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曲文昌的头像

曲文昌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9
分享

〈观世新语〉之十 三分侠气通天下,仁善豪爽仗义情 ——说慷慨连载

对“侠”的认识是我 从了解上辈人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开始。

1945年,住在辽宁北部山村的季春家。

临近年关,米缸里只剩半升苞米破儿,眼看着有病的媳妇和几个年幼的孩子蜷在炕上,季春万般无奈,不住地叹息。

大年三十儿这天晚上,全家人喝了一顿“苞米糊糊”,还不知初一怎么过。午夜,听着外面的鞭炮声和富人家孩子的嬉闹声,季春用那双满是老茧的双手捧住了头,泪水从指下流了出来……

趁着孩子们睡着的当儿,季春终于对媳妇说出想了许久的话,要把大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季春媳妇听了季春的话,连哭都没哭出来,就昏了过去。季春声嘶力竭地呼唤声惊醒了孩子们……

正在这时,门突然开了,进来一个大高个子,季春一看,这不是关老弟吗!只见他扛着半袋洋白面,半角猪肉,气喘吁吁的放在炕上,全家人都惊住了。季春忙问是怎么回事儿,关 老弟用衣袖抹了抹热汗说:“别问了,大哥,你赶快把它们放个地方,外面还有半面袋冻饺子。”

季春媳妇刚刚颤颤巍巍地下了地,关老弟就又把半面袋冻饺子挟了进来。

季春心里明白,这些东西肯定有“来头”。季春媳妇儿要烧火做饭,关老弟拦住说:“啥也不用了,外边儿还有个兄弟等着呢,我俩马上就得走!” 说罢,从腰里拿出十块大洋:“这钱给嫂子治病,开春大哥你再找点儿别的事儿干,养家糊口,今后我什么忙也帮不上了,你们保重!”说完,推门就走,季春站在屋檐下目送,只见他俩一会儿就没了踪影。

过了年,季春在街上听人传,大地主陈家长年雇的两个跑腿子长工(就是关老弟和另外那个张老弟)在年三十都跑了,拿走了陈家20块大洋和半袋洋白面,半袋冻饺子,20斤猪肉,抵作两人全年的工钱。

季春全家都为这两个兄弟的大恩感动,季春媳妇烧香磕头,求神灵保佑……

20多年过去了。1967年的一天,季春家来了一位军官,季春一眼就认出他是关老弟。

原来,那年年根,陈家把其他长工都打发了,只留两个跑腿子关老弟和张老弟。那几年连年的欠收和瘟疫,陈家也不是很宽裕。就答应过了年、种完地以后,工钱一块堆儿算。两个兄弟磨不开情面,便酌量与工钱等价地拿了陈家的东西,离开陈家投了国民党新六军。解放战争时,关老弟又投奔了解放军,张老弟去了台湾。现在,关老弟已是广西一个军分区的司令员……

长大以后,每当我读那些侠义小说,都情不自禁的把季大伯的朋友关叔的形象联想进去,有时甚至还想,早年间的大侠也不如关叔。

“侠义”,是特定历史的产物。是阶级社会挤压出来的一种反抗精神和自卫互助行为。那些除暴安良,仗义疏财,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等等传说,之所以被代代传颂,就是因为它们反应了人们崇尚义勇慷慨、憎恨邪恶的心理。

诸多的道德观念大多产生于春秋战国年代。铁器和青铜器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产生了飞跃的发展,社会由原始的自给自足向扩张掠夺发展,尤其是春秋中叶前后,诸侯兼并,社会动荡,人心叵测,欲望横流,道德需要调整,人心需要规范。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从诸子百家开始,便创建和繁衍了世界任何国家都无与伦比的道德长城,尽管其中不乏糟粕,但其积极意义还是不可否认的。其中最为世代崇尚的道德准则之一就是“侠义”。因为侠义的本质是扶弱克强,是代表劳动人民意愿的道德准则。

在现代文明中,人们似乎不再讲什么“侠义”,但是,这不是说侠义精神过时了,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穿房越脊,夜行无迹,身有拳脚,腰有宝刀。因为现代社会文明已经成为主流,正义已经生长在“阳光直接照射的大地上”。

但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社会中,仍然不同程度有强弱之分,公私之分,曲直之分……人们在这些对立的事物面前,仍然有如何做人处世的选择。

 ■入世须当明侠义,充壮一腔豪迈情

翻开正野史书,重义行侠之典范比比皆是,他们爱憎分明,正气凛然;他们坐而敢言,立而敢行;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奉献一已,慷慨大度……几乎所有伟大的人物,他们身上都有几分侠气,侠气几乎是志士仁人顶天立地的风骨。

历代重视教育的前辈,在培育晚辈时,大都重视“侠义”的灌输,常常以身示范。入世必须先明侠义,以天下为己任,吸天下之豪气,壮敢为之胆略,行正义之事体。

毛泽东少年时代目睹许多农民过着挨饿受冻的日子,有的因无钱治病而死去,有的为生活所迫而投塘、上吊。这些在他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埋下了愤世不平的种子。他受母亲慷慨济贫的熏陶,不满父亲的吝啬,在穷人吃大户那年,对父亲囤积稻谷不肯平粟之事非常气愤。有一次父亲要他去收费,在回家的路上,他把钱分给了路遇的衣衫褴楼的穷人。他自幼就显示出来的这种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实践而日益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少年时代的彭德怀,家乡发生了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当地最大的一家米店趁人之危,暴抬米价。一天,有200多灾民拥在米店门口,苦苦哀求老板平价售米,但店主闩上大门,用棍棒驱赶人群。正巧少年彭德怀从此经过,见饿得半死的灾民,心中愤愤不平。他挤上去与店主说理,遭店主大骂。别看彭德怀年纪小,竟赢得了灾民的信赖。他把几个强壮的灾民叫到一旁,大声号召“与其白白饿死,不如干脆砸开粮仓,把米分了!” 灾民们拿起扁担、木棒和石头跟着彭德怀攻打米店。店主早吓得魂不附体,一会儿,米店的100担大米全被分光,彭德怀哈哈大笑,启程赶路了。彭德怀这种敢作敢为的侠义性格,在他的一生中时时闪现着光辉。

伟人们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道德精华。

学侠义,壮豪气,多成大器,这是不容置疑的。

 ■为人须当怀慷慨,升起一束不灭光

明朝浮白主人写的《笑算》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猴子死了,见到阎王,要求下辈子变成人,阎王说:“你既要做人,就得把身上的毛都拔掉。”说完就叫小鬼们拔毛。谁知刚拔一根,这猴就大声叫痛。阎王笑道:“你一毛不拔,怎么能做人?”

这个故事道出一个明显的道理,做人必须有所奉献,有所付出。做人要奉献,这便是慷慨。这种慷慨,能经受痛苦和危机的考验,在需要时做到毫不畏惧,责无旁贷,这便是侠义。

侠义,慷慨,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在一切慷慨中,也许物质上的慷慨、危难中的侠义最为人们所熟悉。但真正的慷慨是一种道德范畴。有了这种道德观念,他会在任何一种生活事体上表现为行为的慷慨。正如德国的弗洛姆所说:“把自己的生机、活力给予他人……他把其生命内容给予出去,由此充实他人,丰富他人;他深化自己对生命活力的感受,由此使他人的生机感到振奋兴盛。”

一个闯了红灯的年轻人被交通警察罚“执勤”,要求只有抓到下一个闯红灯的才能替下自己。

这个闯红灯的年轻人 戴上红袖标,站在路口上,不到两分钟,一个推自行车的妇女闯了红灯,他为难了许久,但看到车后座上闪着泪花的孩子,便改为警告几句就放行了。

过了一会儿,天下起雨来,一个比他父亲还年迈的老伯也闯了红灯,他心怀不忍,告诫了几句又放行了。他仍旧站在那儿准备继续认罚。这时,交通警察走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严肃的面孔露出了微笑,说:“你可以走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普通而平淡,但是可不可以说,闯红灯的年轻人放走了带小孩儿的妇女和年迈的老伯,是一种慷慨,而警察“特赦”了年轻人也是一种慷慨呢?而这种慷慨的背后,不正是带有几分侠气的人性的光辉吗?

美国有个叫埃尔达的人。有一次他看到一辆汽车抢占了另一辆汽车的位置,便抱打不平。他找到那个司机几句话不投机便吵起来,最后被那个不讲理的司机打倒在地。那个被抢占位置的司机非但没助一臂之力,反倒吓跑了。

埃尔达擦干了脸上的血迹,悻悻的走回家中。不久,门铃就响了,埃尔达猜想是那个不讲理的司机找上门来了,因为他说过,他还要收拾埃尔达。

门开了,果真是他。“我是来道歉的。” 他低声说,“我回到家,对自己说,我有什么权利做这种事情?我很羞愧,我所能告诉你的是,布鲁克林海军船坞将要关闭,我在那里工作了多年,今天遭解雇,我心乱如麻,失去了理性,希望你能接受我的道歉。”

埃尔达激动得泪流满面。多少年,这些事一直记在埃尔达的心中。

那位司机与埃尔达素不相识,但能用常人没有的勇气,专程去向埃尔达道歉,这不正是一种责任感、自疚感所产生的力量吗?激动得泪流满面的埃尔达得到的不正是人性的温暖、生命的激励吗?司机的举动不也带有几份侠义之气吗?

有一赵兄,妻子赴美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打算定居,又舍不得难于调去的丈夫赵兄,赵兄见妻子几度为难,便谎称自己已经另有所爱,劝妻子安心事业,不要被他所牵累。

朋友们诧异于赵兄之举,赵兄却说,成全她,是情意所使,离开她,是对她的回报。她应该有更好的天地和伴侣。

不想半年后,妻子回来了。记者问她: “是报效祖国吗?” 她回答说: “当然是。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丈夫人格的召唤。” 原来她不相信丈夫真的另有所爱,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

赵兄此举,不也有几分豪迈豁达的侠义之气吗?

“侠义之气是人性的光辉。” 这句话一点儿也不过分。一个被几位好心人解囊相助的离家女孩儿,可能在她后续生命中筑起一道永不断裂的长城。当她崇拜的老师在课堂上严厉而关注地注视她的时候,她会想老师也许是救过她的那种人;当它在泥泞的路上推车走路,有人在后面助推一把的时候,她会想这人也像是救过她的人;当她长大了寻找心中的白马王子时,她会想他一定该是救我的那种人……慷慨侠义之人成了她向往美好生活、以美好的目光看待生活的一束不灭的灵光。

 ■做事须当睹高远,留下一片广阔天

人生并不都是在暴风雨中度过,并不都需要拔刀相助,解囊相济。很多时候倒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寻常事体,如恩怨,名利等。

为别人的成功和荣耀而高兴,满怀热情地庆贺别人的幸运;宽宏大度的容让别人对自己的挑剔,客观忍让地谅解他人对自己的损伤;痛惜别人的缺点,千方百计地帮助他改过。等等,这些都是侠义的表现。而那些偏狭、悭吝、嫉妒、长舌之人,决不会有一次能真正的侠义起来。

某村有一家姓纪的五保户,老夫妻俩办事忠厚认真,受到全村老少的信赖,村里接官迎客都安排在他家。

农村晚上很少闩门,生产队待客的米面就放在纪家厨房的条桌上,从来不差。

可是一段时间,负责为生产队做饭的人发现,生产队拿来的东西常常在第二天早上就少了一些。纪老太太也感到奇怪,就和老伴儿商量,决定晚上不睡觉,看看是谁欺负他老俩口耳背眼花来干贼活儿。

这天晚上,纪老爷子躲在门口的柴垛后,静静地注视着房门。

果然,到了九点多钟,“贼人”来了——原来是本村最困难的苑三家媳妇。苑三有病不能下地劳动,四个孩子像“净虫”似的,闹春荒时常常揭不开锅。

唉!穷人难过呀。老两口子商量,就这样吧,不看别的,就看在他们那些孩子的份儿上吧。

此后,老两口每天都把少量的米面另放一处,等“贼人” 隔三差五地来拿走。有时生产队不来客人,二老就把自家的米面和咸菜什么的准备好放在条桌上。“贼人”心照不宣,只拿预备好了的那份,多余不贪。

一次,苑三媳妇晚上端盆刚出纪家,就碰上了生产队长,队长也装作没有看见……

两年后,苑三的病好了。一次,他夫妻俩当着队长和纪家二老,流着泪说,我们忘不了你们的大恩大德呀!

队长笑了,说这事儿我早就知道,要说感谢,连我也得谢谢这两位老人,因为公开照顾你们,别人还会有攀比的,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帮助你们一点儿。这事儿到此就算了,你们今后要好好参加队里劳动,孩子一年比一年也大了,日子会好起来的。

苑三两口子一个劲儿的点头,就差跪下了。

朴实敦厚的二位老人和老队长都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处世为人之法,不正是北方农民“仗义”“侠气”的体现吗?

 ■施舍须当漠功德,修得一颗纯净心

我们中国人在行侠仗义、慷慨助人上,素有一种美德,即不图名,不图利,不计功德。无数无名英雄,做了救人水火、助人危难的好事,却隐身而去;多少有过奉献的人,在大业成就之后,宁作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也不愿意接受本该应有的待遇。中国人将此等美德称为“复圣”,意思是第二个圣人。

南朝的梁武帝有一次见到达摩祖师问:“我建造了许多寺庙,供养了无数的僧侣,可谓是慷慨大方,信崇佛义,这能不能算是功德无量呢?”

达摩祖师回答的很干脆:“无功德”。

施舍者若为报答,便不是施舍,乃是交易;未施舍先图报,未积德就想成佛,动机不纯。

我们东方民族,很讲究这方面的为人处世之道。东南亚一代的佛教国家,出家人沿街托钵化缘时,信徒都很痛快地捐献食品和物品,而出家人从未说过“谢谢”,他们认为不向奉献者道谢也是在传道——让施舍者只为行善,不计功德。

《列子》中 有则故事,说有个叫杨朱的人到宋国去,住进一家旅店,店主人手下有两个招待小姐,一个长得美,一个长得丑。杨朱发现那个长得很美的小姐不知为何得不到人们的尊敬,反而被鄙视,店主人也不太喜欢她,而长得丑的小姐却很受人们的尊敬,店主人也很喜欢他。杨朱很奇怪,便借机问主人缘故。主人回答说:“其美者自美,我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朱听明白了,美人自恃其美,张扬自显,傲慢不逊,反而贬低了自己的美,人们反而不能接受。而丑陋的人,自以为自己丑,谦卑有礼,贤淑柔顺,人们反而感觉她很好,不觉得他丑。

细想这个道理,杨朱便对弟子说: 做好事。不要夸自己的美德,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欢迎。

行善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假仁假义者为了自己的某种私欲,可能做一两件好事,但总做好事就要受考验了。而有利他精神,有侠义之气的人就会处处想到仗义行善,助人为乐。

西汉时期,河南有一个叫卜式的农民。他看到国家与匈奴作战,便想把自己一半家产捐给国家,支援边疆。汉武帝的使臣问卜式:“想做官吗?” 卜式说: “从小放羊,不懂得做官那一套,不愿做官”  “难道你家里有什么冤枉,是想上诉吗?”  “我从来不与人家争名逐利,乡里百姓们穷的,我帮助他们,不走正道的,我教训他们,我在这里,人们都尊重我,听我的话,我怎么能有冤枉呢?” 使 者说:“既然如此,你究竟想干什么呢?”卜式说:“国家与外敌打仗,我以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去为国捐躯,有钱的人应该踊跃捐出,只有这样,匈奴才能消灭。”

过了一年多,战争要结束了,国库已经空虚,穷苦百姓大批流移,国家无力救济,这时卜式又带着20万贯钱送到河南太守处,用来救济流民。武帝从河南上报救济贫民的富人名单上认出了卜式的姓名,说:“这就是那个把一半儿财产交给国家而自己啥也不求的卜式。” 于是就赏赐卜式400人的徭役,卜式又交给了官家。

当时,有钱有势的人家都争相隐瞒财产,而卜式却想着为公家捐助费用,于是朝廷和人们都认为卜式是一个真正有公义、可尊敬的长者。

现代社会仍然有贫富不均的现象,持几分侠气,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整个社会运行频率在加快,难免多有摩擦,持几分侠气,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竞争加剧,持几分侠气,争中有让,有助于社会平衡推进。

说到底,在社会文明建设中,需要几分侠气。对弱者,落后者,有难者相扶相助是侠气;对恶者,丑者,敢抑敢敌亦是侠气!

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们,他们之所以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是因为他们早有扫除不平的思想准备和扶贫济困的实践基础。被称为及时雨的宋公明,多次逢凶化吉,也多是因为人们仰慕他的侠义为人。一些朝廷要员和劫人劫道者,当听说被自己捆绑并欲加害之人是山东呼保义宋江时,便立即松绑,让为上坐,就地下拜,连呼“大哥”……

如此说来,这狭义和慷慨,不就是旗帜、是碑铭、是永不褪色的勛章、是通行天下的“护照”么?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