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浦河的头像

秋浦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8/10
分享

情深缘浅之同桌

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50年前老同学相聚,才知道离开撷秀园后,少年同窗有的缘分未了,长大成年之后,有四位少年同窗,竟然结成了比翼齐飞的两对伉俪。高兴、感慨之余,我不由想起当年的另外两位同窗。

这两个同窗,曾经同桌,当年戴红领巾的这俩,都是圆圆的脸蛋。三年之后,月下老人似乎也动心动念,要给我们班这一对同桌,牵起红绳。但由于当年时空错厄,导致两个同桌——这一对有情人未成佳偶。

圆脸的小个子女生,自1962年秋天进校,在我们班就比较招眼。

这个女生的母亲,上世纪50年代时,从上海来到彭城工作,该女生的家也就迁居到了彭城西关。来自大上海的女孩嘛,举止、穿衣打扮,与撷秀园大多数的本地女生,明显不同;冷天里的她,大都穿火红灯芯绒外套,显得洋气,所以在同班女生中,格外招眼。

除了衣着,这个女生的颜值,也招眼。她个头不高,受体态丰盈母亲遗传之影响,该女生显得有些微胖;但面如圆月,杏眼,皮肤白晰。秀丽的相貌,称得上是班花。

这个班花,性情孤傲,除了三两个女生之外,她很少与其他同窗搭话。初中毕业后那年秋天,我们班有15名同学升入了撷秀园高中。升入高一乙班的玉平同学与外省读书的我通信,告诉我:当时撷秀园内Politics空气很浓。而我们班花,一心扑在功课上,两耳不闻窗外事,我行我素,头脑有些独特,也有些简单。

那个圆脸的小个子男生,就是小东。说话间,小东离开撷秀园就三年了。前一两年,这俩个同桌,一个在彭城读高中,一个在外省煤城读中专,天各一方,但两人鱼雁传书,通过写信,交流各自的学习生活,延续前些年的同桌情意。但小东这个人,既率性而又冷静。

1968年冬,伟大领袖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国各地开始大张旗鼓宣传动员,要求高初中的“老三届”毕业生,一片红,到农村或边疆插队落户。

那年秋冬,我们那位班花,作为1968届的高中毕业生,在这种形势面前有些不知所措。生在大上海,长在古彭城的这个班花,只好向三年前的同桌——小东求助。班花到小东家来找过几次,可是那时的小东已返回了煤城。

1968年9月,煤城洞山枳园要求没毕业的学生一律到校,在家忙着到乡间卖冰棒养家糊口的小东,只好返回枳园。11月2日,小东跟着两个班(采煤6540班与机电6547班)同学一道,到谢家集三矿井下劳动。在谢三矿时,我们跟班在井下掌子面采煤。同学们稍有懈怠,就会遭到严厉批评。我们这两个班,在谢三矿井下挖煤,一直挖到来年四月。

在谢三矿期间,小东有一天与我闲聊时,向我透露:他那个同桌,前不久到中山路他家找过自己,没见到我,给写了张纸条,留了言,让我弟弟交给我。我弟弟将她那纸条寄了给我。她那纸条上署名几个字很有意思——“低头不见抬头见”。

我们毕业分配,小东去了淮北跃进三矿,而我到了皖南天坪山矿。三四十年间,我俩信函不断。我到过淮北矿区,小东也不止一次到皖南的天坪山矿。三四十年间,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国内外形势,我俩谈得都很深。

八十年代,我与小东都很幸运,同年他去了北京西郊紫竹院的“北方交通大学”读书,我则到了省城斛兵塘的“工业大学”读书。那三年间,我俩通信是你来我往,互通信息。通信中,回顾六十年代撷秀园的同窗,小东一再表示:我们毕业前那一年,很对不起自己那位同桌。

原来,他那个同桌,即当年我们班的班花,在我们毕业前那一年,曾多次向小东表达了“愿为比翼鸟,双飞翔煤城”的心愿,并要求与小东去民政局办理婚姻登记。

而那时,小东父去世才一年多,按老规矩,父母去世,三年内家中不得嫁娶。守孝中的小东怎么能有娶妻之心。

后来,小东对我说:在当时“老三届学生到农村插队”的大气候下,如果我领她去民政局婚姻登记,不是往“破坏知识青年下乡上山”上撞吗?再说,自己还是学生;而且并不固定住在学校,不时被派到甲矿、或乙矿或丙矿,去井下参加夺煤大战,居无定所;命令一下,咱们就得打背包下矿去。

听了小东的解释,我觉得他拒绝同窗的求婚,是完全正确的,很佩服他在那种情景下,头脑的清醒与冷静。要是我,可能就做不到。

班花的多个小学同学,与小东及我,都是洞山枳园的同学。有个与班花家住得不远的她一个小学同学说,在我们毕业前那一年曾于洞山看到过我们班花。

真没想到,痴情的班花,在她风华正茂年月里,竟活生生上演着20世纪的《天仙配》——我们班花,如黄梅戏中的七仙女,一再要与穷小子成为夫妇。

小东1969年曾向我谈起,班花给他写纸条之事,我也没当回事。步入中年后,小东屡屡向我谈起班花,去世前几年,他很急迫,非常想联系到班花。小东,一再要我帮他寻到班花。可我能力太低,人脉不广,没能在晓东生前,寻到班花的下落。小东2008年7月去世后,我觉得很对不起这哥们儿。

后来,微信渐渐普及。当年撷秀园我班同学建起了“五十年前红领巾群”。同学们在群里,说起这两位同窗的恋情,及班花求婚的旧事,不少同学都难以相信,这俩人从外表相貌来看,一个貌美如仙子,一个嘴唇厚厚其貌不扬,差距太大了。

面对月容花貌仙子般美女向自己求婚,多少小伙子顿时就能幸福得晕头转向,如人仙境。而貂小东面对同桌这位美女的求婚,一下子却陷入了痛苦之中。

小东后来对我说:同窗的求婚,当时让他一时想得很多。自卑的他,想到自己丑陋的相貌,想到贫寒的家境,想到自己还是一个在校学生,想到成婚后需承担的责任,想到当时“老三届学生下放农村插队”……。想来想去,掂量再三,他感到自己承受不起同窗的爱情。冷静的小东,给班花郑重给同桌去了一信,信封厚厚的,厚得洞山邮电所收了超重费。

那年,班花母亲在彭城的单位已撤销,人员分流几个省,她母亲全家随之分流迁到山东某地,单身滞留在彭城的班花,不想离开徐州,心上人的家在彭城中山路。于是她就寄住到闺蜜——女同学常娥家中,常娥家在中山路工商联对面一小院中。

小东寄往中山路给班花的信中很简短,简短的就五个字:“我配不上你”。除了这五个字,厚厚的信封内,则是班花几年来一次次给小东写的文字。

收到这封厚厚的信,班花如同落进了冰窖之中。“我配不上你”这五个字,如同一把尖刀,顿时把她的心割成了两半,她悲疼万分。向来骄傲得如同白天鹅的这个姑娘,几天没有洗梳。她那闺蜜的母亲,见她几天不吃不喝,面容憔悴,脸庞已销瘦得如一缺月。就劝她,还是早点去山东,回自己母亲那儿去。

自尊心遭受沉重打击的这个班花,万般无奈。继续呆在彭城中山路这儿,也成不了中山路小东家的媳妇。在将小东的这封来信,点根火柴烧掉之后,她伤心地离开了彭城中山路。

微信在社会上铺开后。撷秀园我们班建起的“五十年前红领巾”微信群,聚合起天南地北的少年同窗。除了4位已去世的,不用多少时日就搞清楚了49位同窗联系办法,或生活情况,唯独一位、即班花的去向不明。班花一度寄住其家的那闺蜜女生,也不知她的情况。只知道班花去了山东。在昆明先光同学的提议下,俄语课代表苏英同学,在泉城通过战友,大海里捞针,终于把我们班花从茫茫人海中捞了出来。苏英与班花联系上后,告诉她:小东已经在前几年去世了。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我们班花悲不可抑,当即痛哭起来。

几十年过后,对拒绝自己求婚、让自己伤心欲绝的小东,班花心底并不怨恨。闻丧后痛哭的反应,表明了我们班花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女子。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大路上追求穷小子董永,结局是花好月圆。而我们有情有义的这位班花,可就抱恨终身了。虽然她比大多数同窗,更了解小东这个穷小子,但因为时空错乱,因为岁月特殊,不得不伤心而劳燕双飞。一对有情人未成眷属。作为他俩的同窗们,怎能不为他俩惋惜?

黄梅戏里有句唱词“夫妻恩爱苦也甜”。可现实生活,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男女之间互相欣赏,不见得能修成正果。恋爱,是一回事;婚姻,则是另外一回事。恋爱,是情感吹出的一串串炫丽的肥皂泡。婚姻则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起码的物资条件,婚姻难以维持。

率性的小东,在仙女求婚的当头,冷静,且理智。头脑清醒的他,非常清楚当时自己完全不具备结婚的物资基础,所以不敢接受对方的爱。他认为,一时应允求婚,是不负责任的。之后双方会陷入困境。与其到那种情景,不如及早说不。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三章》有句名言:“勇于不敢”。依老子之见,人生在世,真正的勇,不仅表现为敢于做某事,更表现为不敢做某事;不仅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

小东在美女同桌求婚时,能冷静说不,体现了年青时的他明智慧,更体现了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心。

  可惜,小东走的太早了,2008年酷暑,不幸离开了人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