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中秀丽多姿的九华山,常令游客心神飘忽。游客上山前这样,下山后依然这样。飘忽归飘忽,但是,李白“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之诗句,令一些游客下山后还是口熟能详的。
23岁那年,我初登九华,曾在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记下了李白这一联句。之后,多少年中我都体会不到“妙有”这个概念的味道,可见我这个人根器之愚陋。之后,我还多次登上九华,春天去过,夏天去过,秋天去过,雪天也上去过,夜晚也还上过九华。1998年的8月18日,我乘单位的面包车去石台县城北的贡溪乡公干。
那天,我在面包车上围着苍翠的九华山转了一天。从江南古镇大通,西经贵池杏花村,顺弯曲的秋浦河,进人石台境内;之后由县城七里东去,走横渡、兰关、七都、六都,沿着九华山南麓,绕到沙济,北行古镇凌阳,到东堡、杨田,转到蓉城西边的五溪,到茅坦,整整围着九华山四周,转了一大圈,回到江边大通古镇。
那天,蓝色面包车与我,都是围着九华群峰转,而我头脑里围绕的却是“妙有”这个概念。石台县城北贡溪乡内的铜岭坡勘察过矿场后,我们在贡溪乡午饭,折回县城后,不走回头路,而是走九华山东边回返。
除了北部的九华山,石台县城,其它三面也都是高大的山巒,如同座落在一个大盆内。我们面包车向东行驰,在山峦叠嶂间盘旋。经过兰关时,午后的蓝天突然作变为黑云压顶,不一会骤降雷阵雨;可没一会儿,乌云四散,雷雨停歇,重现的阳光格外明媚,白雾袅绕着九华山越发玄奥。我突然悟到“妙有”的一点玄妙。
“妙有”这个概念,千百年来道家使用,佛家也使用。“妙有分二气”之二气,是指阴阳二气;“妙有”这个概念,可就不好理解,也不是几句话就能将清楚的了。
“妙有”,在道家那儿是指超乎“有”和“无”之上的客观存在。《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说:“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之曰:“妙有谓一也。言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也……《老子》曰:‘道生一。’王弼曰:‘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谓之为妙有者,欲言有,不见其形,则非有,故谓之妙;欲言其无,物由之以生,则非无,故谓之有也。斯乃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也。”故李白在《九华山联句》里说:“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妙有”,在释门(佛家)则是指非有之有。与非空之空的“真空”相对。汉传佛教属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一个根本的理念就是“真空生妙有”:认为真正的空(“无”),能产生奇妙的“有”。六朝时的梁朝萧统《令旨解法身义》:“寄以名相,故説妙有,理絶名相,何妙何有”。《景德传灯录·荷泽大师显宗纪》:“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
生活中不能无“有”,也不能无“空”。世间,许多事物是处于有无之中。但世间绝大多数人只体会到“有”的重要,体会不到“空”也是缺不得的。木桶不空怎盛水?车轮轮辐不空怎转行?足球内里不空怎腾飞?人心不空怎么能高翔? 人生在世,不能只追求“有”。在追求“有”时,不宜远离“空”。“有”、“空”兼备,世间的生活方可平安无虞。
世间一些人,尤其是那些曾经的高官贵胄(大老虎),后来之所以栽大跟头,简单的说就是他们心中的“有”太满了。他们既不懂得:出来混,都是要还的;不懂事物“空”之美妙,更不得心“空”之妙用。
心之“空”——乃人身体中无形而有用的救生衣也。身有救生衣,风浪再大,一个人也不会葬身鱼腹的全。些高官贵胄(大老虎)心中“有”太满了,所以被那些沉重的“有”,坠进了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