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友国的头像

田友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0
分享

徽墨之骨

如果没有墨,历史何以记载,文化何以传承?经典何以流芳?但,中国有墨,比如徽墨。徽墨肇始于唐,或许更早。1978年,徽州便出土了一种唐墨,厚1厘米、长约8厘米、宽约3厘米,即便这墨产于唐朝末帝李柷被鸩杀之时,至今也不止于1100年的历史了,而且,这墨躺在地下的唐墓中,却不腐,有硬度,墨面上还有两字:文府,字迹清晰,可见徽墨质地的优良了。

至于“文府”二字,是不是该墨的商品名,不得而知。古人曰,文府,谓文章为府库之富;古人亦曰,珪璋既文府,精理亦道心。不管哪种解释,文府都与述经典、启艺林有关。或许,文府墨为朝贡墨、权贵用墨。墨,主料为单质碳,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墨书不易变色,即便有别的物质侵近,保存时间也长。正是有了墨,历史的记载才多了严密性,难被篡改。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历史的真正认识,是源于墨。现在,医生的处方、财务报销单据,都得用墨色笔,因为墨色忠诚于历史,并有耐久性。

徽墨起源于一个人,名奚超。战乱毁灭文化,但有时候,战乱之后却会重建文化,创造文化。唐末,利箭射穿了唐廷,战火烤透了唐末江山,河北易水也是遍地哀鸿。为了避乱,奚超率全家人南逃。奚超身上有着制墨世家的基因,在当地他早已是名匠了。至歙县,他一眼发现了好松、好水,是制墨的好地方。定居之后,他便重操制墨。墨与松、水有关,墨成型后,没有了松、水的形态,却一定有水的呼吸、松的生命。墨每一分钟都发出光泽,很诱人,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存在。

早在商朝时,竹木简牍、墨绳,与墨刑,便始用原始墨。西周时,人造墨就出现了。舔笔和墨,为《庄子》所云,说明当时墨已用于书写了。相传,邢夷从青弋江一条溪边捡回松炭,捣碎,与水和之,再拌以粥,搓成墨块,或扁,或圆,但,这不是真正的徽墨。

徽墨制作工艺繁杂,从造窑、发火、捣烟,到取煤、和胶、成型,再到入灰、出灰、试磨,奚超都得亲历亲为,不过,他身边有了一个徒弟,名奚廷珪。这是一对父子,勤劳,志在制墨,无旁骛。于是,有了奚氏墨。奚氏墨不是常墨,端庄儒雅,色黑透亮,质细、胶清、味香、烟细,超过了溪家祖上的易水墨。自此,奚氏在歙县播种了墨文化,如果不是奚氏,或许,徽墨的诞生会推迟。

至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得一锭奚氏墨,于绘画、书法,与作词间,叹喟奚氏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时,青胜于蓝,论名气,珪已在超之上。李煜拜奚廷珪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以褒宠其为纯臣。于是,奚廷珪不再姓奚,而姓李,奚氏墨也名歙州了。之后,李墨之馨弥漫于歙县,乃至南唐了。姓,是一个家族的字,《说文解字》曰:“姓,人所生也。”李廷珪更姓,今人可能怀疑他的人格,似有辱没祖宗之嫌。但,李廷珪无须血检,他的身上奔流的仍是奚家的血液,毕竟,以国姓赐予功臣,是一种宠幸、荣耀,谁也拒绝不了。更何

况,南唐后主爱词,爱声色,也爱李墨,李墨便成了国品。不过,朱逢墨也名闻南唐,制作者为歙县籍名匠朱逢,其墨曰麝香月、云中子。

遗憾的是,李煜登位之际,北宋已立于汴京,这是公元961年前后发生的事。而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唐,早已被宋军之剑划破,李煜归宋是不可避免的了。李煜降宋,带去了吏部尚书,名徐铉。李煜半通政治,带徐铉归宋,不是因为徐铉掌管南唐的干部,是因为徐铉工于书法,懂李墨,幼时曾以一锭李墨习字,“日写五千”,却用了10年之久,而研磨后的剩墨还能裁纸,这与李煜有了缘分。

归宋后,徐铉官至散骑,常侍皇帝。自汉,散骑唯有高才英儒方可担当。徐铉能近侍宋帝,可谓高才英儒,另有一因是,他通李墨,可为宋帝传递养性、虞神的正能量,更关键的是,宋帝也惜墨。后来,徐铉秉笔操觚,参与了《说文解字》的校定,便是以李墨篆书的。公元978年,李煜泣血呜咽,以李墨写下千古一词,名《虞美人》,怀春花秋月,述亡国之哀怨。这首词写于软禁之中,能躲过赵炅帝的龙眼,传于朝野,以至垂咏百代,李墨功不可没。李墨神奇,据说,将李墨置于水中,可沉,却不融于水。隔一二年,从水中取出李墨,李墨表里依旧,所谓“其坚如玉,其纹如犀”。

至大宋中叶,赵祯帝办公的文德殿、接见外臣的垂拱殿,都飘着李墨的气息。赵祯帝有一奢好,是召宴亲臣,包括后妃,宴毕,他会以李墨为赐品,染得亲臣身上有了李墨之香,也染得外朝、后苑、内廷一片墨香,尤其是衾枕,有后妃的体香,也有丝丝的墨香。李墨用来写史,李廷珪也由李墨载入了徽墨史。经赵祯帝这么一宣扬,后妃也记住了李廷珪,至于那个奚廷珪,后妃不知道,也用不着知道,龙床上的合衾是国事,是为江山的延续,是书法,是行书,但不是楷书。宋时,李墨除了长方体,还有方体、三菱体、圆柱体、圆锥体,椭圆体,甚或动物、人物形体,或为品赏品,或为实用品,或为礼品,而礼品已普及朝野,朝廷可以国礼,赠予外宾;民间可作厚礼,送与亲朋好友,尤以书香门第居多,男女之间的纳吉、纳征、请期,也以李墨为礼,脱俗,尽显高雅。也有宋臣以李墨献媚的,但李墨还是李墨,李墨无媚态,却有傲骨。这便是李廷珪的历史重量了。

宋时,歙县出产的徽墨不止李墨。名匠张遇创制的张墨,属油烟墨类,配方独特,连宋廷也索取,张墨便成了朝贡品。潘谷研制的潘墨,名狻猊、松丸,香彻肌骨,属松烟墨类,为墨中神品,可惜的是,潘谷嗜酒,向李白看齐,却落水溺死,成了墨仙,但,潘谷却以墨的生命方式活了下来。赵佶帝君天下,却好书法、绘画,爱墨,通墨,还制墨、藏墨,潘墨便是他御藏的极品宝墨。

徽墨遇元朝,进入休眠了。

明时,科举考试至极,拉动了歙县制墨业的产出与竞争,墨品的制作、墨面的设计,乃至包装,都有了创意,前所未有,尤以明中晚期为最。程君房,歙县籍制墨大匠,名始于万历年间,制墨中独创对胶工艺,使墨更细腻,更有光泽,上、下、正、后、左、右六面,或每面有图案,或四面有图案,或两面有图案,程墨以玄元灵气为最佳,不仅获取了文人墨客的爱,也赢得了明廷武将的青睐,当时,军中有一说,程墨上佳,如名将之良马,良马之好鞍。程君房的流芳,除了墨佳,还有著述等身,其收列的墨品如归马牧牛等,至今仍启发着

制墨者。

方于鲁,也是歙县人,名过程君房。最初,他入程君房制墨坊做工,得其制墨法,后来,方于鲁自立坊间制墨,独创九玄三极墨,有神韵,有深意:九玄,八加一,一为中央,九为八方,含广阔之义;三极,即天、地、人,含宇宙之义。其墨前无古人,扁方形,正面墨壁长16.5厘米、宽5.5厘米,上刻墨品名,下刻一长方印,曰,笔研精良,人生一乐。明时,徽墨有三大派,即休宁派、婺源派、歙派,歙派的代表人物便是方于鲁,他的人生轨迹华丽,名震环宇,而且,著有六卷《方氏墨谱》、《四家藏墨图录》,盛于楠木盒中,尽显斐然,墨范后世。

歙县还有一位制墨名匠,名罗小华。嘉靖帝执政时,罗小华曾与严嵩府交好,官至中书舍人,从七品,掌制诏、诰敕、银册之类的书写。后,嘉靖帝收拾了严嵩及家人,罗小华被牵连,一曰受诛杀,一曰下落不明。撇开这段历史的是与非,罗小华生前还是留下了宝墨的,比如,九锡玄香墨、小道士墨、一池春绿墨。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一件罗墨,半剖桃核形,重11.5斤、厚1.1厘米、宽3.1厘米、高4.7厘米,以鹿角胶合,桐烟墨,纹如犀,坚如石,桃核内刻有文字,一侧篆书,阳文,曰,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一侧隶书,阳文,曰,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两侧之中心行书,曰,小华。传世罗墨极少,世面多为伪品,或仿制品,仿制也是对罗墨的一种崇敬,但,罗墨不可仿制。

至清时,歙县徽墨出现了大家。汪节庵,以集锦墨名世,其墨不止一墨,由多墨成套,墨形有异,绘山川、人物、植物、动物,与诗辞,即便贮于精致的盒中,也能散发烟香、龙麝气,弥漫于乾、嘉年间。江南官吏称其华贵,必以汪墨为贡品。汪墨是清朝品牌,又以青麟髓墨、名花十友墨、兰陵氏书画墨为最,汪节庵开办墨肆,名函璞斋,便储有名品,包括西湖十景诗墨,这墨含10墨,一墨一景,即每一墨锭的外形取西湖一景,比如,月形,墨名平湖秋月;钟形,墨名南屏晚钟。而且,西湖十景诗墨为御题,身价倍长,至今,山东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分别收藏了这一名品。

清时,藏墨、癖墨、博墨为时尚,而且,以墨敬老、教子、佐礼也为风气,这与清帝的文化品位有关。康熙帝入主紫禁城,便对汉文化充满了包容、好奇。公元1667年,歙县籍贡生曹素功授布政司,为虚职,曹素功入仕未达,便还乡沉寂,一心住在艺粟斋制墨,天琛、天瑞、千秋光、豹囊丛赏等名墨便创制成功。另外,黄山图墨也横空出世。其墨系集锦墨,含36墨,每一墨面都取黄山一峰入画,于是,天柱峰、紫云峰、九龙峰、炼丹峰、钵盂峰等36座名胜都立于墨面,匠心独运,而墨侧刻有阳文,楷书,曰,歙曹素功拣选顶烟。黄山图墨珍贵,长方体,厚1厘米、长8.8厘米、宽2厘米,以漆盒藏之,盒面上有篆书,曰,黄山图,两边绘双云龙。康熙帝南巡,曹素功献以黄山图墨,康熙帝大悦,赐名紫玉光,御言曰,其品乃吾朝制墨业最高成就。

晚清,歙县有两种气味,一曰徽墨香,一曰鸦片味,鸦片冲淡了墨香,也呛断了制墨业。民国时期,日军侵华,掠夺、摧毁了制墨的主原料,比如松烟、油烟。徽墨沉默了。对徽墨,日军又恨又爱,或毁,或窃,但,徽墨有墨骨,水浸不败,弹不穿膛,火烧不曲,即使是粉身碎骨,也会芳泽溢远。这就是徽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