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队里的微信群里竟然出现了大喇叭。
在我的记忆里,大喇叭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有了,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队里面每每有事的时候,大喇叭都会热闹的响起来,直到新时代的今天,大喇叭也还依旧还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村记忆。
一
去年端午假期,我领着孩子去乡里面看望爸妈,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大喇叭里竟然还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
“队里说着呢,近期要尽快把个人社保全部绑到手机上呢!”“电子社保?”我问着一脸茫然的父亲。“我们也不知道啊,你看看微信群里,喇叭里这么喊着呢!”我也比较茫然,微信群里的喇叭?带着几分疑惑,我打开了父亲的微信,原来是队里建了个微信群,有啥重要的的事情,队长都会通过大喇叭进行信息传递和宣传,然后再将喇叭里的信息原汁原味的发到微信群里面。
说实话,这真的已经很是与时俱进了。早在21世纪初的时候,也就是我到了初中的时候,那时候,父亲也曾担任队里的队长,家家户户都还住着七八十年代的土房子,队里有啥重要事儿的时候,也都只能通过高高竖起的大喇叭来进行传递,在还没有微信的那个年代,大喇叭已经算是一件奢侈品了。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队里的花花草草对我来说早已是根深蒂固了。我所在的队里有两条街和几处分散点组成,在当时的村子里来看,已经算是人口比较多的地方了,两条街分别是东街和北街,我们住在北街,大喇叭也被父亲按照街头的分布情况,呈直角形状牢牢的固定在了高高的杆子上,然后静静地埋到了院子中间。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高高竖起的大喇叭也成了识别我们住址的一个标志。
“现在这还好啊!都不用听喇叭里喊什么了,直接看微信就行了啊!”弄好电子社保后,一边给父亲手机,一边笑着说。“是比原来方便了!”父亲也点着头说,“但是大喇叭还不能丢弃啊!”话罢,父亲又突然说了这么一句,但就是这句话也将我思绪拉倒了那个寒冬腊月的一个夜晚。
那一晚,月黑风高,而且冷的让人直打哆嗦。就当人们已经沉睡的时候,队里的大喇叭却突然喊了起来,当然那个时候,父亲还不是队长,而是时任队长的后一任队长。“抓贼啊,大家快起来抓贼!”喇叭声急促又短暂,而且完全没有向往常一样播放歌曲进行提示,因此也就只有少数人起来了,不过就是因为大喇叭的这几声,队里的几个偷羊贼被吓得屁滚尿流的跑了,这也是后来在和父亲聊天时才知道的,而当时还是孩子的我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梦乡之中。
“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没有你的夜里我好孤寂……”此时,大喇叭标志性的事前音又播放了起来,此时的父亲也赶紧拉开了窗户,生怕听不见大喇叭的通知什么事情了。愣过神的过赶忙说:“这不是有微信吗?还开啥窗户啊!”父亲也只是看了我一眼,然后又把头申到了窗户外面。我不理他的眼神,但我知道这种情缘一定就是那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一点也恰好在和母亲的谈话中进行了验证。
的确,大喇叭宣传范围广、宣传效果好,无论是平常生产生活的小事,还是当下疫情防控、农民浇水灌溉这样的大事,各村各队都充分利用着这一充满了记忆和怀念的平台,将党和政府的政策以及有用的各类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给了人民群众,切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微信群里的大喇叭让人们逐渐的体会到了另一种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那天起,我知道了记忆的另一种模样和方式,就像我们很怀念小时候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样。
二
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家乡的面貌也开始日新月异,而唯独没有景气的是那个跟着父辈们一辈又一辈,为乡亲们服务了一年又一年的大喇叭。
我们村是那个时候最早有了小康住宅楼的村子,父亲参与了小康楼的建设,也见证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小区住宅楼距离老房子只有几步之遥,倘若在小区的东墙安装上一扇门,可以说下了楼梯,然后跨出那扇门就到了我们的老房子上,可现实往往是不会允许你那样操作的,当然也不可能会在那堵墙上挖个窟窿安装上一扇门。
老房子是从奶奶那一辈继承下来的,可以说年龄比我的年龄大一轮还不止呢。老房子是用土块砌成的,在开始修建小康住宅楼的时候,原本四方四正的土块在历经沧桑的洗礼后,早已经失去了青春的模样,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每当黑夜来临时,它总是拖着疲惫的身躯艰难的抵挡着风雨的袭击,哪怕是冰冷的泥水流进了热情的心脏。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也顺利的从老房子搬到了新修建的楼房里面,而大喇叭也从“根据地”搬到了微信里面,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成为这个微信群里的一份子。
等到再次回到老房子的时候,它的容貌已经变得不堪入目了。屋子里铺满了陈旧的灰尘,朝着屋顶望去,一眼就能看见外面的蓝天白云,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一般。四周的土墙已经脱掉了曾经华丽的外裳,更有甚者和邻居家相邻的一面墙不知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张开了长长的裂缝,或许是等不及要和邻居见面的缘故吧……
或许,老房子对于父母他们一代来说更是有着不言而喻的情感,他们从小长到大,然后又在这里抚育了我们这一代。
院子里长着两棵树,一颗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正是这两颗枣树见证了我的成长。常听母亲讲,在我三岁时候,院子的枣树上刚刚结了两颗枣子,等到枣子成熟的时候,上面却只剩下了一颗。当时还过着集体生活,父亲和大伯都住在这个院子里,只是后来分家的时候,大伯主动搬了出去。大伯有两个儿子,给我年岁相差无几,当时在问起谁偷吃了一个枣子时,是大伯的小儿子主动承认的,她说,当时大人们不仅没有责骂他,相反还表扬了他的诚实。或许,有些东西还真是天生的,比如诚实。
正当我站在院子里静静的看着刚出绿叶的枣树时,队里的大喇叭突然响了起来,紧接着那个微信群里也发来了消息:“各位用户请注意,各位农户请注意……”听着久违的声音,我赶紧抬头朝着院子里曾经竖立着大喇叭的方向看了过去,结果却看到的只是一个孤独的树干。这时候,我才缓过了神,大喇叭早在数年前就已经从北街挪到东街上去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父亲总是会舍不得离开老房子。听着喇叭里的声音,看着微信群里的消息,我也赶紧向楼房走去了。
后来,听父亲谈起,老房子将会在年底或者来年初进行整体拆除。我记得他曾说到过,老房子年代太久了,早都已经经不起时间的折腾了,也是希望这个政策能够来的早些,早点将老房子深埋了。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个愿望,因为只有老房子消失了,父亲那块始终放不下的心才能够逐渐的收回到新的楼房里面。
如今的乡村看起来早已是生机勃勃的一片。村村通上了柏油马路,户户住上了敞亮的楼房,家家买上了别致的小汽车,就连在门口黑了几十年的马路上也亮起了一张张明亮的灯。经过了脱贫攻坚的洗礼之后,这个人口众多的村子也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了小康社会的大门,而此时人们也怀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正奔跑在乡村振兴的慷慨大道上,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们的日子或越来越好,就像电影《列宁在1918年》中的台词一样:“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三
“请以上名单中的人员,尽快将自己医保卡绑定到手机支付宝上!”微信群里的大喇叭又在郑重地通知着事情。
翻了翻群里的名单,发现父亲的名字也在其中。我知道,父亲可能也看到了,只是不会操作而已,正在琢磨的时候,父亲就打来了电话:“你看看微信群里的那个是咋回事,我也弄不来啊,队里面又在催着呢!”“就是你的医保卡还得绑到手机上,要不下午我回去了给你弄吧。”下午下班后,我赶紧上去给父亲安装好就又回来了,因为上班的缘故,母亲也没有再留我。
“你有多久没有回家了……”回来的路上,车载收音机正播着一期关于《回家》的访谈节目。听着主持人深情的问候,我的心中也是充满了一种自责和内疚。大学时,每半年才能回一次家,有时候遇到假节日的时候甚至还不回去;工作了,忙碌二字仿佛也成了自己的口头禅。父亲只有初中学历,但在他上学那个年代来看,已经算是很高的学历了,用奶奶的话说,若果不是当时家里面穷上不起学,说不定如今的父亲也早已经是一乡之长了。
然而,慈祥的父亲却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了一辈子。面对如今的智能手机,也只能是接打电话,看看新闻罢了,但是对于手机,他却认为有着许多的不好之处,特别是认为对于学生的影响比较大,而对于像微信群里的大喇叭这样的事,他却是点头默认的。的确是这样的,万物都有利与弊,比如手机,毕竟它的利是大于弊的,再如微信群里的大喇叭,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方便,更是将一种情感通过某种介质传递给了人们。
队里的队长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始终没有更换的却是曾经陪伴了父亲的大喇叭。从打扫卫生到滴水灌溉,从办公开会到政策宣传,或者说是谁家的羊乱跑出来了这样琐碎的小事,大喇叭都会在第一时间响起来,然后通过微信群让众人皆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2年10月16日,随着党的二十大在北京顺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也通过大喇叭不断在微信群里开始解读了。队里的群众也在微信里群纷纷点赞,甚至有人还发语音说:“就应该好好讲讲国家政策嘛!”
从父辈开始到现在,大喇叭早已“声入人心”,不仅将大事小事传入了千家万户,更是将利民惠民政策播进了田间地头。随着群里喇叭声和有关文字配图的不断输出,我的心也又一次沉静了下来。昏暗的灯光下,暖和的火炉旁,父亲拿着计算器,我也拿着计算器,他正在不停计算着从每家每户收来的水费,然后让我再核对一次,以保证所有的数字能与收来的钱数保持一致。
那时候,我才刚上初中,对于数字敏感的我来说也是想小试牛刀。而对于父亲来说就比较困难了,不仅要一个人挨家挨户的去收水费,晚上也不能停,就算自己加班也要在第二天把收费情况张榜公示出来,然后用大喇叭通知所有人前来核对。相比现在来说,那时候的条件可就差远了,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得人工计算,没有微信,所有数据都得张榜公示,无形之中就给自己增加了不少负担。
而如今,这些活儿干起来可就方便多了。收费不用挨家挨户的走了,计算数据也在电脑上三五下就搞定了,甚至连公示也都不用费那么大劲儿,几张几张的用毛笔往红纸或者白纸上写了,只要数据核对无误后,然后将截图发到微信群让大家进行核对就好了,用父亲的话说,现在真是太方便了,不走路也能把事情办妥了。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大喇叭里铿锵有力地声音,一下子将我震醒了,慷慨激昂的播报内容更是让人内心澎湃,热血沸腾。作为一名80后,当听到这样精彩的报告时,不由得让人感叹:生于华夏,何其有幸!
微信群里的大喇叭,讲的是家乡故事,传递的是时代之音,留下的是许许乡愁。家乡的故事必将继续,微信群里的大喇叭也将会持续见证家乡的精彩,或许直到无知的冷风冻住一个沧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