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浦河的头像

秋浦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0
分享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神州大地以“牛郎织女”传说为载体的浪漫节日“七夕”,又到来了。

我最早接触到“牛郎织女”故事,还是9岁那年夏天。那年六月底,我家从东关大坝头搬到西关永安路南端的商业大楼——商业局为本系统职工新建的红砖红瓦的五幢苏式筒子楼。初到商业大楼,我家住在西北楼东边单元底楼的楼梯口。

楼梯口东边住着五户人家。走廊南侧三家,东头是马家,马家有个与我差不多大的男孩,叫吉成;我家在楼梯口,是第三家;我家与吉成家中间一户人家姓李,家中有两个女儿,李家父母称之为“大丫头”与“二丫头”。

走廊北侧是两家,吉成马家对门,是欧奶奶与儿子媳妇一家三口,李家对门是杨家,杨家有两个比我小的男孩,其母泼辣,常常骂人;我家对门,不是人家,而是五家共用的厨房。二楼还有几个男孩:和平、广庭、大牛弟俩等。

楼梯口北墙挂着八寸见方的“话匣子”,早中晚定时播放着有线广播电台的节目,播放着大跃进岁月里“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听话要听党的话”、“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等流行歌曲。

天黑后,楼内的孩子们就聚在楼梯口灯光下,嘻笑玩耍。木楼梯及扶手涂着光滑的枣红漆,男孩子喜欢骑在光滑的扶手上,从二楼往下滑。孩子们听着广播,憧憬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生活。

白天阳光炽热,傍晚太阳西落,一些大人孩子就从各家出来,在楼阴影中乘凉。有天傍晚,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哥哥坐在凉床上,看他膝盖上摊开着的一本书。我轻轻靠拢过去,蹭看那书页。

小哥哥翻了一页,页面上有一幅图画,画面绘的是“月夜,一对夫妇相对坐在大树下,怀抱孩子的妇人,正扬其左手,向对面农夫讲述着什么”。

那时,我已读完二年级,汉字已认得不少。从书页上的文字,我得知这是“牛郎织女”课文的插图。小哥哥见我对他膝上的书,喜爱有加,进楼之前就说:借给你看一天。我欢喜万分。

凉床上看书的小哥哥,姓阎,当时初中刚毕业。他家与我家就隔着楼梯间,我家在东,阎家在西。这个小哥哥9月就该读高中了,但他自己不想继续读书而想去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中学教材中没有“语文”这个科目,类似的教课书是分为《文学》与《汉语》的两本教材。我九岁那年,阎家小哥哥借予我的黄皮书,封面上就印着“文学”两字。

从这本初中“文学”书里,我第一次读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进入徐州撷秀园读书后,初二年级下学期的五六月的晚间,下了晚自习,我们班主任杨振福老师,会带着星球仪与手电筒,在撷秀园广阔的大操场上,一边用手电筒照亮星球仪上银河两侧牛郎星与织女星,一边用手指向繁星闪烁的夜空。指导我们辨认夜空中的北斗七星,从银河两侧辩认出牛郎、织女星。

明亮的牛郎星旁边,还有两颗小星,这三颗星连成一线段。杨老师说,那两小颗就是牛郎所挑担子的两个孩子。

白马过隙,时光如水。六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牛郎织女”故事插图时,我是个懵懂的童子;转瞬间,这个童子已鬓发斑白的古稀老翁了。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一代又一代如我一样的男孩女孩,就这样从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初次领略了爱情珍贵与人生滋味。

己亥年七夕于海隅清凉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