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儿时生活在农村老家,那时的村人们没有喝茶的习惯。家中来客,一杯滚烫的红糖水就是最好的招待。
第一次喝茶是六岁时。正月里,离我家三十里外一个村子里的亲戚给儿子娶媳妇,爷爷引着我和另外三个去参加宴席的本家叔叔,一路步行,走走歇歇,走了三个多小时,赶在夜晚吃喜面饸饹时到了亲戚家。从没走过这么远的路,累的我到了亲戚家上炕就睡,连肚子饥饿都忘记了。吃饭时,任凭爷爷端着豆面饸饹碗在我鼻子跟前左右摇晃,我睡的像猪一样,一直睡到第二天天明,才被娶亲走时的鞭炮声把我惊醒。
饿极了的我,早饭吃了三个大油糕,喝了两碗肉丝粉汤。亲戚指着我吃的圆滚滚的肚子说:“苶娃娃,早饭吃这么多,中午坐席时鸡呀鱼呀看你还能吃进去不?” 我一听,中午还有这么多好吃的,打着饱嗝带着哭腔摇晃着爷爷的手臂,“爷爷,中午吃不动好吃的了,咋办呀?”我这傻里傻气的问话,逗的满屋子人笑成一团。正在灶台边烧火的亲戚,拿水瓢从锅里给我舀来一碗深红色的水,笑着说,“别怕,喝上两碗茶水,一会就把你肚子里的吃食消化了”。
我看着那碗飘着香气的水,盯着爷爷,爷爷见状,也笑着说,“喝吧,小心别烫了嘴”。
我小心翼翼地端起那碗深红色的水,试着喝了一小口,一股又苦又涩的味道充满了口腔和喉咙,皱着眉吐着舌头把那碗茶水用力蹾在炕上,连声说,“又骗我,给我喝中药汤子”。
“哈哈哈”,一屋子的大人又笑成了一团。爷爷端起那碗“苦汤子”有滋有味地喝起来,边喝边咂摸着嘴,我仰头看着爷爷,问道“爷爷,药苦了不?”爷爷笑着又把碗递到我嘴前,“这么香的茶水,咋就让你说成是苦药汤汤了?”我忙用手捂着嘴躲开爷爷手里的碗。
送走去女方家娶亲的人,亲戚家的客人都来到了我们这间屋子,两间屋子的炕上、地上满满当当的都是人,大人们嘴里抽着小兰花卷成的旱烟棒,手里端着亲戚从锅里舀出来的茶水,大声说笑着。院子里几个小孩趴在玻璃窗上拿着一串鞭炮,扇动着手让我出去玩。经不住鞭炮诱惑的我跳下地,趿拉着鞋,跑出门外,和村子里几个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玩去了。
邻近中午,正玩的起劲,村口外响起了二踢脚麻炮炸响的声音,众人兴奋地惊呼,“娶回新媳妇来了,看新媳妇去,找新媳妇要喜糖去”。我们几个孩子随着村子里看热闹的大人一溜烟向亲戚家的新房里涌去。
大人小孩大呼小叫闹闹哄哄热闹过后,事宴的总领吆喝着坐在了饭桌旁。玩了半天,口渴了的我,向爷爷吵嚷着要喝水。爷爷给我端来一碗早上尝过一口的那种茶水,我也顾不得那股苦味了,端起碗来一饮而尽。爷爷看着我喝完满满一碗茶水,笑着对我说,“不嫌茶苦了?”我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咂摸了一下嘴,尽然没有一点早上喝茶时的苦味,反而觉得有点淡淡的令人舒服的香甜味。我惊奇地说,“这茶咋不苦了,变甜了,是不是里边加糖了?”桌子旁的一群人笑着说:“哪里有糖啊,你这是饿了糠也甜,饱了肉也嫌啊”。不明就里的我,喝过茶解了渴,不管不顾地吃起桌子上的菜来。
参加工作后,人情往来走动的机会多了起来,不管是单位招待客人和朋友们去饭店吃饭还是去亲戚家做客,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泡一壶茶,人手一杯,边喝边聊。喝着喝着,我也慢慢爱上了喝茶。先从嘴上品咂不同茶的味道进行对比,然后心底里滋生出对各种茶的来龙去脉刨根问底的想法。于是关注起各种茶来,从每种茶的起源、产地、种类、功用上进行了一番研究,购买了茶圣陆羽所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等书籍,对茶有了初步的认识。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从中了解到了一枚小小的茶叶尽然蕴含了这么丰富的文化,并在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并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煮酒论英雄,烹茶话诗文。在瀚如繁星的中华文化典籍中,有关茶的诗文数不胜数,无一不是极尽赞美之词。
通过追溯茶叶的起源,了解到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则作为治病药品。到了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宇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饮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品。后来,随着对外贸易交流的进一步扩大,茶叶和瓷器成为历朝历代和世界各国最主要的贸易物资之一。
在我喝茶的经历中,最先喝到的好茶当属龙井茶。声名在外,仰慕已久的龙井茶在真正喝到嘴里前,对它是只闻其名不懂其味。
“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对龙井茶赞誉的诗句,更加勾起了我一品其味的想法。只是刚参加工作的我,一月工资不够买半斤龙井茶,囊中羞涩下,只能按耐住心中的那条馋虫。
巧的是,有一年单位组织去杭州培训,培训结束后,在当地同事的引荐下,在一家茶叶店以较便宜的价格买到了一斤倾慕已久的明前龙井,虽有朋友和店主讲价,就这样也花了差不多半月的工资。带回家来,落了妻子好一顿埋怨。当我用水壶泡出茶水后,茶的清香溢满了房间,妻子端起茶杯仔细端详,惊奇地说,这茶叶的形状怪好看的,不知味道如何?我抿嘴偷笑,看着她舔嘴咂舌陶醉的样子,说,茶怎么样啊,还骂我乱花钱不?妻子喝了一杯又一杯,泡出的头一壶茶我还没喝一口,便让她喝了个壶底朝天。
后来在各种场合喝过的大红袍、铁观音、碧螺春、黄山毛峰、普洱茶、信阳毛尖、吴裕泰......绿茶、青茶、黄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等,百茶百味让我的舌尖变得刁钻起来,一些常见的茶,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便可知道茶的名称和特征,凭着这一技,在朋友圈里享有“茶宗”的戏称。
每日,家里饭后一杯茶,成为我雷打不动的习惯。单位工作之余,也喜欢泡一杯绿茶,在氤氲茶香中解乏消疲。
有一年冬天,回老家大伯家参加堂弟娶亲事宴,宴席吃饭前,大妈给端来一碗红红亮亮的茶水来,闻味,没有与记忆中喝过的哪一种茶对上号,端碗细品,茶醇味厚,香中带甜。我大感意外,连声说,“这茶好喝”。大妈笑着说,好喝啥呢,这是你大伯在山里采回来,自己蒸晒出来的,哪有你在城里喝的茶好呢”。
事宴结束坐车返程时,大妈塞给我怀里一包东西,笑着说,“听说你今天光顾喝茶了,饭菜也没吃几口,不嫌弃你大伯这茶,给你带点回去尝尝。”我大为惊喜,高兴地收下了那包茶。回去家里,迫不及待地泡了一壶,受我影响也爱上了喝茶的妻子,闻到茶香,从里间走出来,揭开壶盖,看了看、闻了闻,问我,这是哪里弄来的这茶,黑乎乎的像草根树叶啊。我引逗她说,你尝尝味道如何?妻子倒杯里喝了一小口,笑着说,咦,这是啥茶呢,看着不咋地,喝起来还挺不错的。听说是大伯自采自制的茶叶,妻子也大感惊异。
后来,家乡的人发现,这种不起眼的乡下土茶越来越受到外地人的喜爱,并经常有人花大价钱从乡民手中购买。精明的家乡人从中瞅出了商机,出产这种茶叶的村庄成立了茶叶合作社,专门采摘、制作这种茶叶,并给这土的掉渣的茶叶起了个高大上好听的名字——“毛健茶”。
家乡山区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喜欢饮用这种自己加工出来的茶,也是作为款待宾客的佳品。家乡这种茶,也称岩青兰,属于高山野生有机茶。生长在管涔山陡峭的悬崖峭壁之上,采茶十分的艰辛,制茶手续又非常繁琐。制作该茶,取材岩青兰的鲜嫩叶片为原料,采用当地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经过采摘、萎凋、发酵、干燥四大步骤,以及数十道小工序制作完成,属于红茶的一种。作为最佳茶底,可依各人口味调以菊花、枸杞、蜂蜜、冰糖等作为花式茶饮用,有清热消炎、排毒养颜的功效。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古名茶多产于多雨天气潮湿的南方。家乡,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干旱山区,本不是茶叶的出产之地,但承蒙上天眷爱,芦芽山、管涔山的余脉探头探脑地伸入家乡的地界,山上成片的原始次森林,为家乡营造出一小块温润潮湿的“小气候”,赐予了家乡人民一株神奇的植物--岩青兰。智慧的家乡人民在千百年的辛勤劳作中,不知是哪位智者发现了这株植物,制作成了茶,用于防暑、消食、治病,通过一代一代的手口相传,成为现在的“毛健茶”。千百年来,当地山民自产自喝的毛尖茶,犹如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美丽村姑,在兴农富民大潮的召唤下,与家乡其他声名在外的特产柏籽羊、红芸豆、银盘蘑菇一道,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