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群岛》的头像

《群岛》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02/25
分享

落地桶

                             落地桶

                                           李慧慧

      桶,分为许多种,从材质来讲有金属的、木材的、塑料的,就用途来说,可以洗碗的、洗澡的、洗菜的、洗衣服的。作为80后、90后以及更多的年轻人,对落地桶应该是陌生的。

落地桶是海岛早年的工具,然而作为80后的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岛人,我也是那天在那个旧仓库改造的展示馆里,第一次看到它。那时,我陪着几位岛外的客人,坐在那里吃着海鲜,脚下是许多落地桶。这些落地桶被埋在土里,埋在地下,一层透明的玻璃地板,既保证我们能一眼看到它们,也阻隔着我们与过去的时光。

那些落地桶,像如今加大加深加厚版的洗澡用的木桶,又像我小时候看到过的家里用来洗蕃薯的木桶。女儿问我那些桶是干嘛用的,我当时想当然地回答说,可能是用来装稻谷的。离开的时候,看到门外挂着那块标注牌,才明白我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些桶是用来腌制大黄鱼的。

这些落地桶,是那时候古渔镇各渔行加工腌制渔货的工具,均为木制,口径最小的有一米多,最大的有三米左右。我问身边一位老人,这些木桶拿来腌制大黄鱼,不会腐烂吗?老人一脸惊讶,怎么会腐烂,要知道那些木材是精心挑选的。据说,当年制造这些落地桶的材料,是从福建购置的优质杉木,个别人家中也有,因为桶身经桐油浸渍后才埋入土中,所以不会腐烂。眼前这些落地桶最早的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了。

落地桶并不是直接摆放在地上的,而是要在地上挖个洞(窟窿),桶口高出地面25厘米-30厘米,四周铺上石板,桶上有时候会设搁梁,上面放些木板等供人睡觉。等落地桶全部安置好后,才会建厂房,所以在当地有“先落桶,后起屋”的说法。桶口多少决定了鱼厂能力的大小,据说当年这个镇规模最大的时候,总桶口达到五千多吨,数量最多达千只以上。

这些落地桶如今成为了摆设,桶内空空如也,当年却是装满了数不胜数的大黄鱼。清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旬,每年农历四五月间,岱衢渔场大黄鱼捕捞最旺。岱衢洋曾是闻名全国甚至世界的大黄鱼著名渔场,早在周代的文献《吴地记》中,就有吴王将捕到的大黄鱼盐汁旺成鱼鲞的经历,那时候的捕捞渔场就在岱衢洋或西侧附近渔场。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家家吃大黄鱼,那时候大黄鱼才一毛多一斤,当然,那时的一毛与现在的是不一样的。那时候,落地桶里的大黄鱼是属于加工厂的,批量加工生产的鱼鲞是要拿到岛外销售的,而当时有些人家也会买些大黄鱼做鲞,家里地方小放不下落地桶,就弄些普通的桶。

在落地桶里腌制三四天后拿出来晾干做鱼鲞,据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那时候每当大黄鱼汛期时,古渔镇到处可见晒着的白花花的鱼鲞,无论腌的手艺如何,晒在太阳底下的鱼鲞的味道是很香的,那是阳光与海水的结合,整条街弥漫着大海残留的味道。那时的大黄鱼不是如今的养殖大黄鱼可以比拟的,据闻前两年舟山有人捕到一条野生大黄鱼,拍到了几万元的价格。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由于大规模捕捞和海洋环境的破坏,大黄鱼资源开始衰退,另一个原因,是岛上建起了第一座冷库,鱼货可以放到冷库里保存,现代加工技术日新月异,落后的落地桶加工形式渐渐淘汰,最后消失在人们的眼前。落地桶的历史悠久,见证着海岛渔业发展的辉煌与衰败,见证着传统手工加工与现代加工技术的更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