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浦河的头像

秋浦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1
分享

我的业余课堂

我这辈子,有几个业余课堂。

 

1958年秋,在彭城西关小学升入三年级。当时中国少年报上的“小虎子”、“知心姐姐”等栏目,我是必看。1964年前后,读初中二年级的我,对“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国际时事很感兴趣,周末都是到大同街上的市图书馆阅览室去读报。到了淮南洞山枳园读书后,几乎天天我都会到办公楼前道路两侧的阅报栏看新到的报纸。

 

20岁及前那两年,我们地采6547班同学的日子,大多是在矿区几座煤矿参加夺煤大战。井下上来,睡觉醒来,饭后就去矿上的报纸栏前,去看报纸。

 

1968年前11月到了谢三矿没多少天,我们宿处移进矿内。我常站在矿办公楼前阅报栏看了人民日报或安徽日报。我不时在黑皮本上摘抄外国的经济数据。1969年年中酷暑在大通矿摘抄,八九月在图书馆摘抄,10月底到了新庄孜矿还是摘抄。

 

天天摘抄之余,我心底萌生了个愿望:毕业后有了工资,要订阅一份人民日报,以便及时了解天下大事。

 

1969年12月中旬毕业分配,我来到皖南天坪山煤矿工作。拿到2月份工资,我就跑到8里外的董店公社邮电所,破季从3月1日起,订了一份人民日报。每月定价是一元。当时的邮递员天天骑着自行车,将报纸信函送到天坪山北麓的矿区政工科。

 

那一年春夏的下午二点过后,除了上中班——要下到黑咕窿咚的几百米地下去挖煤外,采煤二连宿舍里看书的我会不时地抬头向北张望。

 

我住的采煤二连那栋平房宿舍,建造在天坪山脚上,地势较高。从宿舍向北望,视线开阔,不仅远处二十里外馒头状的铜官山依稀可见,近处的山坳、田畴、村落,董店延伸来的山间公路,与通往江边古镇的小铁道交叉口,交叉口上的行人也都看得到。

 

我每天下午不时张望着北边那个交叉口,那是从董店骑绿色自行车来的邮递员的必经之处。我张望那儿,是盼人民日报,虽然并不是当天的报纸。

 

1970年时的交通之落后,21世纪的年青人难以想象。那时由安徽省与冶金部双重领导的“铜陵特区”,座落在池州专区领导下的铜陵县境内。那时,南京向西的沿江铁路,还没修到铜陵,客运火车只通到芜湖的繁昌。行人、报刊杂志、邮件与各种物资进出铜陵,大都依赖长江南岸的古镇大通与横港码头。

 

我所在的天坪山煤矿,座落在古镇大通之东30里外,铜陵县南部董店公社境内的天坪山北麓,一千多名员工中,尽半数是外地外省人。那时,那儿的交通闭塞。每天上下午,天井湖北边的铜陵县汽车站,各有一蒙着帆布蓬的大卡车,作为客运班车,经由铜官山西麓的特区街道、以及江边古镇大通,跑到董店公社所在地,再载客返回。

 

装着矿区和各村的信函、邮件、报纸的帆布邮包,也全靠这班车来来往往。矿工家人从远方邮寄来的包裹,要步行8里到董店去取。千里迢迢从家探亲回矿,跟大蓬车到了董店,还得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步一步走上8里的乡间道路,才能回到矿。这样的交通状况,决定着我,怎么也看不到当天的人民日报。

 

1970年我天天盼望着邮递员,盼望着早点看到三天前的人民日报。虽说那上面有不少那个时代难以避免的文章。人民日报1970年每月的定价我记得就1元钱。参考消息每月定价就3角钱。那时物价普遍的低,猪肉7角3一斤,好大米不过1角3分。人民日报那时每天通常都只是一大张,4个版面。有时也会多出2版。

 

我开始读到自己订阅的人民日报仅十多天,矿区早中晚定时开播的高音喇叭,就传来了柬埔寨郎诺上台、西哈努克亲王到中国避难、中南半岛“三国四方”联合抗美的一连串消息。那段日子,人民日报经常是6版,多出的2版刊登西哈努克对柬埔寨民众的长篇讲话。

 

那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上天后,人民日报登载了不少各国的贺电。国庆节前后几天,也会增加2个版面;刊登五大洲一些国家、政府、政党给我国发来的贺电贺信。

 

每天下午,宿舍中的我,发现山坳公路与小铁道交叉处邮递员骑自行车的身影后,我就起身去下面一栋房子的政工科。等邮递员自行车一到,我取了人民日报,就匆匆回到宿舍,静下心来细细地阅读。

 

那个邮递员姓张,30多岁,方脸。之后不久,来矿送信送报纸的邮递员就换成了另外一个人,听说老张调到大通荷叶洲邮电所去了。

 

那几年,我订的人民日报,不仅我看,同学们也抽空来看,尤其是李敏宏。看了。我两人还谈点感想、对某些事件的发展趋势作点预测。其他人有时也来看,1971年9月20日,豆蔻年华的玲儿在我书桌上翻阅人民日报,问她看什么?她理直气壮地说:要看国内外大事!

 

那时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数量有限,而且篇幅都不长。要想看到更多的国际新闻及背景报道,就得想办法看参考消息。而那时普通群众是看不到参考消息的。

 

1971年7月,随着基辛格博士访华,新华社编发的《参考消息》放宽发行——党员持处级以上单位证明,个人即能订阅。知道放宽发行的消息后,我找到班长汪如意,请他帮帮忙。他是名党员。比我大十多岁的汪师傅,理解我求知的渴望,就到矿政工科,开了一张去董店邮政所订阅参考消息的证明,交给我。

 

邮电所不破季订阅,只能从当年的第四季度订阅,所以到国庆节后几天,我才看到以“汪如意”名字送来的参考消息。参考消息扩展了我个人与世界的联系,参考消息传达出的国际风云,滋润、抚慰着我与同学们干渴的心灵。

 

每月报纸到全,大都要到下个月5、6号的样子。每月报纸到齐了,我就按日序,将前一个月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码整齐了,用矿井下引爆炸药的雷管线——细细的、裹着或红或蓝或绿鲜艳塑胶的铜线,装订起来。

 

那时,李兆祥在掘进队,但与我上同一个班次,上下班时接触多。月初时从黑洞洞的矿井下爬上来,全身煤尘,南非黑人般的他,就会将手伸向同样是非洲黑人般的我,手中是几根绕成小圈的红红绿绿的雷管线。他知道我的需要。

 

后来,我从井下生产一线,调到机电车间,专门修电机,天天与漆包线打交道。所以从那时起,我每月的报纸就改用红铜漆包线来装订了。

 

日积月累,几年下来,我宿舍里的按月装订的人民日报等报纸就越积越高。

 

成家后,在董店矿务局大院住的20多年里,邻居都知道我喜欢养猫。确实我也养过十多只猫。但我并不喜欢猫,而是恨老鼠!

 

董店矿务局大院里的几栋平房,都是1959年建的老房子。年久的老房子简直成了老鼠的乐园。这些可恶的老鼠,老是糟蹋我装订好的报纸。

 

我怎么办?只好养猫。猫是老鼠的天敌啊,希望猫能驱除那些绝不了种的老鼠,希望猫能保护我心爱的装订好的报纸。

 

先前几个猫的猫性还很足,疾鼠如仇。书房中清净过几年。哪料到后来,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捉到家中养的猫竟然都不避鼠了!老鼠渐渐又在我书房,尤其是装订好的报纸中扎营搭寨,养儿育女。痛恨中,无奈中,我只好在1988年4月首次忍痛处理掉了十多年积存的人民日报。

 

1980年天坪山煤矿划归铜陵市后,矿区的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上世纪70年代,去趟60里外的铜官山市区,来回要一天时间,赶不上那班车了。不想翻山越岭徒步走回矿,就得花钱住旅馆,第二天才能回来。现今,去省城合肥办事,一天也能来回。等待新报纸的时间也逐渐在缩短。

 

1994年12月一天傍晚,我在董店邮电所第一次看到当天人民日报时,禁不住感慨万分——看了20多年隔三日报、隔两日报、隔日报的我,终于看到当天的人民日报啦。时代的步伐是什么人也挡不住的。人民日报对我这样一个老读者来说,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日报。

 

1995年之后那几年,人民日报刊发了我十多篇“豆腐干”。如1995年9月25日第11版《急功近利要不得》、如1998年1月12日“华东新闻”第3版《钱,从哪儿来》、1999年1月11日第15版《强化社会责任感》等。

 

说真心话,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是我这辈子的业余课堂。这业余课堂,对我来说,受益非浅。

 

时代在前进,中华民族在前进。我读报的途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2001年我开始上网。五大洲发生的各种事件、新闻,人民网上很短时间内就会刊载出来,几乎是同步!我感兴趣的所有知识与资料,人民网上几乎都能搜索到!并能方便地下载存储在自己的U盘上。再也不必耗时耗眼力一笔一划抄录在笔记簿上了。

 

之后的我,每天不仅在办公室里可以读到当天的人民日报,天天清晨,起床后,就能从人民网上浏览每个版面的文章、图片,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我再不必象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了,再不必装订每月的人民日报了。也再不必为老鼠嚼噬旧书旧报而烦恼了。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刊载着时代步伐,记载着中华民族心声的人民日报也在大踏步前进!

 

半个世纪以来,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振动我们这一代人生命的脉搏。半个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通过读报,共和国历程的起伏迭荡,也左右着“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我们这些共和国同龄人的喜怒哀乐。

 

秋浦35——7月于天台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