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闲适的日子,阳光洒满书桌,我抿口苦中带甜的咖啡,重新翻开《西行散记》,跟随文学大家沈从文一路领略湘西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及读至篇中《楼居》,便再次与沈从文邂逅,邂逅于许多年前上海的某个早晨。
沈从文,这个执着于文学的青年,20岁时,曾踌躇满志于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他决然脱去戎装,结束了多年行伍生活,长衫飘飘,意气风发,只身来到北平,然而因经济原因只能旁听,北平六年虽求学不得,但他凭着勤奋努力创作,作品陆续见于《晨报》《语丝》等有影响的报刊,为中国文学百花园带来一股清新淳朴之风。1928年,26岁的沈从文辗转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希求一职并继续施展文学抱负,然而,事与愿违,眼前生活的苟且与无奈,使他已顾不得荡漾在胸中的诗和远方,只能混迹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逃难般地生存,以文字抚慰生活的痛。
“起来了,望望前后房床上地下睡的人,象甘肃省的灾民一样,仿佛都瘦得怕人。”六点钟起床的“我”,面对至亲至爱:吐血不止的母亲,“四天不曾吃饭”将要赴死的哥哥,还有正在读书的妹妹,于是,不得不“把关于日子这类事想了一下。”
七月的上海,天气热得像蒸笼,暑气逼人的简陋居室里,沈从文无暇顾及自己前心后背湿透的窘相,在这样酷暑难耐的日子里,心里竟感觉不到丝毫温暖,像填了一大块冰--凉透了。
“我”这样热爱文学,无论如何得用文字来拯救家人于眼前病痛的生活。“应当找笔,墨水瓶,稿纸本……到风不会来的桌边去坐下,写。”“没有可写的我也写。”“一颗钉子,一只在桌上爬走的蚂蚁,小玻璃杯,热水壶,凡是可以供我下笔联成一串的我全望了它们一会。”
自从故乡凤凰一别,与亲人天各一方,昔日少年在社会这个大熔炉的熏陶下渐渐成人,对今日投靠自己的家人自然多了一份关怀与责任。
“我”那吐血的母亲,合眼假睡,“不愿意同我说话怕妨碍我做事。”对于“我”对她身体的担心与惊讶,她轻描淡写:“不要紧,昨夜一吐,倒象很好了。”“我”坚持要请医生,母亲固执地认为“那是蠢事。”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千万个沈从文一样的家庭又何尝能轻易地摆脱这贫与病?
“因为病,才感到穷的痛切。”“书无销路,版税不能拿。新稿纵有人愿出钱买,也写不出,真是绝境了。”“我”真的无能,对母亲无法尽孝,“我在心上计算我的钱……这钱的来源自然是应当由我手写出来。”“照如今行市,我得写十万字,一家人就可以还乡……暂时把还乡引为一种可以把一家人救活的唯一希望了。”
沈从文清新朴素的文风不乏追随者,每当文章发表,一封封洋溢着赞誉之词的书信成为他加倍努力的新动力,催促他以更多的精品力作回馈追随者。但如今,“我”虽然不满意写下的蹩脚文章,但“我脾气已完全不同,任如何蹩脚的文章我从不丢失,一处退回的我常常又送到另一个地方去。”“我在工作中,也曾想到如何使自己向伟大处走去,其结果,正相反,我只注意到字数。我常常想,我的文章可以多卖一点钱,多得一点钱则我就方便了不少。”
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沈从文只想以文字的多寡来应付拮据的生活,似乎把热爱文学的初心已抛入滔滔不息的黄浦江。“明知道没有可写的也得写下去。有病无法吃药,饭还是要吃。房中热不可耐,房租还是得按月缴。”“我只想字多。”从早到晚,即使流了鼻血,即使将要死去,还要写文章。“思想胡胡涂涂,只要写得下去,我就不停止的写下去。”“我”小孩似的哄母亲高兴:“一万字,就成了,真容易!”
沈从文,这样努力的文学青年,以生命写作,然而入不敷出,终无法实现母亲回乡的希望。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成了他永远的奢望。“天保佑我们,天气转凉病人或者有转机,母亲不会常常想到在上海死去无法埋葬那类事,就仍然在上海过日子下去。”
手里的《楼居》使我或多或少读出了那时病痛的社会中,如沈从文一样,如“我”一样,无数个赤膊青年在社会的夹缝中无力地生存奋争,虽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但亦不乏果敢坚毅,他们为自己也为许多黑暗中的目光投去精神力量,投去微弱光亮。
我以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当是最好的文学素材。《楼居》记录了沈从文及家人上海普通一天生活面临的种种困境,年轻作者饱含着对家人的怜爱深情,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辛勤劳作,以呕心沥血的文字换取生活所需,换取对家人的回馈,竭尽全力抚慰生活的痛,向读者传递出深深的家国情怀。此后,不论读《边城》还是《长河》,沈从文的作品更加充满了丰厚的人情味和对生活冷静的思考,我相信,《楼居》困难的生活,一定促使年轻的沈从文更加成熟。
因为热爱文学喜读经典的缘故,我常常情不自禁地与文学大家在经典中对话,他们的文字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和视野,而且还提升了我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我从与沈从文同时代老舍的作品中以及与我同时代路遥的作品中,隐隐地感到贫穷困苦的生活,虽然有时会摧垮人的肉体,但并不能彻底摧毁人的精神,他们的作品语言朴实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富于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不屈不挠向阳而生,砥砺奋进。
再抿口咖啡,似乎多了些苦尽甘来的味道,带点酸,带点涩。
致敬《楼居》,致敬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