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水浅白的头像

清水浅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4
分享

读书的岁月

             

出生于文革时代的我,正是书荒不济的饥饿岁月。幼年时期的我,没有如今孩子的幼儿读物、各色玩具。住的是泥地泥墙的泥房子,出门台阶下面是泥院子,走出村子,放眼望去,田野、山坡一色的泥土样,就连小河里的水也是黄浊浊的一汪泥汤汤。泥土,是一个乡村少儿最好的伙伴。家乡出产一种特有的红胶泥,大人们用来烧砖做瓦,筑墙夯基,我们一群赤脚男孩则挖来做各种玩具,土房子、土磨、土瓮......凡是我们能看到、想到的,都是我们做泥玩具的“模特”。

七岁时,泥猴子一样的我们被大人捉到了学堂,一本语文、一本算术、一根铅笔、一个本子,便成了我们读书的全部家当。aoe......123......上中下、毛主席万岁......一学期下来,学到的东西不及如今幼儿园的孩子懂的多。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旧时代过来的老先生,教到我们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叫励学篇的诗,我很清楚地记得那首诗的几句:“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老先生领着我们诵读了几遍,一句一句讲解了诗句的内容,幼小的我们只顾摇头晃脑地破着嗓子大声跟读,那里会理解诗句的内容和老先生的一片期望。

从四年级开始,我们这些高年级的学生开始了半工半读,上午上课,下午参加各种劳动。我们这些野惯了的土孩子上午一下课,书本塞土布做成的书包里,一哄而散,奔回家中。下午,解除课堂束缚的我们人手一把铁锹或一把镰刀,兴高采烈地上山挖树坑或帮村子里收割庄稼。老师课堂上励志读书的话早已经随着劳动的汗水丢到爪哇国去了。

与“书”结缘,并真正爱上读书,纯属一次“做坏事”的巧合机缘。

一天。父亲骑着自行车去县城上班,妈妈随着生产队下地干活,爷爷奶奶去街上闲叨啦去了,家中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悄悄地钻进小房子,站在一个凳子上,把手伸向了吊在房梁上那个我惦念好久的一个竹篮里,摸索半天,掏出几本父亲五寨师范读书时的书来,翻看了一下,有一本是《董存瑞的故事》。我拿着这本书,蹑手蹑脚地跳下凳子,钻出小房子,坐在门前的台阶石上读起来......越读越入神,书中那课本中从未有的内容简直把我迷住了,越读脸越往书前凑,连天黑都没觉。不出几天,读完那本书的我,心思悄悄的起了变化,四处贪玩的我不在疯了,满脑子想的是书还能这么好看啊,四处搜寻好看的书,可惜那时的农村除了《毛泽东选集》、满篇毛主席指示、批林批孔理论文章的报纸和满街满墙的大字报外,再没有任何可以阅读的书籍。好在那年远在兰州工作的姑姑回家探望爷爷奶奶,小住几日临走时,看着眼巴巴拉着她衣角依依不舍的我,问我想要什么,回去兰州给你买。我只怯怯地小声嗫嚅着说:“姑姑,我想看书,故事书、小人书都行。”姑姑摸了摸我的头说:“行,姑姑回去买好多书给你寄回来。”

真的不多久,邮递员给我家寄来一个大包裹,拆开包裹,除过几件衣服外,还有方方正正另外包着的一大包书,有小人书、故事书,我高兴坏了,把书抢到怀里,自顾自躲到爷爷和奶奶和的房间里去看。上学时每天带到学校一本小人书,逗引的小伙伴们成天追着我,让我好好过了一把“孩子王”的瘾。

上小学五年级时,从没有远离过家门的我,在元宵节那天平生第一次去了趟县城。妈妈破例给了我一元钱,我们几个小伙伴相随着在县城看了电影又看了马戏,吃完从没尝过的冰棍后,东问西找地走进新华书店。

一进书店门,嗬!我惊讶地瞪大了双眼,好多的书啊!比我们语文老师书架上的书足足多几十倍。被小伙伴们称作“书迷”的我趴在柜台上贪婪地看起来,一本、两本,我的双眼简直都不够使了,柜台里摆的尽是我没看过的书。突然,我的双眼盯在了一本书上,多么熟悉的封面啊,仔细一瞧,是《雷锋的故事》。刚刚学过不久的课本中就有这么一篇课文,虽然老师讲了许多,我也看过小人书,可还是觉得不过瘾。我鼓足勇气用急切而又怯生生的声音请求售货员把书给我拿出来,小心翼翼地翻过背面,一看书的定价,仅仅5角8分,可一摸口袋,钱仅剩3角多了,这时我直后悔不该去看电影和马戏,无奈只好翻了翻,强咽口水,恋恋不舍地被小伙伴们强拥着走出书店。

回村的路上,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城市一日见闻”,我无心听也无心讲,满脑子想着那本书。从县城回来的那天起,每天放学后,我一返常态不再和小伙伴们上山下河打闹了,走在路上,双眼总会搜寻着墙角旮旯里的碎麻绳头、废铜烂铁和一切可到村代销点废品收购处换钱的东西,就连家中一只大木柜上的铜锁也被我悄悄用刀撬下来。一个月后,我拿着卖废品换来的一元钱,趁一个星期天,悄悄跑到书店买了那本书。一路上,我用衣服包着书,几乎小跑着在吃中午饭的时候跑回家。几天后,妈妈发现了柜子上的铜锁被撬,以为遭贼偷了,经我道明真相,并拿出那本书作证后,才免去她的一顿狠揍,但那段经历却永远难忘了。

县城上高中后,新华书店便成了我的常客,柜台后面书架上那一排排的书简直成了我心目中的“女神”,书店的售货员是我最羡慕的工作岗位。只可惜那时妈妈每月给我的零花钱只有三五元,除了买点零食填饱因学校食堂无法下咽的饭菜而饥饿的肚子外,只能结余三五毛,够不着买一本书。学校图书室的书也因学业紧张顾不过来去借阅,就这样懵懂着考到了省城太原的一所学校。学校有一个图书室,每个学生都给办理了借书证,只是每本借书证一个星期一次只能借三本书,根本满足不了我看书的速度,我找了几位不爱看书的同学,把他们的借书证拿来,这样每次能借到十多本书。除借阅专业方面的参考书外,大多是借阅小说一类的书。就这样,仍然感到不知足的我,每到星期天,我都会坐着公交车来到市里最大的书店,上午挑选一本好看的书,坐在书店的阅览区,静静地看一上午,中午出去书店周围的小饭馆吃一碗面,接着回去把书看完,然后挑选几本书买上带回学校。几年下来,毕业回家托运行李时光买的书就装了一麻袋。这些书伴着我参加工作成家后几次搬家而一路相随。现在我家靠墙一溜书柜满满当当的摆满了书。成了我工作之余消累解乏的精神食粮。

爱书、买书、读书三部曲,曲曲迷人。

半生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