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向升的头像

向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14
分享

芙蓉小镇

一个人,一条石板街,一弯灯火夜阑珊。就这样,独自从河码头城门往上行,与梦帷下的芙蓉镇曼妙约会。

梦的小镇,平静,清幽,朴素,淡然。或许,导演谢晋当年将电影《芙蓉镇》拍摄地定夺于此,就是看中这份宁静,散漫,简单,自然。那时,小镇名叫王村。早在秦月汉关时,即为武陵郡酉阳县治所。掐指算来,已两千多年古韵。不知是小镇成就了电影,还是电影成就了小镇。实事是,电影成了经典,小镇成了名镇。小镇搭上电影便车,改名换姓,更新文化标签,一路上位。忽如一夜春风劲,一朝醒来商潮起。小镇因一部电影名传遐迩,无本万利,收一个仓实斗满。小镇人因透彻入骨的智慧,破壳惊天的内力,在深遂的历史经脉里,无数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灯火弯处,是梦的幽深,婉约,朦胧,痴情。恰巧,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女子从弯里拐出,身姿绰约,风情万种,却远远地归隐在前面的小弄口。许是幽会情郎归家的少女,许是去到待嫁闺蜜闺房的哭嫁女。诸此无考。而昏灯,深巷,孤独的撑伞女人所构组的画面,却是多少小镇访客苦寻不得的古典美。及至小弄口,隐隐听得流水声。始才顿悟,光有木板房,青石路,古街古巷,小镇还显死板与沉闷,只有流水和水声,才是小镇的灵动之韵。循声过去,小弄止于溪崖。两岸灯火散下来,隐约可见溪水缓缓,流瀑绵绵。溪水长廊两边,是摹崖而建的土王行宫与吊脚楼民居。此时,水声细婉,水韵悠扬,恰似入梦金曲,为这挂在瀑布上的小镇,低吟浅唱。

别了小弄,走过主巷灯火弯处,街面变得宽阔。灯影里,一高大挺拨的黛色石牌坊横街伫立。靠拢,繁体贞节二字依稀可辨,却是贞节牌坊。牌坊的左边,竖着块大招牌,版式横排竖列,字体大小不一,密密匝匝镂满文字,关键词却只有几个:芙蓉镇,113号,正宗,刘晓庆,米豆腐店。店外,张满刘晓庆卖米豆腐的剧照。这下,就在心里笑。一路过来,挂同样招牌与剧照的米豆腐店不下十家。谁山寨,谁正宗,乱了套。其实,就电影拍摄真实发生论,这牌坊边的店铺是不争的正宗。而都是小镇人,都是祖传的手艺,就米豆腐产品论,都正宗。精明的小镇人,就这样共拥一个谁都没有商标权的品牌,和气生财。吃文化的,来牌坊边。吃口味的,各取所好就是。

过牌坊,慢走几步,听得泉水叮咚,是一口围栏水井。灯光恍惚,井壁文字却很震撼:西汉古井。掬一捧井水入口,丝丝清甜沁入心脾。抹一把井水上脸,点点清爽漫透身躯。在挨着井口的浣衣码头坐下来,闭目静心,手贴着光溜的浣衣石,轻轻抚摸。嘭,嘭,嘭,似有棒槌捣衣声自秦汉飘来,吟说小镇美丽的浣衣姑娘们与这古井之间绵延千年的故事。

起身,归于长街。脚下青褐石板立时变得凝重,脚步再不敢轻易抬起放下,似乎每步起落,都踩在一页厚重的史书上。事实如此,无论在五里长街哪块石板上轻点脚尖,都会踮起一缕史烟,溪州铜柱,观音阁,天主教堂,信手拈来,都是史话。

踌躇间,却对此地三物,再生拷量。不知是人为还是天意,总之,剧中的刘晓庆与牌坊主人站在了一起。两个女人,两种活法,一个敢于突破,一个循规守旧。两者一块,本就令人深思。旁边,偏还添口古井,生生不息,千年流淌。此三物相生,是个偶然,或者必然。细琢磨,小镇亘古的活力与俏美,正是历经创新与陈腐角力的战利品。

这样想,索性今夜不归。就又坐回浣衣码头,静待牌坊边113号新一天第一碗米豆腐。吃个文化,吃份力量,更做一回小镇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