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水浅白的头像

清水浅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1
分享

老黑酱

                      老黑酱

黑酱,作为家庭常用的调味品,几乎在制作每一位菜肴时都要用它着色。像农村人常吃的大烩菜、臊子汤、面饭、炒菜、炖肉都少不了它的身影。饭菜里加它,一来为菜肴增色增香,二来可以补充菜肴的营养。一匙黑红鲜亮的老黑酱加到菜肴里,肉呀菜呀马上就变得红润鲜活起来,令人胃口大开,食欲倍增。

小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农村的日子过得都比较贫困,开门七件事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齐活的人家并不多。家家户户过日子不是少油就是缺醋。大多数人家做饭就靠的一把咸盐调味。家里有时村里给派来下乡干部或者来了稀罕亲戚,才会跑到光景好的人家借一碟酱半碗醋,给客人和亲戚做一顿有色有味的饭。

那时,村里的供销社代销点也卖黑酱、醋等调味品,但一斤黑酱需要一斤鸡蛋来换。村里人家的鸡蛋是金贵的东西,卖了鸡蛋的钱要交娃娃们上学的学费,要用来换回咸盐火柴煤油等,在一分钱想掰成两瓣花的日子里,一般人家做饭所用的花椒、大茴、酱、醋等无力置办,就只好忍痛割爱了。再说,那个年代,普通人家天天喝着清汤寡水的莜面糊糊,吃着涩口难咽的玉米面窝头,那些佐料也没有用武之地,总不能糊糊里倒醋,窝窝头蘸酱吃吧。

无奈之下,有的人家便在秋冬农闲时节自己动手做酱。我记得母亲把麦麸皮掺点豌豆粗面放在铁锅里炒焦炒黑,加凉开水和少许盐巴,将炒熟的面麸搅成稀糊状,装坛子里密封,放在烧火的热炕头上,用棉被捂上发酵十天左右,待坛子里飘出丝丝缕缕的香味时,打开坛子,一坛黑红透亮,香味扑鼻够我们全家人吃一年的农家黑酱便做成了。

有了酱,农家人的饭菜便有了滋味,生活便有了色彩。

我在九十年代结婚成家时,老黑酱仍然是普通人家调味品家族里的重要一员,只是家家户户酿黑酱自产自用已经成了历史。家搬到城里后,睡觉的地方由炕变成了床,没有了酿黑酱的热炕头了,母亲酿酱的手艺便没有了用武之地。那时,副食商店里太原古灯牌、汾阳的德义园老黑酱质量上乘,价廉物美,代替家酿老黑酱成为家喻户晓的调味品。记得当时还有一种叫“酱精”的东西在调味品柜台出售,这种叫“酱精”的东西像一块凝结了的沥青一样,精光黑亮,食用时需用开水化开装在敞口瓶里,做菜时倒少许一点,菜就上色了。由于方便省事好用,“酱精”在市场上很是流行了一段时间。后来人们听说这种叫“精”的东西含有不利于健康的东西,是用做酱后的副产品添加色素、香精等做成的,仔细用嘴品尝,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怪味,丝毫没有酱香的味道。后来,这种酱精便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九十年代后期,各色酱油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名字也变成啥“老抽”、“生抽”,功用有“红烧”、“凉拌”、“点蘸”等令人莫名其妙的称谓。又有酿造、配制、化学酱油之分,各大知名品牌的酱油琳琅满目地摆在超市商场货架上,令人眼花缭乱。由于酱油较之以前的黑酱、酱精,好用方便,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很快便代替了黑酱成为风靡一时的新兴调味品,登堂入室成为普通老百姓人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其实,酱油刚出现时,还是一种奢侈调味品的代名词,只有家境宽裕的人家和高级饭店里,才会见到它们的踪影,一般人家还是以黑酱为主。

从老黑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到各色美味酱油登场,时间的跨度将近二十多年。黑酱,在那个生活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为老百姓清贫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丝的色彩。后来代替它的酱油,逐渐成为老百姓家庭中常用的普通调味品,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物质丰富、生活富裕的美好幸福历程,充分体现了伟大祖国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巨大变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