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造世的头像

王造世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9
分享

水秀山清入画来

当我们用两天一夜的时间、将近230公里的辗转往复,密集地徜徉、盘桓在小蒜沟镇的村落山岭之后,我捡拾整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才觉得以往对它的所谓熟识,只是主观上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

在清凉舒爽的夏末,有幸受县文联的邀请,我与近30位各级文学艺术家成员,参加了“小蒜沟瑟尔基河文化宣传周”,文学艺术对话瑟尔基河采风活动。我们到来的时候,是这里一年之中最精致、最丰美的时节。望一眼远方,大地苍翠、瓜果累累、麦穗连连;吸一口空气,进入肺腑的不仅有清澈,还有湿润和甘甜。山野鼓舞着、河川奔腾着、农人忙碌着,一幅 “青山叠翠碧水流、坝下桃源小蒜沟”的美丽画轴,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

高山出平湖

小蒜沟镇东南方向,穿越瑟尔基河,驱车三十公里,到达的是位于大虎沟村的尚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140万千瓦是什么概念?在我国,10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规模就属于超大型电厂了。尚义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国家《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重点开工项目,也是一家超大型的电厂。

就在一个月之前,因工作关系,我曾经两次到过这里,与今天的所见相比,明显地感觉到,电站的建设速度是突飞猛进的,电站的建设面貌也是日新月异的。百余台工程建设机具、近千人的建设者在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顺着蜿蜒的盘山路到达坝顶,蓝底白字的海拔标牌“1396高程”直映眼帘,站在瞭望台的围栏边,碧空如洗,夏风扑面。俯瞰,是上水库巨大库盆的施工现场,数十台挖掘机和翻斗车穿梭往复,土方和石块不断的被挖掘和清运,一派繁忙的施工场景。

曾经的高山被夷为了平地,宏阔的库盆如今坦荡如砥。远望,群山层叠绵延到了天边,左前方,离视野很近的山脉之上,一条保存完好的明长城蜿蜒亘伏在山脊,和着一座又一座雄伟挺立的烽火台,披着金黄明亮的太阳光芒,与这硕大无比的上水库建设工地交相辉映。

在这一刻,悠久遥远的远古文明和恢弘壮美的现代工程完美地结合在眼前,不由得令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今人的搬山造海,与古人的垒石围墙,都是一样的挥汗如雨、战天斗地。夏风吹过不远处长城烽火台的砖垛,传来的是历史的回音;眼前塔吊丛中的机声隆隆,不正是新时代壮阔激昂的交响乐吗?

上水库的海拔高度是1396米,距此 8公里外的山脚,是落差449米的下水库,两库的设计容量都在1000万立方米,每个库容都几乎接近于一个杭州西湖的水量。电站建成后,上水库将形成高山悬湖景观,下水库将形成平湖水体景观,两湖的气势不同,景致也各异。

目前,签约近五个亿的水电文旅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我们看到,下库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建筑华灏阁已经初具规模,透过建设围挡,华灏阁的建制造型端庄大气,雕栏回廊隐约可见。值得一提的是,电站的文旅项目实现了工业+旅游发展的完美结合,对当地的旅游事业来说,是个大发展、也是个新突破。与大家一样,我同样期待电站早日建成投产输送绿电、期待景区项目早日建成对外开放。

壮美杜松群

小蒜沟镇西北三公里外的下乌拉哈达村,乌拉哈达河绕着村庄,缓缓流淌着。村南不远处有一座陡峭的小山,叫黑龙王庙山,山上,有片面积约1.3公顷的天然杜松群,共有大小杜松483株,平均树龄百年以上,这里的杜松群被林业专家载入《河北省志•林业志》、《河北古树志》、《张家口古树奇观》,认定为河北省唯一的古杜松群,是“华北第一古杜松群”。

杜松是我国北方的稀有树种,属柏科刺柏属,温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常绿乔木树种,不易人工种植,这样成片的松林集中在一地并且繁衍生长了几百年,确为神奇和珍稀。

车子停在了山脚,这片松林就静静地、不动声色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眼前的棵棵杜松,树状都呈着尖塔似的形状,在山体及岩石上笔直矗立着,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伟大,震撼着我们拾阶而上、用心观赏。

杜松高高低低、密密麻麻地布满山坡,新生的茁壮翠绿、蓬勃的枝条伸向阳光;虬老的稳重挺立,收紧身躯直刺天空。南坡靠上的位置,我见到了那株最老的杜松,树龄400年、树高13米、树围2米。站在这棵沉稳雄健的“树王”脚下,我隐约望见了几百年前那个早晨,也是像今天这样的明媚,一只美丽的候鸟轻轻落在了这片山顶歇脚,梳理羽毛,排出粪便,轻啄了几口草叶上的露珠,张张翅膀,急匆匆飞走了。排出的粪便之中,恰巧就有一颗杜松籽,这颗幸运的松籽经过雨露阳光的滋润、风霜雨雪的捶打,竟然顽强地发芽、扎根、成活、生长。它落下种籽的再发芽、再生长,就这样,经年累月间,落了满坡的籽种,长出了一山的杜松。

关于杜松成林的说法,还有一个更加美丽的神话传说,讲的是天宫的白鹤救百姓于苦难,口衔松子到黑龙王庙山,将松子悄悄落在石头缝中,松子落石长出仙树,仙树点籽,生成杜松茂林。从此,这里清泉长流、山野翠绿,每年都风调雨顺,百姓的日子平和富足。

几百年来,下乌拉哈达村的村民们将杜松看作是 “风水树”,对杜松充满尊敬,每代人都自觉守护和照看杜松,古树得以繁衍生息,人树和谐共生,最终形成今天的古杜松群奇观。杜松是植物世界的老寿星,称为“百木之长”,《论语》云:“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与梅竹并称岁寒三友,不仅是赞美杜松的品质,也是赞誉谦谦君子坚贞不屈的伟岸精神。

探幽桂沟山

桂沟山位于小蒜沟镇西南,沟内狭长深幽,沿沟两面的山坡长满原生及人工种植的松树、杉树、椴树、桦树、杨树、杏树、果树,树木生长多年,使得山坡和沟内葱茏茂密、蔽日参天。山中石缝中渗出清洌甘甜的泉水,顺着沟坡静静地流淌。蘑菇、蕨菜、蒲公英、地皮菜、黄花等野菜山珍俯拾皆是,各种的野生药材也是这山对人类的一大馈赠。狼、獾、狐狸、野兔、狍子、野鹿等几十种动物生活在林子深处,偶尔和游人撞个满怀,再撒腿奔向密林深处。啄木鸟、山鸡、野鸽子、鹧鸪、黄鹂等鸟儿悠闲地展翅鸣叫。桂沟山随着四时四季的轮换,景观景色也各异和多样,有人将它称为“塞外小天山”,是不为过的。

七十年代,自尚义煤矿将这里作为坑木林基地开始,桂沟山人踪渐密,逐渐成为了一处自然风光旅游景点。八十年代开始,县煤矿拨划出专门的育林经费,成立了桂沟山林场,从那个时候起,桂沟山开始了小流域治理,逐年复绿荒山和砍伐用作坑木的荒芜区域,挖坑育苗、植树种草。

林场的工人和护林员一代接着一代干,成就了今天满坡满沟的郁葱林木。林场工人中的杰出代表,讲得最多的,就是护林员孟宪成、孟庆忠父子,半个世纪以来,爷俩以山为家,以场为家,护林开荒,挖坑植树,两位堪称桂沟山的当代愚公。

我们到达桂沟山时已临近傍晚,张矿集团桂沟山林场的几位同志正准备去食堂吃晚饭,但还是放下饭盆,热情的给我们讲解相关的一些情况,还带着我们爬到陡峭的半山坡,看那座林场的创业者在八十年代初修建下的标志性建筑、山间的小凉亭,一路上对我们讲着林场的过往和今夕。我上次来桂沟山是在二十年前,当时的场部排房,如今都拆掉,在原址新建起了设施齐备的办公和生活用房,在一间办公房内,我和同行的毕兄坐在沙发上聊天小憩,过去的对桂沟山和场部的一些记忆,再次浮现在我俩的嘴边。

幸福农家乐

小蒜沟镇的最西端,距离内蒙古兴和县的查尔湖生态旅游区仅仅三公里,是宣付窑村,这是我们这次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也是给大家留下了难忘印象,一个美丽、洁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村庄。

大巴驶进村里,雨刚好停了。雨后的村庄更加清新,街道宽畅平坦,处处都彰显着文明新风。墙头和路边,不时探出果树李树的树枝,沉甸甸果实刚开始挂红,青涩中蕴含着甜蜜的红晕。村中的绿化率非常高,道旁、庭院的绿植和树木葱郁青笼,“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洁净整齐的美丽庭院随处可见。

村书记老樊高大的身躯、黑红的脸膛、洪亮的大嗓门,举手投足都透着自信。他带着我们来到了去年新建的几套民宿前参观,民宿采用坝下地区传统平房的建筑设计,却又展现出了现代建筑的许多风格,田园气息中不着痕迹地糅合进了当代美学,可见当初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房间内配置了现代标准化家具,家电厨具一应俱全,床头饰品、抱枕、床单被罩等洁白平整,床头柜的花瓶里插着刚采摘来的野花,田野气息浓厚而自然。每套民宿都有三个房间,装修着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屋外是院墙和围栏圈出的小院,院内种植着各种蔬菜和花卉,还安装了吊椅和小凉亭,站在院中打量,我心里想着最多的,是闲暇时带几本书来这里读,那应该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情了。

樊书记又带着我们来到了民宿二期参观,房屋的主体建筑已经完工,内部装修和一些附属工程也在进行之中,不久之后,就可以全部建成了。樊书记说,村里的打算,就是要充分地发挥村子紧邻察尔湖生态旅游区的地域优势,以乡村民宿为纽带,不断完善旅游民宿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中,形成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增收,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让农民过上更好、更幸福的日子。

夜幕降临,晚餐就在农家乐的小院中,都是纯粹的农家菜,炖柴鸡、炖水库鲤鱼、自种的蔬菜,地道的农家烹调,忽地就想起了唐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诗词和这场景,最是贴切不过的了。

回城的大巴将浓浓的夜色刷刷地快速甩过。贴近基层、贴近农民,才能触摸到、感觉到最真的生活,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带着采风的疲惫和满足,我满怀兴奋地敲下了以上文字,祝愿这里的山水更加阿娜秀美,这里人民的生活比蜜甜,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