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漆寨芳的头像

漆寨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15
分享

走进禅殿寺


“深山藏古寺。”走进甘肃武山禅殿寺,惊叹之余,便喊出了宋徽宗赵佶招考画师的题来,眼前的景象又让那幅根本没有寺庙却令人叫绝的画作也在脑海里一闪而过。

我们从马力镇北顺村向北而进,盘旋而上远钟山,钟灵秀的铁笼山南麓群峰便矗立在眼前,林木茂密,峰滴翠。夏日的风凉爽地吹着,林间的鸟欢快地唱着,当我们站在禅殿峰脚下时,那袅袅梵音轻轻地掠过林梢萦绕而来,就如半崖间柔柔滴落的山泉,让人心平气和。这不正应了那句“云里听梵音”吗!

车子停在石畏山脚正在修建的停车场,我们开始徒步跋涉。原先的羊肠小路,现在加宽能二三人并行,在林木间弯曲盘旋而上,至半山湾,再斜刺里转向北去。这是一片天然次生林地,夏花已近尾声,山杏已经大过纽扣,站在山路拐角处,禅殿寺二层山门出现在眼前。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拜访禅殿寺守护人刘居士。我们一行五人中,包括我,有三人是第一次走进禅殿寺,便留恋途中山姿山色,走走停停,直至那块黑底黄字的“金刚禅殿”门匾在绿林闪现,才回过神来。来到山门前,仰望门楼,如把守古寺的勇士,有“一夫当关”之豪气。此时,听得吱咯咯一串响,两扇木门开了个半掩,却不见有人。是山风开门迎客了?

“你们游山来的?”二层门楼上传来一声热切切的问,调走我们的目光。一位瘦骨嶙峋的老者手扶栏杆,笑盈盈望着我们。没等我们回答,就又不见了。“这就是刘居士,”同行者说。他和我的想象大相径庭,一身俗人打扮,肩上斜搭一条麻绳,手里提着一把镰刀走出山门。声音粗犷响亮地对我们说:“我去背捆柴火,你们进去转吧,我回来了咱喝茶。”说着就要离我们而去,我只能拦住去路作自我介绍,说明来意,生怕他出去一时半晌回不来。他说:“就在前面的山湾里,你们前脚走,我后脚就回来了。”

我让开道,刘居士去背柴火了。我们走进山门,顺着木梯爬上门楼。“金刚禅寺”又名“祖师殿”,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咸丰十年(1866)重修。在高3.5米的高台基上泥塑祖师爷一尊,面部镏金,身披铠甲,左手前伸,略上扬,捻剑诀。右手伸至腰际,持一宝剑,赤足蹲坐于方座上,左脚踩一神龟,右脚微抬前伸。两侧泥塑桃花周公和四大元帅,殿内共保存塑像7尊,塑像精美、形象生动。造像身后有一面约3平方米清代木质背屏。2012年原县文物局实施禅殿寺祖师殿古建加固维修工程,2014年,地方居士和信众捐资开修了进寺的道路。

走进山门,对面崖壁间一字排开的石窟殿宇被茂密的树木遮掩着,若隐若现。禅殿寺造像分布在高119,宽99米的垂直北向崖面上。窟龛自西向东呈“一字型”分布。趁刘居士未到,我们逐个地朝拜了古殿石窟。

禅殿寺石窟共有窟龛9个,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相传为铁牛禅师化缘所建的龙川三寺之一,上寺贵清山、中寺禅殿寺、下寺西武当,、民国时期进行了修葺和扩建,是武山县继水帘洞、木梯寺石窟群的第三大石窟石窟凿于半山崖,风格独特别致,形制古朴典雅,下临深涧,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融“儒、释、道”三教艺术于一体,集建筑、造像、壁画、窟龛于一寺,塑像庄严肃穆,内容丰富,形神生动;壁画富有寓意,充满情趣,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科学艺术价值。是当地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研究武山石窟文化明代以后发展趋势的重要实物依据。

面对禅殿寺诸石窟,我们不是与文物标本对话,而是和500年前鲜活的灵魂交流。

我默默地坐在石窟中间一间空旷敞亮的窟龛里,这里是刘居士待客的地方,原是一处口大内窄的天然洞穴,现在被居士们用钢钎一锤一锤地凿展为进深8米左右,宽接近10米,地面平坦的敞口“客厅”,供上山朝拜者们歇脚之用。

刘居士肩背一捆柴火,笑盈盈地来了,他放下柴捆,和我们对面坐了,如拉家常一样,细说他与禅殿寺的姻缘,与石畏山整片绿色林木的爱恨情仇。他70余岁,独自护山守寺20年,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晓。我们交谈时,他竟然是轻描淡写,把艰苦心酸当故事讲给我们听,如这夏日的风爽朗地吹过。

攀谈间,刘居士要给我们生火煮罐罐茶,我们阻拦后,他起身要给我们舀一杯凉水。我们这才发现这天然“客厅”里竟然有一眼山泉,就在石窟中间。他揭开泉口的一张硬纸板,40厘米见方的泉中波光粼粼的泉水不满不溢,清澈见底。我接住刘居士递过来的舀水勺,舀一勺我们轮着喝,清凉甘甜,爽快极了,顿时爬山的倦意全然消融。

刘居士领着我们,从菩萨殿开始,逐个地介绍9个石窟。他不识字,但凭对石窟20年的阅读,有他自己的认识。言谈间,处处是热爱,是呵护,是骄傲。是啊,他值得骄傲,也有资格骄傲地说:我独自一人在这深山老林里和石窟共度了20春秋!

我们的访谈结束了,和刘居士作揖道别。走出山门,当我回首古寺残窟,我看到的是信仰和坚守的热忱与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