少华巷内。少华巷很短,就二十米样子,巷子北端就是少华巷小学校门。少华街上的行人,侧脸北望,小学校门就一览无余。而咸水井,就在小学校门东侧。

咸水井台,也由大块青石板铺就,这是口双眼井。我家虽说是在“谦益巷十号”,但这咸水井与我们十号大院西北角仅仅一墙之隔。

1965年秋天之前那几年三伏天,我与院子里几个小伙伴,时常光脊梁穿着短裤,翻过大院西北角任奶奶家后的矮墙,到咸水井井台上汲水冲身消暑,边冲水边打闹,弄得井台上濯衣的婶婶大姐们,时而发脾气斥责一番。

这口井汲上来的水,虽然清冽,但是水味涩咸,不宜饮用,只能用来洗衣、洗被褥、涮洗家具。所以,少华街人都称这口水井叫“咸水井”。

少华巷西侧不过十来米,又是一条南北巷子;这条南北巷子长长的,向北一直通到夹河街。这条巷子西北不远处也有一口水井,但井水含碱量大,汲上来水味苦涩,没法入嘴,所以周围人就称之为苦水井。而这井东侧那条南北通达的巷子,就被称之为“苦水井巷”。

有趣的是,明清间许多富庶人家觉得将家住在县衙门附近的苦水井旁,比较安全,于是纷纷在县衙后至苦水井之间,购地建房。这一片富户于是渐渐增多。在县衙街之北,也形成了一条与之平行的小街,周围人就将北面得这条小街称之为“富贵街”。

淮海战役中的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之后,民政部门把“富贵街”改为“富国街”,把“苦水井巷”改为“福水井巷”。那两条街之间都属于“富国居民委员会”。而“富国居民委员会”办公地点则在少华巷小学后面的金家巷13号。

13号大院内除了是居委会,还有几家住户,其西屋的住户,就是学兄从恕一家。

福水井巷向北,到了巷北头,眼前就是夹河街上的徐州市第一中学。少华街到一中,顶多一里路的样子。有些清晨,少华街上空飘来一中校园内熟悉的钟声,预备钟声敲响了,我才从少华街的家中匆匆往学校赶,但也不会迟到。

福水井巷不太直。少年时代,城市居民买啥都凭本、凭票。福水井巷中的粮店、巷西的煤炭铺,我几乎月月都要去排队购买。

少华街其它几口井,我就不熟悉了。听家在少华街西头新华巷的福华同学说,早年他们那一片居民要到北面的“倒马井”去汲水的。

唐末五代之际,县衙开始设在这条街上,久而久之,彭城内外民众,渐渐将此街就称之为“县衙街”了。

民国初年,盘居徐州一带的“辫子大帅”张勋,派兵向铜山县民政长王少华勒索粮草。(辛亥革命后,徐州归铜山县管治)王少华认为彭城百姓生活困难,拒绝摊派;被逼无奈,王少华便在县衙楼上跳楼而死。北伐胜利后,为纪念这位不肯助桀为虐的志士,就将县衙前这条街,改名少华街。近年来才知道,这王少华原来是从恕学兄的姑姥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县衙两侧及整条少华街上,都是商铺、酒馆或旅店。抗战时期,马可(音乐家,毕业于徐州五中)、洗星海等人都在少华街住过。

1945年秋冬之交,新四军便衣队在少华街惊险中完成了刘伯承邓小平下达的紧急任务——解救少华街县衙院内的高树勋将军家人。

当年高树勋将军反对蒋政府发动的内战,于10月31日在邯郸率部起义。而此时,高将军妻子等家人还在蒋军重兵把守的徐州,就住在少华街上的县衙大院内。大院门两旁有持枪的卫兵,门右边挂一个大牌子,牌子上醒目地写着:“第十一战区官佐宿舍”。为了高将军家人的安全,张爱萍师长命令新四军四师的便衣大队迅速潜入徐州城,寻找高将军家人所在之处,在城内蒋军尚不知道高将军起义之前,将高将军家人接出城,安全送到了解放区,支持了高将军的反蒋起义。高夫人离开徐州当天,蒋介石派出其宪兵四团,空降徐州,直奔少华街高夫人所住的县衙门“第十一战区官佐宿舍”,扑了一场空。(参见《星火燎原》杂志《三进徐州,接高树勋将军夫人脱险》)

1948年底杜聿明率30万国民党军政人员从徐州城仓惶西遁后,人民解放军的军分区司令部就设在少华街老县衙那个院子内,直到如今。

县衙院墙东侧的巷子,就是县东巷,我小学时敬爱的张玉珍老师,就住在这巷子里。1960年假日,我们班同学爱到县东巷张老师家中玩。

我家的后窗,隔着青石遍地的少华街,是“彭城剧场”后台。下了晚自习,回家躺到床上,几乎每天都是在咿咿哑哑的柳琴锣鼓声、演员的唱念声中进入的梦乡。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演“宰相刘罗锅”、“神医喜来乐”的李保田,青年时期就是在该剧场柳琴剧团开始的演艺生涯。

我家后窗西侧三、四十米,有一南向的巷口,穿过这条六、七十米的短巷,就是淮海路。路南对应着一个小巷,再往南,通抵又一条东西向的中枢街。这两条南北向、被淮海路割开的小巷,都叫诸达巷。

可想而知,在淮海路的前身开辟之前,诸达巷以及东面的美人巷等古老的巷子,本来都是连接中枢街和少华街的通巷。

美人巷与谦益巷之间,就是少华街小学。

“少华”这两字,充满了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正气,充满了正人君子的血性,以“少华”两字冠命县衙街,是徐州父老对贤良志士的褒扬,也是徐州这座古城正邪观与历史观的体现。

“十年浩劫”期间,“少华”之街名,曾被当作“四旧”而破除,被改为“向阳一街”,直到1982年才恢复原来的少华之名。

古今中外,贤良志士有个共同点:心忧天下。天下,是什么?有人说,天下就是黎民百姓!心忧黎民者,百姓必然感念之。“少华”之街名,先弃而后复,表明:世间一时的狂飙罡风,只能吹去浮灰尘土,吹不倒百姓口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