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水浅白的头像

清水浅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2
分享

 书香馨心

                 书香馨心

家风是什么?它是儒家文化中的“诗礼传家”、“修身、齐家、平天下”,它是老百姓门板上镌刻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它是历经时光洗礼的处事智慧,它是耳熟能详、代代相传的治家格言。

其实,每一个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家规、家训。家风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动人心弦的故事,它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种传承的力量。有的人家将寓意家风的铭词显耀镌刻于门头高框;有的书写悬挂于宅屋中堂;有的则成书成册记录于案,更多的是祖祖辈辈辈的手口相传,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潜移默化,浸心润脑,形成各具特色的家风传承,指引着后代儿孙在相似的生活环境里沿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上留下点点痕迹......

我的家风是什么?打开记忆的闸门,一个书香满屋的小院里,爷爷奶奶慈祥的笑脸,父亲母亲勤俭持家的身影,煤油灯下刻苦读书的我,呀呀学语便手不释卷的儿子......一个个鲜活地跳跃到我的眼前,似一页页翻动的书,馨香了我的心海。

我的家在乡下,虽说不是耕读传家,但因了父亲上学读书时攒下的一柜子书,也算是身处雅室,在馨人的书香中浸润,在父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唠叨中长大成人。

可惜的是,在我外出上学、工作以及无数次的搬家过程中,那些书有的流离失所,不知踪影了,还有的被我几十年来不断买书、淘书新陈代谢掉了。偶尔翻腾占据了我书房一堵墙的书柜,突然跳出的几本老父亲留下来的书,激动、喜悦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抖动着双手抽出来,书的扉页上还留存着父亲刚劲有力的签名和我稚嫩的笔迹。书的折痕清晰可见,淡淡的樟脑香味丝丝缕缕的飘入鼻腔,迷茫混沌了我的大脑,记忆的触角犹如做梦般飘摇到我以书为伴的空间里......

从我有记忆开始,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我,住在乡下,父亲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爷爷刨闹自家那几分自留地,种点瓜果蔬菜供一家人吃菜,奶奶在家照看我捎带着洗锅涮碗做家务,母亲随着生产队下地干活,挣点微薄的工分。每年秋季分回来的口粮不够吃,远方工作的姑姑每年接济一点钱,父亲用他每月十几块的工资把空欠的口粮买回来。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一点,但因家中有吃“皇粮”的父亲和姑姑,家境比起村子里的其他人家,还是宽裕了不少。五六岁时,在同村同龄孩子还是流着鼻涕和尿泥玩的时候,父亲便拿着他教书时的一年级课本教我拼音、识字、算术,到我八岁上学时,一年级的拼音、生字、简单加减算术基本掌握了。就在班上的同学才开始跟着老师“aoe、一二三、123”识字算数的时候,我天天拿着家里父亲买回来的小人书在看。课后,一群泥孩子围着我津津有味地听我讲故事,因着我提前两三年便开始的那时乡下没有幼儿园的“幼儿”教育,家里有源源不断看不完的小人书和书本里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我理所当然地成为那时的“孩子王”和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那些年,家里每年要喂一口大肥猪。腊月里,一家人辛苦喂大的猪被宰杀了,吃杀猪饭时除了叫上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来帮忙吃饭外,每年爷爷都要跑到学校,把学校的几位老师全部请到家里来,好酒好肉的招呼老师们吃一顿那个年代乡下老百姓的“谢师宴”。

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已不满足于看那些浅显易懂的连环画小人书了,有天下午放学写完作业后,百无聊赖的我打开家中存放杂物的小房子,房子的墙角处有个不大不小的小红柜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倒腾开柜子上方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打开柜子,嚯,我惊讶的张大了嘴,满满一柜子书。除了父亲五寨师范读书时的一些课本外,其余的都是小说一类的书。我翻看了一下,有《青春万岁》、《在和平的日子里》、《三里湾》、《山乡巨变》、《汾水长流》,最吸引我的一本书《董存瑞的故事》。我把这本书拿出来,坐在门前的石台阶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不觉天已黑下来,我的眼睛渐渐地贴在了书上,被下地回家的妈妈把我从痴迷的读书境界中推醒。

那个学期里,我除了听老师上课,完成作业外,基本不和小伙伴们疯打疯闹的玩了,一柜子的书在家里静静地等着我。看的书多了,我比同龄的孩子明白了好多道理,董存瑞的英雄故事、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此时的我,虽然还不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含义,但看书多了让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有时又和家中大人和学校老师教的不太一样,又让我多了一份思考的空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我在学校写出的作文不在干巴巴的,老师没教过的一些词句常常出现在我的作文中,每次的作文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诵读。老师代我把作文向报刊投稿,且屡屡登载发表,这在一个山村小学校里简直是一个奇迹。

拿着登有我文章的报刊让父母看,高兴之下的父亲给予我的奖品就是我心仪已久的一本小说或者几本故事书。到初中毕业时,除了父亲那一柜子书外,我自己也有了一柜子各种各样的书,四大名著、《说岳全传》、《雷锋的故事》、《红岩》、《青春之歌》等等都在那个时候读过并收藏至今。

儿子不到周岁刚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我用五颜六色的硬纸板裁剪成巴掌大小的卡片,写上字,贴到家里的相关物品旁,玻璃上贴“玻璃”、电视上贴“电视”、沙发上贴“沙发”......然后反复指着这些字给儿子读,儿子那时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都把这些字记住了,过一段时间,抱着儿子只要说出“玻璃”,儿子的小手就会指向玻璃,不出半年的时间,儿子就认识了几百个字,简单的加减算术也会了,能够阅读基本的少儿读物,趁热打铁,买回《幼儿故事》、《故事大王》等书籍让他翻阅,原先好玩好动的儿子,一拿到书便坐下来安安静静的能看一小时,这样儿子不到三岁就从“家庭幼儿园”毕业了。

人常说,爱读书的孩子错不了。不是说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都会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能升官发财的。但一个人经多年时光的书香浸润,无论是启发心智、修身养性还是人格养成,都会潜移默化感受到深刻的影响。儿子上学后,专门给他购置了一组书柜,每年坚持给儿子订阅购买各种杂志刊物,多年下来,我和儿子的书柜摆满了整整一堵墙,成为来我家做客的人眼中的一道风景线。受读书的影响,儿子从小至大心地善良,懂礼貌,对同学友爱,尊重老师,学习成绩好,从来没和同学吵架打架,读书时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参加工作后是领导眼中的“好员工”。

我们一家三口人,我和儿子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妻子是一名教师,教书、备课、批改作业之余,也喜欢从书柜中抽出一本书静静地阅读,家里的电视等成了摆设,打牌、搓麻等娱乐基本和我家无缘。

家风如细雨,润物潜心灵。好的家风会在祖辈的榜样下潜移默化地代代传承,福泽后辈;坏的家风同样也会被先人飞扬跋扈、为富不仁等“德行”祸及后代。当然,好的家风能代代相传,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涟漪;坏的家风估计传不了三代便会灰飞烟灭,成为遗臭万年的笑柄。

四季变迁,时空更迭,家风当如空际之明月,将淡淡的清辉挥洒,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家的良好家风传承就是我们国家文化自信的真实体现,也必将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繁荣富强、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全民小康的有力助推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