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的“分内事”
明朝末年,松江府少年才俊夏完淳,随父起兵抵抗南下的清兵,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夏完淳就义前的绝笔是《狱中上母书》,书尾之句,大气磅礴,慷慨激昂: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这70字,是我从一本《中国文学发展简史》上读到的。那年17岁的我,受其感染,我就一笔一划将这70字抄录在笔记本上。“夏完淳”这个英名,从此也就刻在我脑子里。但我对这70字中的“太虚”“大道”“缘”“悟”等几个词的含义,理解很浮浅。
我51岁那年10月30日早晨,翻阅旧笔记,看到自己17岁时录写《狱中上母书》结尾处的这70字,感慨一番后,忽然对“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中的“分内事”,产生了想法。啥子事,算是一个人的“分内事”呢?
夏完淳所说的“分内事”,照我理解,是指“精忠报国”,“以身殉国”;也就是他的志向,他人生的最高价值。
人各有志。价值观也因人而异。所以,各人对自己一生的“分内事”,也是大相径庭。有人志存高远,把安邦济世当成自己“分内事”,如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有人志在疆场,把戍边卫国当成自己“分内事”,如西汉的卫青、霍区病;有人则是志在发财,把“求田问舍”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也有人把“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当成自己“分内事”;等等不一而足。
十六岁的夏完淳,清楚自己的“分内事”是义之所在,所以慷慨就义。一个民族,以“精忠报国”为“分内事”的英雄,是缺少不得的。这样的人,方算得上俄罗斯文豪高尔基所说“大写的人”。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之所以在地球上经久不衰,永葆青春,盖因为中华民族历代涌现着夏完淳这样“大写的人”。夏完淳等“大写的人”之英名光映千秋。
人生如白马过隙,转眼我已退休了。退休之后,空闲时间多。哪天沐浴之后,乘公交车去松江荡湾村祭拜夏完淳的英灵。□
秋浦31年10月30日晨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