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 我最想看的还是家乡的秦腔。
我的家乡在西北的一个小山村, 那里有着古老的秦腔底蕴,特殊的地理环境。四周被大山包围着,陡峭的山坡上大小不一的松树郁郁葱葱,人们在松树底下吼两句,清清嗓子,提提精神;村前面有一条小河,通向远方,妇女小孩在河边洗衣服边唱秦腔,嘻嘻哈哈的声音传向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享受着秦腔的熏陶,乘客迫不及待地在车窗张望。村子里整齐地排列着新农村,白的墙,红的瓦,格外耀眼。农闲时,村头三个一簇,五个一堆学说秦腔。先是老人们讲秦腔故事,他们端着洋瓷大碗,盛满散饭,吃着麻菜下洋芋,靠在墙根晒暖暖。讲着王宝钏坐寒窑,三娘教子,窦娥冤等等。嘴角的唾沫好像打机关枪。有些老人越讲越激动,站起来,动作示范,筷子敲着洋瓷碗叮当响。随从的人抢先一步,咿咿呀呀唱起来了。配合默契,哭笑逼真,引得旁边的观众哈哈大笑。
在老人的指导下,中年人渐渐地喜欢上秦腔,他们好像吃骨头的狗,每天寸步不离地跟着老人学秦腔。一群秦腔爱好者,自发练习唱词和动作,练习刀杆瞄子的使用方法。一折折、一本本戏在村头的舞台上演了。每年腊月,舞台上灯火通明,老人们穿着皮袄,带着火车头帽子,拿着小板凳整齐地坐在舞台院子里。他们相互点头问好,打清戏的名字和内容。他们的旱烟袋斜跨在胳膊上,嘴边吐出一圈圈烟雾,弥漫着舞台上空。妇女们穿着大红棉袄,戴着绿头巾,两手捅在袖子里,不停地跺着脚。孩子们你追我赶,捉迷藏,东家出西家进,悄悄地藏在大人身后。有些大人故意和小孩玩,悄悄地放一个屁,他们闻到一股臭屁赶紧用衣袖捂住鼻子。有时会遭到大人的反对:这些娃娃不好好看戏,防着把门牙拌着跌下了。小孩狠狠地瞪两眼,跑开了。
听着锣鼓声叮咚响起,整个会场拍手叫好,随之静静地看戏。老人抱着孙子,边看边讲。有时小孩的清鼻噗嗤噗嗤,发水泡泡。老人迅速地用手一擦,抹在两手心,接着看。戏台上的叫花子拿着破碗,拄着拐杖,盘旋在主人的门口。善良的人给他剩饭,恶毒的人放开狗追赶他。还有后娘虐待小孩,噼里啪啦几声响,小孩的脸肿的像红苹果,憋着委屈不敢吭声,泪汪汪地祈求着讨口饭吃。演员的演技让观众泪流满面,心中诅咒恶狠的毒妇;又一折三娘教子开始,三娘为了照看大娘留下的孩子,织布供小孩上学。可不懂事的小孩逃学、顶撞母亲,母亲苦口婆心讲他的身世,母亲抚养小孩的艰难,最后小孩立志好好学习,最后考取状元,感恩母亲。看到这些剧情时,整个会场热闹起来了,老人们低下头教育孙子,好好读书,改变命运。他们经常告诉孙子:要看世上,先看戏上,力争做一个善良的人。
好景不长,打工潮冲击着家乡的小山村,村名纷纷外出打工,秦腔消失一段时间。
随着新年农村建设的发展,文化建设得到重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他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把城市中新的思想和潮流带进小山村,秦腔自乐班渐渐兴起,为春节助兴。每年腊月,一些秦腔爱好者自发组织学习,他们在简陋的民房里,敲锣打鼓奋战起来。他们围成一圈,中间的小火盆火光四射,一些妇女排队展示风采,有独唱、合唱,先熟悉唱词,再配上动作,手舞足蹈,咿咿呀呀不亦说乎。民房外面是一些趁热闹的,他们三三两两一起谈笑风生,窃窃私语,笑声不断,给寂静的小山村增添节日的氛围。
在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下,苦战三年,今年自乐班正式上台了。在村民的赞助下,购买设备、新衣新帽,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演唱,一天一夜不间断。演员们浑身出着粗气,想把最好的倩影留在观众心中。他们仅仅是业余爱好,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特别是一些丑角演员,故意吸引观众的眼球,动作很滑稽,整个会场哈哈大笑起来,还有一些小孩在舞台口,大声喊叫。大年初一初二,村民自发送烟酒、暖锅,鞭炮声不断。他们挑选年轻干将,准备参加正月初九乡镇汇演,为家乡争光,把家乡的秦腔推广出去。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年轻人进行现场直播,他们把秦腔转发到快手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勾起在外游子的乡愁。我每天在快手上看家乡的秦腔,看着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场景,儿时的种种场面浮现在眼前。
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牵着我稚嫩的小手,行走在戏场的路上。黑灯瞎火,借助微弱的月光摸索着前行。他穿着皮袄,拿着凳子,坐在戏场的前排,与其他老人交谈着,双手在空中比划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幕布,嘴里念叨着叮咚叮咚咋。他最喜欢看窦娥冤,边看边讲,窦娥父亲赶考,把她寄放在蔡婆婆家成为童养媳。好景不长,蔡婆婆的儿子死了,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村里来了一对讨饭的张驴儿母子,蔡婆婆好心收留在家。可恶的张驴儿看上窦娥,得到蔡婆婆的反对。不懂得感恩的张驴儿买来毒药准备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结果毒死张驴儿的母亲,窦娥以死相逼,张驴儿贿赂贪官污吏,最后窦娥被判死刑。可怜的窦娥,失去生命。在赶向刑场的途中,窦娥要求绕过自家门口,不要让母亲担忧。谁知蔡婆婆早已在刑场等候,拿着她最喜欢吃的饼子,母女抱头痛哭,他们的真情感动天地,七月天下起大雪,窦娥的血洒落一地。恰巧窦娥的父亲考取状元,窦娥托梦给父亲诉说情怀,父亲重新审案,相关的人受到相应的制裁。爷爷讲得头头是道,叹息着窦娥的命运。我反问窦娥的父亲为什么不早来呢?这就是艺术的技巧,设置悬念,扣人心弦。
窦娥在我心中早早扎下根,引发我对人生的思考,自小喜欢上秦腔。恰好我家乡一年有两次大型庙会,我都会亲临现场,感受秦腔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三月三的庙会,在五里之外的邻村,我都会哭闹着和爷爷一起看戏。为了节省时间,白天看完戏,在会场里等着,我和爷爷坐在会场的麦垛底下,忍受着肚子呱呱叫,看着远处回族人的凉粉面皮摊直流口水。爷爷几次给我买面皮,我以不喜欢吃拒绝。陪着爷爷啃自家的馒头,有时躺在爷爷的怀里,幸福地睡着了。爷爷紧紧地搂着我,披着他舍不得穿的羊皮袄,在草堆里打滚,享受着的和煦春风。
临近晚上,我和爷爷赶紧抢座位,我找来几块大石头,爷爷堆成宽大的凳子,和爷爷一起等待晚戏的开演。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演员,熟悉的剧情。相同的陪伴,浓浓的真情,再一次感受着窦娥的悲惨命运,收获不同的心灵感受,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我一生的追求。生活中,我给去世的爷爷烧纸钱,送寒衣;我给奶奶梳理凌乱的头发,整理穿洗的衣服,端茶倒水;我陪伴父亲割小麦、种玉米、拔胡麻,到山顶看风景;我给母亲洗衣做饭,买新衣新帽,发红包;我伺候住院的婆婆,问寒问暖。给残疾人和困难学生捐款,义务献血,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看到家乡的秦腔,我仿佛看到戏场中爷爷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