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问渠的头像

问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4
分享

吃大席

俗话说:一顿大席饱三天。此处的大席多指婚宴。从记事开始,大席这个名词在心里是神圣的。是令人垂涎三尺有鸡鱼肉的一顿好饭。

说白了,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能遇到一顿大席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说是件幸福的事情。毕竟能解解馋,生活得到短暂改善。

八岁那年,掰着手指头等到邻居二林结婚,到二林家提前随礼的有十家八家,二林他娘会根据金额多少挑三拣四。当然交礼的时候事主会言不由衷地说几句客套话。“他大婶子,咱这老邻居百世的,远亲不如近邻。到那天你们一家都早来喝喜酒。家里面别动锅了。”

三里集庄不大,与清朝时期三里的集市盛况相比显然已经没落了。不过还保持着集市旧貌,一条南北向主街,街道两边的人家当门对户。一共七十多户人家,姓氏就二十多个,听老辈人讲多是因为发大水外地来的讨饭的,他们觉得靠集便于生存,便落户下来。

村首有三间土墙屋规模的初小,一间办公室,两间教室,一间是一年级,另一间二年级。只是一二年级之间没有用墙隔开,两个年级的学生只是背对背坐着而已。

话说二月初九这天,二林的大喜日子终于来临。喜庆的唢呐礼炮声在村子上空回荡。当然与二林同样兴奋的还有村小的这帮孩子们。他们摩拳擦掌要跟着大吃一顿。一下课这帮出圈的小牛犊朝着老林头家飞奔而来。不多不少整整四桌。他们用筷子悠闲地敲着桌子。等待十大碗面糊子席开始。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能有这等席面已经是家境殷实的写照了。这十大碗一般是四个凉菜,多是黄瓜番茄土豆之类。另外加上过油的丸子和藕夹、老油条。最后压轴的多是海带猪肉。

一看到出笼的这帮神兽,老林头气得差点昏厥过去,一边急得直跺脚一边说,“全乱套了,全乱套了”。他赶快做出赶鸡的姿态,“出!出!”老林头声音越大那边的筷子声就跟着更大更密集。

菜一上来,真称得上饿虎扑食,三下五去二一会功夫把碗吃得底朝天,眼看着菜要上完,他们甩着耳朵,有的用手抓,有的端着碗跑,抢得不可开交。在哪个饥一顿饱一顿玉米红薯当主粮的年代。面对白馒头,酒肉佳肴有这样的场面便不足为奇了。

又一个十年,老林头的小儿子三林该结婚了。这是老林家的最后一桩事。老林要面子,甩出大手笔—清汤席。就是肉丸子、炸千子、假参、辣子鸡、蹄膀等。一般四碟六碗四大件。

开席这天鞭炮齐鸣锣鼓宣天,刚刚二十桌,此预想的少了四桌,老林头看看那座夷为平地的村小神色黯淡。那帮神兽早就飞出农村,打工的打工,求学的求学,当兵的当兵。客人们用餐斯斯文文,讲究菜品控油。二十桌菜硬硬地剩下一大半。

时光匆匆,那些有着蹊跷名字的村庄已经变成一望无际的良田,那些地标,街道、瓦舍大致的模样也只能在乡志中去寻找。原先横七竖八的村庄被合并成高层小区。

二林这几年跑大车成了三里集首屈一指的暴发户,他们一家早就搬进县城内一处高档的花园洋房。二林的小儿子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成长为一名海归,在一家翘楚企业为独挡一面的工程师。这海归是林氏家族最引以为荣的事情。海归结婚当然动静不小。清一色的宝马X7浩浩荡荡,从徐州空降来的司仪在豪华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大苏烟、天蓝酒,三八的席。一切看似万事俱备。俗话说:饭好做,客难请。果然如此,正午时分,预备的五十桌喜酒竟然差了一半。老林一家的脸色着实难看。站在大门口观东望西,眼神里透出几分失落。

其实一想,我这个邻居倒是替他感到高兴,礼到人不差吧。被通知的亲友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发来祝福,微信红包一个没少,少摆几十桌岂不是大赚一把。再说农村的那些老亲少眷,凡是能跑得动的无不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贡献自己的力量。扮有多重身份的成年人大多身不由己,只能通过无线网送来自己真诚的祝福。

岁月更新,容颜易老,不知道多年后那顿饱三天的大席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