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在心里
白建平
年,是一道无声的令箭,召唤着远方游子匆匆的脚步;年,是一桌丰盛的饭菜,诱惑着在外亲人渴望的嗅觉;年,是一封无字的家书,印迹着父母儿女浓浓的亲情;年,是一张远在千里的车票,拉扯着千门万户阖家的团圆;年,是一台除夕的春晚,喜乐着全国人民幸福的笑容......
年,是火红的春联;年,是脆响的鞭炮;年,是灿烂的焰火;年,是美味的佳肴;年,是醇香的美酒;年,是亲情的召唤;年,是故乡的牵挂;年,是游子的归心;年,是扯不断的乡愁......
年味,是老井里摇出来的甘霖;年味,是烟囱里飘出来的炊烟;年味,是小巷里深藏的欢乐;年味,是牧归牛羊的那一声悠长的咩哞;年味,是父母那盼归的眼神;年味,是一段永无止境的旅途......
回家过年,是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里的一个深深的印迹; 过年回家,是纠结在中华民族万千游子脑海里的一个难以解开的结;阖家团圆,是故乡爹娘心心念念盼归的那桌饭;万家灯火,是异乡儿女远途跋涉催归的金声鼓点。
回家,回家,回家......过年,过年,过年......
然而,就在今年年关将近时刻,人们热切的期盼的回家和美好的过年心情被一个叫做“新冠病毒”的家伙兜头浇上一盆冷水。随着东北、河北等地疫情的再发,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向异乡工作、异地打工、外出求学的“游子”发出了“就地过年”的号召,要求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留下来过年的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方面提供满意周到服务,保障就地过年的人们在异乡也能够体会到回家过年一样的温馨、喜兴、幸福。
今年这个年,我家也一样,一进腊月,我和妻子便天天谋划着过年的事儿。当教师的妻子学校早早就放了假,天天在一张纸上罗列着购买年货的清单,天天大包小包的东西提回到家里来。冰箱上下室塞得满满的不留一丝空挡,但采购回来的东西离年货清单“销号”还差一大截。妻子一个电话,家电门市便送来一个大冰柜。直到把冰柜也塞得满满当当的,才揉着发酸的腰,捶着发困的腿歇下来。随即,又点开“度娘”,搜索研究开来年三十到正月初六的菜谱,早饭吃的,午饭吃的,晚饭吃的,又整整写满了一大页纸。“菜单”定谱后,妻子乐呵呵地拿起手机,给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儿媳打电话,向儿子儿媳“汇报”年货的筹备情况。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参加了工作。参加工作后,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才能乘飞机赶回家和我们团聚过年。热热闹闹在家呆几天,初六那天再打“飞的”赶回工作单位上班。去年的9月份,我们给儿子举办了婚礼。今年的回家过年由往年儿子一个人变成了儿子儿媳两个人。按照我们当地的年俗,孩子结婚后的头一个年,有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那就是正月初一初二,儿子和儿媳要给双方的父母亲戚拜年,收红包吃酒席,一家一家轮流过来,整个假期七天都不够用的。儿子儿媳拜年的程序和时间我们和邻县的亲家已经通过电话微信沟通好了,估计亲家家也是和我家一样忙乱着精心准备了一番。九零后出生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结婚后,男方家好似多了一个闺女,女方家好似多了一个儿子,新女婿上门和新媳妇进门的礼遇肯定是一样的。
老百姓口头常说这样一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临近除夕放假的前三天,儿子打回了电话,说是为了防控疫情不传播,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工作单位也要求不回家,就在上海过年。儿媳也接着说,不能回去给您们拜年了,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休年假回去给补上吧。我和妻子听了,虽然有点失望,但是也早有了心理准备。那一段时间里,电视、报纸上天天播放“就地过年”的号召和消息。我和妻子虽然是普通百姓,理解国家的做法。我们觉得为了国家安宁,社会安定,人民健康,牺牲了小家庭的一次团圆又有什么呢。
听过儿子儿媳的电话后,妻子打开视频,让儿子媳妇看家里准备下的年货,带着惋惜的口气说:“你们真没口福,可惜了这么多好吃的了。”儿媳笑着说:“爸妈放心,给我们留着,等我们回去每天大吃一‘斤’,不出三天就把那些好吃的吃光了。”我们听了哈哈大笑着回应他们。
除夕那天,年夜饭上桌了,我们把照片通过微信家庭群给儿子们发过去,不一会儿,儿媳也发来了在上海家里准备的饭菜照片。令我们没想到的是,自小读书,在家从没做过饭菜的儿子儿媳通过“度娘”这个师傅,做出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菜品有凉有热,有荤有素,有鸡鱼,有海鲜,还煲了一锅汤,捏了几十个饺子。桌子上有红酒、饮料,比我们准备做的年夜饭都丰盛。
在春晚接近尾声,零点钟声敲响12下时,儿子媳妇通过视频给我们拜了年,我们通过微信红包给他们发去压岁钱。小小的二部手机,瞬时就将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拉近到面对面的距离。看着手机屏里儿子儿媳相亲相爱情意盈盈的笑脸,听着手机里传来的拜年祝福话语,这样的“就地过年”犹在身边过年一样。我心想,只要我的孩子们健康、幸福、快乐,心里有家,念着爸妈,天伦之乐的暂时缺席又有什么?
哪里过年都一样,就地过年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