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问渠的头像

问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4
分享

过年

时光如水,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所有人长了一岁,有些关于年的记忆越来越远,苍白无力。

小时候家境贫穷,其实各家各户相差无几。半斤与八两的区别。但是年味很浓,进入腊月几乎天天都是年。尤其过了腊八,一天一个节奏,炮仗声渐隆。蒸馍馍,过油,割肉买菜剁扁食馅子。每一步还有很多讲究,蒸馍馍的时候最忌讳帮着拉风箱的小孩子问熟了没有,更忌讳掀锅。蒸馍馍一般先蒸玉米团子、然后豆包子、菜馍馍、和发馍馍。过油一般炸丸子、藕夹、老油条。过了小年,大街上有了走动的亲友,多是新亲,娘家兄弟给姐妹送花。女婿拜年多是大年初二。

在苏北,还有一个风俗,除夕这天,上午一定把一切都准备妥当,张贴对联、福字、包完水饺,用生面条封刀、擀面杖、锅铲子等一系列厨具。然后把水烧开,煮一锅水饺、放一串鞭炮。在天黑前大门口放上拦门棍。自来风的灶台边贴上老灶爷爷的版画。确保家庭吃喝不愁,顺风顺水,平平安安。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千里迢迢还是困难重重,大家都会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多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话匣子打开,剔除炫耀和吹嘘的部分,留下的多是在外打拼的辛酸与眼泪。看着春晚守岁,等待新年来临。

过年最隆重的部分是初一到十五,甚至到二月二都“硝烟弥漫”。除夕之夜大多一夜未眠。过了十二点,就是大年初一了。家家户户都放炮仗,多是半大孩子把鞭炮拆开,一个个单独燃放,手指盖掐住炮仗捻子,蒲棒点燃,然后扔到空中炸响。大人们开始煮鸡蛋,烧糖茶(吃鸡蛋滚灾,喝糖茶,一整年甜甜蜜蜜),下饺子,放鞭炮。

在过年的前几天,大人就一再交代下床后别踩到砖头、石块。三天不扫地,担心把一年的财运扫地出门。接着就是给家神送香磕头,依次父母、家族长辈,老邻居磕头。等齐了同姓的本家,过年也是展示家族男丁兴旺的时候。各大家族巨大的拜年团很有阵仗仪式。一起来到岁数大的邻居家一当院子跪不开。很多讲究的家庭,早早把席铺好,免得弄脏裤子。准备好瓜子、花生和香烟,给来拜年的老邻居百世留个想头。

如果两队人马,大街上碰头,尤其异性,开始客套一下互相磕头。接下来肯定拉住,然后笑嘻嘻地说道,“咱老姊妹早呢,长着!长着!”

接着骂番大会,调侃几句,大家哈哈一笑,大家再去下一家。其实一激动每年出洋相、闹笑话的都有。在哪里遇到,不管方向,见面就磕头。苏北的规矩,往北面磕头才作数。

上午九点左右,基本上一个村子都转过来了。接着做场的做场,睡觉的睡觉,拉呱的拉呱。众人散去,大街上的喧闹逐渐恢复往常的寂静。

初二到十五基本上都是走亲戚。尤其初二初三多是近亲。大多女婿拜年或者老表聚会。基本上按部就班地走程序,不能失了礼节。随后初五迎财神、初七送火神。

习俗延续至今,年味越来越淡,还有很多要走的亲戚改成微信拜年,发红包了。“三六九,出门走。”到了初九打工大军纷纷离开农村,又回到原先的城市。回到熟悉的岗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等待下一个新年。至于热闹的元宵节,多数人提着灯笼明月千里寄相思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