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匡建华的头像

匡建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14
分享

故乡的茶

故乡的茶

我是茶乡人,可我在大学毕业前是不喝茶的。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请同事喝茶,有一位同事品了一口,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一个铁公鸡啊!当时我没有听懂,好友只好提醒,“说你茶叶放的太少了呢”。

至于后来我对喝茶有好感纯属偶然。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父亲带我回老家探亲,王爷爷家是我第一次上门。王爷爷觉得我是稀客,应该送一点礼物,就和老伴上山采了几斤新鲜茶叶,现场制作。一口大锅,一双粗糙的双手现场表演“火中取宝”的绝技,抓、抖、捻、揉、翻炒,让人忍不住啧啧称奇。半个时辰后,香喷喷的新茶就呈现在我眼前。据说王爷爷这手艺是小时候在大户人家做长工时学的。

王爷爷用的茶具和外婆家的一样,是泥土烧制的茶罐。他一边在升火烧水,一边将茶罐放在火上烤,等茶罐发烫时再放进茶叶,边摇、边烤,直到茶罐溢出茶香,才酌上少许开水“发窝子”,约十分钟后再往茶罐里加满开水,文火缓煨,煮出茶汁。王爷爷用的山涧泉水冲泡的那一芽新绿,冲泡时芽尖直挺竖立,数起数落,在水中上下翻动,轻柔地舒展,缓缓地落入杯底。泉水由无色渐渐变成了淡淡的绿色,袅袅清香从杯中散发出来,很快弥漫到整个屋子再飘出窗外。那一刻,闻到的不仅有茶香,还有春天的气息,就像苏轼留下的“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句,让友情像这茶水一样,清新扑鼻,愈久弥香。

土家人“茶不欺客”,凡来的客人都会有茶喝,但酌茶是有讲究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老人,后小娃,不过远到的稀客优先,一杯一杯端给客人。

土家人视茶叶为灵物,种茶、摘茶、制茶前都要“净身”;抓茶叶要“净手”(洗手后抓茶叶);禁忌将茶水泼在地上等等,以表达对茶的敬重。

土家人从喝茶中还引申出一些茶礼,如饭前的小吃叫“吃茶”;结婚、做生,或是生子请客叫“吃茶”;给人送礼叫“茶礼”;新媳妇进门后第一天早晨给公爹公婆敬茶,公爹公婆的回礼叫“茶钱”。这些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八年前的春天,王爷爷的孙子考取了研究生,我带着年迈的父母去祝贺,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但要到他那儿还是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想起二十多年前到老家去玩,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早上四点钟就起床,先走近五公里的山路到车站坐班车,然后在盘山公路上行进三个多小时,下车后再走四公里多的上坡山路才到达目的地。

老家虽然在大山里,但很有特色,可以说是林中有茶,茶中有树,生长在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丘上,牢牢扎根与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加上潺潺的小溪水,淡淡清香的嫩茶,绽放出自然芬芳。给外来客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处纯天然的氧吧,一幅大自然绘就的水墨画。

每到正月尾,就到了春茶采摘的时节,是茶乡人最忙的季节。那时茶山上随处可见忙碌的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的小伙,他们将小篮子系在腰间,穿梭于细密的茶树间,不时有清脆嘹亮的情歌在茶山上回荡。在春茶开园时还要举行开采仪式:清早,茶农们抬出祭祀贡品,点燃三炷香,敬天地、茶圣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茶业兴旺。祈福之后,身着盛装的土家族少女,率先进入茶园将色泽鲜亮的嫩芽采下,交给制茶技师。不过这种仪式早已远去,到了我们这一代就成了传说。

人们常说,普通人家的日子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茶摆在最后面,但家里也不能少。王爷爷告诉我,过去的小户人家虽然没有自己的茶园,但会在田边地头种一些茶;穷户人家有人的没种茶,也会采一些山上自然生长的茶叶,享受其中的美味。据传说,当地有一文化人,会写诗,但不会持家,家中来客了没茶喝,为了不失面子,他就在堂屋正中的土墙上写了一首诗:“客来忙着去烧茶,茶在青山未发芽,水在清江波浪起,柴在深山未曾拿,明白君子宽怀着,壁上看诗当美茶”。

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如今在土家山寨不少乡亲像王爷爷一样,有了自己的茶园,小洋房,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八十多岁的王爷爷虽然早已退到二线,家务事由儿孙们去打理,可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到春天都要展示一下采茶、制茶的才艺。他说,那才是他喜欢的。偶尔我把王爷爷制作的精品带到城里与好友分享,可没有那沙罐、山中泉水、柴火烤制,就少了一点家乡味道。而曾经家乡的茶香,像春天的阳光、细雨、泥土,早已化为永恒的记忆。散文:故乡的茶

我是茶乡人,可我在大学毕业前是不喝茶的。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请同事喝茶,有一位同事品了一口,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一个铁公鸡啊!当时我没有听懂,好友只好提醒,“说你茶叶放的太少了呢”。

至于后来我对喝茶有好感纯属偶然。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父亲带我回老家探亲,王爷爷家是我第一次上门。王爷爷觉得我是稀客,应该送一点礼物,就和老伴上山采了几斤新鲜茶叶,现场制作。一口大锅,一双粗糙的双手现场表演“火中取宝”的绝技,抓、抖、捻、揉、翻炒,让人忍不住啧啧称奇。半个时辰后,香喷喷的新茶就呈现在我眼前。据说王爷爷这手艺是小时候在大户人家做长工时学的。

王爷爷用的茶具和外婆家的一样,是泥土烧制的茶罐。他一边在升火烧水,一边将茶罐放在火上烤,等茶罐发烫时再放进茶叶,边摇、边烤,直到茶罐溢出茶香,才酌上少许开水“发窝子”,约十分钟后再往茶罐里加满开水,文火缓煨,煮出茶汁。王爷爷用的山涧泉水冲泡的那一芽新绿,冲泡时芽尖直挺竖立,数起数落,在水中上下翻动,轻柔地舒展,缓缓地落入杯底。泉水由无色渐渐变成了淡淡的绿色,袅袅清香从杯中散发出来,很快弥漫到整个屋子再飘出窗外。那一刻,闻到的不仅有茶香,还有春天的气息,就像苏轼留下的“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句,让友情像这茶水一样,清新扑鼻,愈久弥香。

土家人“茶不欺客”,凡来的客人都会有茶喝,但酌茶是有讲究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老人,后小娃,不过远到的稀客优先,一杯一杯端给客人。

土家人视茶叶为灵物,种茶、摘茶、制茶前都要“净身”;抓茶叶要“净手”(洗手后抓茶叶);禁忌将茶水泼在地上等等,以表达对茶的敬重。

土家人从喝茶中还引申出一些茶礼,如饭前的小吃叫“吃茶”;结婚、做生,或是生子请客叫“吃茶”;给人送礼叫“茶礼”;新媳妇进门后第一天早晨给公爹公婆敬茶,公爹公婆的回礼叫“茶钱”。这些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八年前的春天,王爷爷的孙子考取了研究生,我带着年迈的父母去祝贺,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但要到他那儿还是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想起二十多年前到老家去玩,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早上四点钟就起床,先走近五公里的山路到车站坐班车,然后在盘山公路上行进三个多小时,下车后再走四公里多的上坡山路才到达目的地。

老家虽然在大山里,但很有特色,可以说是林中有茶,茶中有树,生长在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丘上,牢牢扎根与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加上潺潺的小溪水,淡淡清香的嫩茶,绽放出自然芬芳。给外来客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处纯天然的氧吧,一幅大自然绘就的水墨画。

每到正月尾,就到了春茶采摘的时节,是茶乡人最忙的季节。那时茶山上随处可见忙碌的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的小伙,他们将小篮子系在腰间,穿梭于细密的茶树间,不时有清脆嘹亮的情歌在茶山上回荡。在春茶开园时还要举行开采仪式:清早,茶农们抬出祭祀贡品,点燃三炷香,敬天地、茶圣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茶业兴旺。祈福之后,身着盛装的土家族少女,率先进入茶园将色泽鲜亮的嫩芽采下,交给制茶技师。不过这种仪式早已远去,到了我们这一代就成了传说。

人们常说,普通人家的日子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茶摆在最后面,但家里也不能少。王爷爷告诉我,过去的小户人家虽然没有自己的茶园,但会在田边地头种一些茶;穷户人家有人的没种茶,也会采一些山上自然生长的茶叶,享受其中的美味。据传说,当地有一文化人,会写诗,但不会持家,家中来客了没茶喝,为了不失面子,他就在堂屋正中的土墙上写了一首诗:“客来忙着去烧茶,茶在青山未发芽,水在清江波浪起,柴在深山未曾拿,明白君子宽怀着,壁上看诗当美茶”。

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如今在土家山寨不少乡亲像王爷爷一样,有了自己的茶园,小洋房,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八十多岁的王爷爷虽然早已退到二线,家务事由儿孙们去打理,可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到春天都要展示一下采茶、制茶的才艺。他说,那才是他喜欢的。偶尔我把王爷爷制作的精品带到城里与好友分享,可没有那沙罐、山中泉水、柴火烤制,就少了一点家乡味道。而曾经家乡的茶香,像春天的阳光、细雨、泥土,早已化为永恒的记忆。散文:故乡的茶

我是茶乡人,可我在大学毕业前是不喝茶的。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请同事喝茶,有一位同事品了一口,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一个铁公鸡啊!当时我没有听懂,好友只好提醒,“说你茶叶放的太少了呢”。

至于后来我对喝茶有好感纯属偶然。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父亲带我回老家探亲,王爷爷家是我第一次上门。王爷爷觉得我是稀客,应该送一点礼物,就和老伴上山采了几斤新鲜茶叶,现场制作。一口大锅,一双粗糙的双手现场表演“火中取宝”的绝技,抓、抖、捻、揉、翻炒,让人忍不住啧啧称奇。半个时辰后,香喷喷的新茶就呈现在我眼前。据说王爷爷这手艺是小时候在大户人家做长工时学的。

王爷爷用的茶具和外婆家的一样,是泥土烧制的茶罐。他一边在升火烧水,一边将茶罐放在火上烤,等茶罐发烫时再放进茶叶,边摇、边烤,直到茶罐溢出茶香,才酌上少许开水“发窝子”,约十分钟后再往茶罐里加满开水,文火缓煨,煮出茶汁。王爷爷用的山涧泉水冲泡的那一芽新绿,冲泡时芽尖直挺竖立,数起数落,在水中上下翻动,轻柔地舒展,缓缓地落入杯底。泉水由无色渐渐变成了淡淡的绿色,袅袅清香从杯中散发出来,很快弥漫到整个屋子再飘出窗外。那一刻,闻到的不仅有茶香,还有春天的气息,就像苏轼留下的“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句,让友情像这茶水一样,清新扑鼻,愈久弥香。

土家人“茶不欺客”,凡来的客人都会有茶喝,但酌茶是有讲究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老人,后小娃,不过远到的稀客优先,一杯一杯端给客人。

土家人视茶叶为灵物,种茶、摘茶、制茶前都要“净身”;抓茶叶要“净手”(洗手后抓茶叶);禁忌将茶水泼在地上等等,以表达对茶的敬重。

土家人从喝茶中还引申出一些茶礼,如饭前的小吃叫“吃茶”;结婚、做生,或是生子请客叫“吃茶”;给人送礼叫“茶礼”;新媳妇进门后第一天早晨给公爹公婆敬茶,公爹公婆的回礼叫“茶钱”。这些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八年前的春天,王爷爷的孙子考取了研究生,我带着年迈的父母去祝贺,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但要到他那儿还是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想起二十多年前到老家去玩,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早上四点钟就起床,先走近五公里的山路到车站坐班车,然后在盘山公路上行进三个多小时,下车后再走四公里多的上坡山路才到达目的地。

老家虽然在大山里,但很有特色,可以说是林中有茶,茶中有树,生长在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丘上,牢牢扎根与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加上潺潺的小溪水,淡淡清香的嫩茶,绽放出自然芬芳。给外来客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处纯天然的氧吧,一幅大自然绘就的水墨画。

每到正月尾,就到了春茶采摘的时节,是茶乡人最忙的季节。那时茶山上随处可见忙碌的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的小伙,他们将小篮子系在腰间,穿梭于细密的茶树间,不时有清脆嘹亮的情歌在茶山上回荡。在春茶开园时还要举行开采仪式:清早,茶农们抬出祭祀贡品,点燃三炷香,敬天地、茶圣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茶业兴旺。祈福之后,身着盛装的土家族少女,率先进入茶园将色泽鲜亮的嫩芽采下,交给制茶技师。不过这种仪式早已远去,到了我们这一代就成了传说。

人们常说,普通人家的日子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茶摆在最后面,但家里也不能少。王爷爷告诉我,过去的小户人家虽然没有自己的茶园,但会在田边地头种一些茶;穷户人家有人的没种茶,也会采一些山上自然生长的茶叶,享受其中的美味。据传说,当地有一文化人,会写诗,但不会持家,家中来客了没茶喝,为了不失面子,他就在堂屋正中的土墙上写了一首诗:“客来忙着去烧茶,茶在青山未发芽,水在清江波浪起,柴在深山未曾拿,明白君子宽怀着,壁上看诗当美茶”。

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如今在土家山寨不少乡亲像王爷爷一样,有了自己的茶园,小洋房,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八十多岁的王爷爷虽然早已退到二线,家务事由儿孙们去打理,可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到春天都要展示一下采茶、制茶的才艺。他说,那才是他喜欢的。偶尔我把王爷爷制作的精品带到城里与好友分享,可没有那沙罐、山中泉水、柴火烤制,就少了一点家乡味道。而曾经家乡的茶香,像春天的阳光、细雨、泥土,早已化为永恒的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