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友国的头像

田友国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8/17
分享

细琢浪涛深处的历史 ——武汉木雕船模

早在2008年6月7日,武汉木雕船模就列入了国发 [2008]19号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中。其代表作品《斗舰》《车轮舟》《龙凤舫》《黄鹤龙舟》《五牙战舰》《郑和宝船》《端午龙舟》,雄壮气派,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舟楫盛景”,又表彰了浪涛翻卷中的文化内涵,同时,既上承了《诗经》有关“舟船”的意象之源,又下勉今人的审美情趣与“榫卯”匠心,或陈列北京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或远销欧、美、亚,武汉木雕船模可谓名播遐迩,广植中外目光之中。

襟带的江湖独予制作灵感

古时,华夏大地上的交通便有“北车南船”之说。

湖北木雕船模创始于晚清,至今约有150年的历史。其源流不止一条,湖北宜昌一家龙氏木雕船模便是源流之一。宜昌临濒长江而居,龙家之子龙启胜放眼注目东舟西楫交汇的江面,木雕船模的灵感自然产生了。之后,龙启胜渐探独门技法,建立厂坊,树立品牌。其制作的法国兵船“小钢箭号”和炮舰“柏年”“都大”等作品名扬异邦,而湖北木雕船模也随之蜚声海外。

武汉身居南国的长江、汉江之滨,且湖泊密布,又素有“千湖之城”美称。在这片“江湖”襟带的土地上,单说从长江上顺流而来的四川舵龛子船、麻秧子船,逆流而来的江浙盐船、沙船,经洞庭湖而来的湖南平顶船、倒把子船等,便是帆林舸聚。千浪万涛的历史给予武汉木雕制作以独特的灵感,古往今来的船帆给予武汉木雕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由此,武汉工匠悄然萌发了木雕船模的情怀。

1959年12月,湖北省委急调龙云华、龙从发父子入盟武汉市百花工艺雕刻厂,制作《端午龙舟》《大柏木鼓船》。于是,武汉木雕船模便成为现实。至今,龙云华、龙从发父子潜心制作的两件精美作品仍珍藏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自古,长江武汉段常有商船、客船、兵船、民船之类出入。武汉木雕船模也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种类,画舫、龙凤舟、古代漕船、灯会彩船、民间木帆船等,从历史深处复活,表现得栩栩如生。

武汉木雕典型于船模,又不止于船模,且题材丰富,广涉祥花瑞草、神话传说、佛道儒教、历史人物、珍禽瑞兽与百姓生活等。追宗溯源,武汉木雕远承了东周时期彩绘木俑、持剑木俑、木雕人与物的基因。其代表作品有《冷艳》《带花女》《净瓶观音》《长袖娇魂》。另有一说,武汉木雕船模工艺可溯汉代的木俑风格,作品蕴含楚文化的独特韵味。2016年6月,武汉木雕入选湖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精湛的工艺雕琢文化信息

武汉木雕船模工艺精湛,自设计、出料、放样、雕刻船形、到制作零部件、髹漆、装配等主要工艺环节,贯通一个“精”字。其关键在于原材料多择古朴馨香的柏木、红木、桃木、椴木、梨木、檀木、樟木、榉木、泰柚、黄杨木、银杏木之类,这些细腻而坚实的原料却于工匠的雕刀、锯子、圆锉、平锉、三角锉、翘头锉,以及加长手柄的弯曲刻刀之下,便诞生出了一件又一件件精美的船模工艺品。

圆雕、浮雕、阴雕、镂空雕、半圆雕与各种跨染、榫卯、缝合等传统技法的交错运用,是武汉木雕船模的制作特点。这是一种只做减法却不可做加法的艺术,一笔一刀,轻重缓急,细腻粗犷,明快传神,都得拿捏精准到位,所谓“削多则不能补而废”。

“镂空精梭”则是武汉木雕船模全套技艺的精髓之一,它将传统的单面梭发展为双面梭和多面梭,镂空的花纹清晰且匀称,宽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精工制模”也是全套技艺的精髓之一,它追求制作模型的无缝衔接,活动部位却讲究启动自如。作品《明代楼船》便是如此。2009年2月,武汉木雕船模作品《隋代大龙舟》进京参加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闭展后,由中国非遗中心收藏。

经过独特技艺的制作,武汉木雕船模具有匀称纤细的协调美,花纹清晰的装饰美与动人心弦的观赏性。当然,武汉木雕工匠血液里流淌着长江乳汁,又深染楚文化的熏陶,自然不止于船模木雕的形似,若实舟真楫的样貌,更富有“船模神似”的艺术特点,造型写实中略带夸张,线条追求古典线描韵味之余,尤其是在选题上密植文化元素,以表现源远流长的船文化。

形神兼备的代表作品如《郑和宝船》,自设计之前,便开始查阅明乐、宣德年间那段历史的资料和文献,寻找历史背后的文化内涵,后在制作中严格遵循历史的记载,以“九桅十二帆”等外形来展示原始的行船方式,表现当时的历史文化与事件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工匠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迄今,规模最大的武汉木雕船模作品《中华巨龙》,在1.6米长、0.38米宽、1.05米高、重40公斤的船体上,承载着黄鹤楼、行吟阁、古琴台、归元寺的美景与文化。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屈原吟诗作赋,另有官员、仕女等70余人或立或行,穿插其间,活龙活现。格门、花窗、亭阁、云栏、龙头花纹之类,细微而壮观,清晰而浪漫。名曰《中华巨龙》,寓意着位居长江中游之“龙腰”、享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武汉乃至湖北,与中华民族的腾飞同频展翅。

传承的薪火点亮龙脉精髓

国外也有木雕船模,但大都是采用拼接技术完成的。武汉木雕船模的制作技法远胜于国外,无论刀刻下的朝中名船、野间民船,大多是独家绝活、祖传秘技,所谓“浅浮雕去皮不伤面,深浮雕功深显活不伤底”。

自宜昌籍名匠龙云华、龙从发父子落户武汉,武汉木雕船模便劈波斩浪,渐渐名振南(长江)北(黄河)。名在外,慧于内,按龙从华的话说,传承人应“眼不能花,手不能抖,连呼吸的节奏都不能乱”。正是这样,龙氏木雕船模历上下五代人的传承与创新,从宜昌小作坊发展到大武汉,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价值与审美价值。

龙从发,武汉木雕船模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获得者。这位“国宝”从未想过功成身退,一把刻刀至今都随身携带。他已年迈,却说他不算老,还可以发余热。他最大的心愿是把一件件作品留给后人。终究,年龄不饶人,龙从发最大的心愿却成了木雕船模的绝技圈圈相链,环环传承。曾经,他收授过几十个弟子,或男或女,天资聪颖,后来,因企业不景气而心猿意马纷纷转行了。至今,仍拿刻刀并坚守这门传统技艺的是他的亲生儿子龙勇。

雕刀守望,薪火相传,照亮着龙脉精髓。2017年初,龙从发、龙勇父子联袂制作的武汉木雕船模作品《宋代官船》,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代表团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12月, 在武汉木雕船模非遗传承人作品展上,龙从发、龙勇师徒带来了千古名胜的《黄鹤楼》、同舟共济的《龙凤呈祥》与彰显地方特色的《湘江客船》《西陵峡客船》等精美作品,展示了武汉木雕船模的传承魅力。2023年12 月,武汉硚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展览了龙从发、龙勇师徒的作品《镇海宝舟》《明代画舫》等,每一件木雕船模如若一艘历史的航船,乘风破浪,体现出独运的匠心。

值得一说的是,邓道航及弟子张静对武汉木雕的传承与抢救作出了很大贡献。作为武汉木雕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张静的代表作品《长亭送别》摘取过第八届中国轻工商品博览会金奖,并出版了专著《灵韵艺术的当代探索——武汉木雕传承人的自我口述志》。湖北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昕教授评价:“该书为广大非遗传承人树立了可贵可敬的行业榜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