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圣诞节
文/詹泉洲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节日。古籍记载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上巳”最早出现在西周的文献。《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以祈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就已相当盛行;而在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春秋时代,《诗•郑风• 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汉朝时,三月上巳的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深受全国各个阶层人民的欢迎。《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魏晋后,三月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活动。《宋书•礼志二》记载《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于此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这里说明了原出于祭祀,同时也说明了汉以后不再作为祭祀仪式,而变成了宴会游玩的活动。《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
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人亦把此碑帖称为《禊帖》)与“曲水流觞”类似,古时上巳节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
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三月”条载,唐朝时,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写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明初时,朱元璋皇帝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这天“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 。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病……。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在客家地区,现在还有百姓在农历三月三黄帝的生日,准备祭品祭祀黄帝。
值此盛世,我们应该牢记黄帝的生日,并以隆重的方式来纪念他。古代留下来的中华圣诞节的习俗,我们可以在当代继续采用。如:泡温泉、游泳比赛、赤脚跑步比赛、互赠香草、郊外游春、曲水流觞、临水饮宴、逛庙会、舞龙、舞狮、猜谜、玩龙灯、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等。可以全面恢复上巳节,并可将其命名为中华圣诞节,并实行“中华圣诞节”三天小长假制度。让这个节日深入到每个国民的灵魂,承传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