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农村的人,总会有一种浓浓的乡愁情,后院里的牲畜,土地里的庄稼,还有历经风吹雨打的父辈们,这种情感源自于黄土地里的气息,更源自于在这里生活过的岁月,这是平凡人的平凡世界,正如路遥先生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平淡的生活里充满了激情,激情的岁月中迸发着一种奋进的力量。
(一)
中午我们给牛铡些草,放学回来了厨房里面有馍馍,还有昨天晚上炒上的黄豆。母亲给我安顿着中午饭,虽然午饭只是简单的馍馍和炒黄豆,但比起父母亲小时候就幸福多了。他们生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等时间再过上10年左右,也就差不多到了1975年,估计也和孙少平差不多岁数了吧,他们在学校里用的铅笔是教室里扫地时捡到的,吃的饭菜也基本上就是黑色的高粱面馍和丙等的清水煮白萝卜罢了,只是到后来才渐渐吃上了档次稍微好点儿的土豆、白菜、粉条的乙等菜。每当翻看《平凡的世界》,父母口中的场景就会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自己眼前,没有理由不相信父辈们年轻时候生活的艰辛和无奈,更没有理由不会相信这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和厚爱,这大概就是岁月的一种洗礼和褒奖吧。
时间再回到我们的身上,如今的幸福已经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白面馍不用说,乙等菜不用说,就连甲等菜也早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在深入的理解中,我也逐渐的感受到了平凡人们的一种不平凡的幸福,这种历尽磨难的幸福是岁月褒奖的幸福,这种眼含泪水的幸福是坚持不懈的幸福,只有经历了这种岁月的洗礼才会感受到这种独有的真善美。如果读路遥就不能只读他笔下的文字,或许我们都是那文字当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要把自己编制到那个年代,嵌入到那种环境,然后用真实的生活来体验和感受。平凡的文字描绘出了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生构筑出了一个平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你、有他、更有我们每一个人。
我很喜欢路遥先生为《平凡的世界》写后记中的一段话:所有人的生命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一个小小的段落,因此,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遗撼。遗撼,深深的遗撼。唯一能自慰的是,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父亲就是这样人,竭尽全力的在黄土地里劳作了一辈子,没有过抱怨,没有过不满,但或许有过遗憾,这种遗憾是真的一种遗憾,在努力考上师范后却没有钱继续去念书,只是不计代价的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供养我们祖祖辈辈的黄土地里。
(二)
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说,《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确实如此,面对如今许多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我觉得更应该来这里体验一下这种平凡和不平凡的生活。
好生活来之不易,幸福才有眼泪。小说中所写的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平则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这样的写作手法和思想表达完全和父辈们的想法出奇的吻合。好多次,父亲也说自己在这黄土地里摸爬滚打好几十年了,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我们有比较好的学习条件,要好好学习文化,用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在我看来,父亲非但不是没有文化,而是他用土地的真诚掩盖了自己的低调。打我记事起,他就一直主张种植蔬菜,说这样的话能够多收入一点,只是辛苦的就像晚上十二点了还给生产队里的牛灌药的孙少安,哪怕忙完了正事儿,也还要想着第二天的事情。到后来,父亲被村集体评选成了村社致富带头人,还当上了大队里的队长。那时候,队里浇水困难,他就张罗着修渠,村里路难走,他再号召乡亲们补路,晚上还要出去挨家挨户的收取水费,为大队里的革命事业也是操碎了心。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忘记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上学的事儿。
小说里人们住的基本是窑洞,条件好一些的可以住上像金俊山一线五孔大石窟一样的大院子,要搁在那时候我们的土房子也能算上中农了,但毕竟是现实生活中,就算是上中农的土房子也就和箍起的窑洞差不了多少了,只不过是地域差别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的罢了。初中快毕业那会儿,村子里兴起了小康住宅楼的建设,面对刮风进风,下雨漏雨的大院子,父亲还是咬着牙关申报了楼房,小康楼紧挨着我们的土平房,上工,下地,父亲每天都奔波于那黄土地和钢筋混凝土之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思想,除非有特别艰难的条件压迫自己放弃自己的想法,就像本该成为人民教师的父亲。
如果说孙少安是父亲的缩影,那孙少平大概就是我的轮廓的写照了,当然这个时候不能按辈分评论。说实话,要真是与孙少平相比,那我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面对爱看书的他,我就首先会败下阵来。我曾有一个龌龊的想法,读大家门的书会影响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会写而不会写,而这样的想法在短时间内也被证明就是一种荒谬错误而又自以为是的想法,面对朋友们的之乎者也,自己只能微笑而对之。好在父亲的劝说下,才让自己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三)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杂的修饰,更没有刻意的煽情,朴实平凡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描写着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语,体现出了每一个人的心理变化和神情神态,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毫无掩盖的跳动在了字里行间。农村生活的真实,人民群众的善良,社会发展的美好,每一处的描写都不得不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我喜欢这种对温暖情怀的表达,哪怕是受了批判的傻子田二,尽管村里许多人给他的都是嘲笑,但孙少安在吆着牛回家的时候,还是温情的叫了一声二叔,仍关心他有没有吃饭,这种人间大爱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这种爱直到现在也一直未曾散去。前年听说队里的一个小女孩患了一种癌,复发性的那种,哪怕是到了能够上学的年龄了也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学校享受美好的童年时光,父亲是队里的老队长,他们就自发性的组织给孩子的家庭进行了社会性捐款,我也献出了一点爱心,可这些爱心也只可能是短暂性的维护,不过又比没有强多了,更或者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人间的大爱会让人感动,美好的爱情也会让人感动。古塔山杜梨树下,田晓霞深情地背着《热尼亚·鲁勉采娃》,她要把这本书拿出来交给孙少平,孙少平没有接书而是张开揽工汉有力的双臂紧紧地抱住了她,这种近乎柏拉图式的恋爱就显得更有诗情画意。纯真的爱如同浪漫的雪,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但有一种纯真的美,让人彷佛就是小说里的两个主人公,我骑着小摩托,她坐在后面,然后嬉戏打闹着,又或者是在一个雨天,我拉着她的手,奔跑在热辣滚烫的雨水中。
小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生活的年代不同,生活的方式也就不同,而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哪怕是受了重挫,也不能被不幸压垮,要积极面对现实,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就像多年前出过严重车祸的父亲,那时候但凡他要是有一点儿泄气了,估计我们都没有如今这样的生活,这是一种意志和信心,强大的信念后面无所畏惧,重新振作起来的父亲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奋斗在那一生为伴的黄土地里。“如果沉醉满足于自己以往的历史就无异于生命大限的终临,人生旅程时刻处于零公里处。”路遥先生的这句话验证者父亲的生活,也让我时刻铭记在心。
《平凡的世界》讲述着一种平凡的伟大,有现实主义的浪漫,更有现实主义的情怀,这种意境弥漫着浓浓的诗意,描绘着满满的艺术,是真,是善,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