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群岛》的头像

《群岛》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02/25
分享

“群岛”四记

                   “群岛”四记

                                                  许成国


  潮起在高亭

2002年的一天,平淡、日常得如同夏末懒散的阳光。我在高亭育才路上碰见了加和,一个瘦瘦的有诗人气质的男人。他说成国你写写蛮好的,加入岱山文协来吧。那会儿,我虽拾掇过一些文字,也曾在日报、晚报上发表过,但多为生活感悟类的短章,谈不上文学写作。在自己心目中,文学是极为高雅、高贵的事儿,远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的星空,近从《芙蓉镇》《白鹿原》的坐标,都让自己高山仰望,焉是我等之辈所亲近的?但懵里懵懂间,我还是接受了他的善意与邀请。造化弄人,没想到自己今后的日子竟与岱山作协难解难分,如同身边的女子,打了一个招眼就厮守在一起,不离不弃,至今已有十七个年头了。

是年12月吧,下班时刚好碰到李国平,国平说我们刚好小聚,一起去吧,就在安澜路。火锅店里,人挤得满满的,除了徐加和、国平,我几乎都不认识。国平很新鲜地介绍着:这位是孙海义,著名爱情诗人,200多首了;这位是林建鸿,林科长,为了爱情,“不远万里”,从南京一直追到高亭……并连珠炮似的数说着文协的陈年往事,说自己与会员第一次见面都有故事,难忘。他说与海义第一次见面时,像电影中地下工作者接头一样,约好地点,在高亭沿港路岱山饭店旁;说明穿着,穿一件粉红色西装;告知“暗号”,手里拿一本《江南》杂志。没想到见到的是一位新潮青年,头发倒梳、铮亮,口袋里插一把木梳……

以后,自己与岱山文协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李国平主席交付的事情也多了起来,譬如写影像拍摄的脚本,说是“台风博物馆”拍4D片要用,即后来泥牛入海、音讯渺然的《飓海惊魂》。又譬如撰写台风博物馆“前言”,而那时我从未写过前言。也是在这日常交往、交流中,我见到了复达、李越、周波、陈敏,认识了古岸、悠燕、慧慧……渐渐地,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与,而自己所听到的文协故事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岱山文协”草创的情景,让我深深感到那个时光的春风,感到那个解放思想、文学启蒙的时代给予人的力量与影响,即使是偏隅一方的海岛。

那是1982年盛夏的一个夜晚,七八个爱好写诗的青年相约一起,迎着海风,坐在一家家俱厂的屋顶上。他们决定自己成立一个文学社,并取名“野草文学社”,隐喻“正惟其幼稚,才有可能成长”。朱涛、复达、李国平、孙海义、周开龙即在其中。几年后以“野草文学社”为基础,成立“岱山县青少年文学爱好者协会”,后改为“岱山青年文学协会”,并发展成“岱山县文学协会”,一直到现在的“岱山县作家协会”。

改为“岱山县作家协会”还是2006年的事儿。那一年,省作协到岱山举办了一次读书学习会。期间,时任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黄亚洲给岱山文协作了一个文学讲座。当时市作协也来了好几位,我印象中有来其、张慧飞、徐朱琴他们。黄亚洲主席说,岱山文协坚持20年了,十分不容易。你们在一方蔚蓝色的土地上,抚波为琴,剪浪为曲,形成了一支有凝聚力的队伍,建立了一个“群岛”文学高地,凸显出一个海洋、海岛特色,成为县区级文学的一个地域样本。但你们还是“岱山文协”,这个要改,可以改为“岱山县作家协会”。他说,你们要有自信力,作家就是一种身份,就是创作,要有文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说有好几个地方都已经改为“作协”了。受到黄亚洲主席的鼓励和“指示”,这年的10月,经报请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县文联等部门同意,“岱山县文学协会”改为“岱山县作家协会”。

相知在岛屿

2003年秋日,国平问我去秀山不,说是他们要去采风。我听说过作家有采风一事儿,但怎么“采”倒是新鲜事儿。流连于厉家大院、长寿禅寺、九子沙滩和童步端的秀山民俗博物馆之间,我有一种深深的陶醉感。那秀美的海湾沙滩、浓浓的兰秀文化气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去了日本“常石集团(舟山)秀山基地”,尽管是走马观花,但还是窥见到了日本企业管理制度的严谨与精细,特别是那厂房,那样整齐有序、干净规范。回来后写了平生第一篇采风文章《秀山岛的记忆》,后来被李国平选发在“群岛”刊物上,又后来编入《倾听潮声》《文心岱山》等书。

这是我第一次去秀山,也是我第一次参加采风。以后作协每年一二次的市内外采风,我几乎都会去参加。2014年5月,我们作协与嵊泗作协联合搞了一个“中国梦·金华行”采风活动,参加的人有18位。当地绵长的文化源流、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俗风情,给我一种视觉盛宴与心灵享受。采风回来后,我情之所至,写了“金华三地采风记”,一直搁在电脑里。2017年5月,我无意中看到省作协和磐安县正在举办“首届大盘山杯生态散文大赛”,于是截取了“采风记”中磐安这部分,作些修改后寄发出去,结果喜获二等奖。

也是在2014年,我和海义参加了省作协组织的“文学抒写‘两美’浙江”主题采风创作活动,地点在建德。一同去的还有水东流、孙和军、王金艳他们,省作协是王益军秘书长带队。活动其实就围绕一个字“水”,两个字“治水”。回来后我写了《水,才不朽》《沿着钱塘江看水》《在浦江观水》等作品,后来《沿着钱塘江看水》刊发在《文学港》2017年第八期。到2016年的时候,又叫我参加省委宣传部、省作协联合组织的“流淌的故事——来自‘五水共治’的报告”主题蹲点采风活动,在县“五水共治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衢山岛,走访了衢山海水淡化建设现场,了解到衢山在保供水方面所作的努力,同时也深深感知到基层水利干部的人生甘苦,回来后写成报告文学《一半是咸,一半是淡》,后来编入《流淌的故事》一书,并发表在《浙江日报》上,还获得二等奖。

这样的采风活动,从大的角度讲,是作协响应时代要求,拥抱火热生活;从小的角度讲,让我看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海与山相映,风景更美;视野与内心相接,则更为深远;若能以此观照时世与岁月,则境界更为宏阔;若能以海的色彩描绘波浪家园,以海的浩荡昭示山海沧桑,则作品定会更加开放而厚实,更有人性的深度与温度。

2012年,作协组织出版了第二套“群岛作家文丛”,这套文丛共10册,我的《半澜居信札》忝立其中。这本书是自己写给女儿的书信集,那时她还在舟山中学读高中,出于纾解心理、引导教育的初衷,我学了傅雷先生等先辈之半招,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以书信形式告知于女儿,以其女儿能“记得来时的路,踏实眼前的路,看清前方的路,向着远方前行”,没想到收获了不少人的点赞,后来还喜获岱山县首届“蓬莱文化奖”。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烂漫春光,厮守着“群岛”这个修炼之地,我与作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在写作上“傻傻”地进步起来,心底里有了一种风生水起、春华秋实的喜悦感,十七年来自己出版了《追你到海角天涯》《摩挲群岛》《半澜居信札》《岱衢洋书》等散文集4部,作品先后在《天津文学》《散文百家》《文学港》《时代散文》《浙江日报·有风来》等报刊杂志发表,并多次获“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等各类各级征文奖项。

文学之路,“道阻且长”。

如切在《群岛》

我常在《群岛》上刊发作品,像《海是咸涩的》《海是黄色的》《梦牵蓬莱沧海晚》等,尤其是前些年。《群岛》是我们岱山作协办的,创办于1984年3月,可以说是作协的孪生兄弟。它起初不叫《群岛》而叫《野草》,这《野草》也是1982年的事儿。《群岛》是民刊,一家县级民刊,也没有稿费,但就是这样一家刊物,里面每期都有不少重量级的诗人出场,名头不小,影响颇大。对之,李国平的想法是:岱山虽偏隅海岛,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群岛》容得下天南地北;文学心怀天下,刊物也应是才招八方。

正是有着这样的办刊理念与文学视野,《群岛》从当初的一张油印刻写、四开小报,发展到今天的每期页码146页、激光照排,整整坚持三十四年,出刊165期,声誉日隆,文韵飘香。这在全省县区作协乃至国内文学民刊中,也极为少见。从作品选辑到文稿校对,从文本栏目到排版印刷,《群岛》力求做到精耕细作。无论是“群岛诗群”“汉诗”,还是“舟山小小说创作基地”“中国散文学会岱山创作基地”,相关栏目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都凝聚着编辑们的心力、付出与情怀。可以说,《群岛》这本浸润着浓浓海腥味的刊物,三十四年间,以中国海洋文学实验文本的姿态,见证着当代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轨迹。

能上《群岛》是一件开心的事儿,因为上《群岛》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连浙江小小说的领军人物、曾任我们作协副主席的周波有几次也半认真半开玩笑似地说,在《群岛》发一篇小小说比发《小小说选刊》还难,这也大体上可以看出《群岛》的水准与严格。有几年我也负责过其中散文部分的编辑,深知《群岛》中那些散文作品的分量,特别是那些在“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中获奖的作品的色彩与魅力,像赵丽宏的《岱山之夜》、陈世旭的《岱山观祭海》、丁小炜的《漂泊》、许晨的《你好,中国“蛟龙”!》等都给我以特别心跳的感觉,或境界大气宏阔,或情思深邃饱满,或表述细腻丰沛,给予自己别样的审美体验与创作启迪。

2014年3月,我和国平去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复达《海与岛的独白》作品研讨会,研讨会是由中国散文学会、舟山市作协联合举办的。3月的北京仍朔风料峭,但略显逼仄的中国散文学会办公室却暖意融融。我见到了时任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石英、王宗仁,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等二十余位散文界大家。他们对《海与岛的独白》作了细致而深入的解读,认为作品在题材挖掘、人性表达、语言表述等方面为当下海洋散文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石英老师说:“如果说徐霞客是从地理到文学,那么俞复达是从文学延伸到地理与人文。”我想,这也是“群岛文学”所触摸到的一种高度和广度了。

岱山作协确确实实是有一种“与时俱进”“创造创新”的劲头,譬如建“岱山作家网”“岱山作协QQ群”,在东沙古渔镇建“文心茶坊”,在新城风情街建“文心书吧”等等。当新媒体刚到来时,国平似乎就嗅出了其中的味道,看到了网站的作用与力量,他立即筹办“岱山作家网”。2006年成立时,“岱山作家网”还是全省第一个县级区文学网站。网站成立后,这“一网”与《群岛》这“一刊”一起,成为传播、交流与分享“群岛文学”的在线纽带,也成为建构岱山乃至舟山地域文学空间的重要平台,“群岛文学论坛”一时风起云涌,吸引了近11余万名注册会员,对舟山海洋文学的内“掘”外“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望于大海

写作是一件苦差事。白岩松说“痛并快乐着”,而我是“快乐并痛着”。回想加入作协的最初几年,那更是“痛”。记得在岱山“中国台风博物馆”落成前,国平来电,说是县委宣传部交给文协一件大事,要写一篇台风博物馆前言,而且必须写好。而自己对台风博物馆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毫不知情,怎么落笔?我心中无底,压力山大,一时焦头烂额。也记不得从哪里抱来一摞书和资料,了解相关内容,写写改改,增增删删,最后凝成八百多字的“前言”。谁能知道,这八百多字的前言,其实草稿不下于十次,陆陆续续写了近二个月。原本还说有几块稿费,结果一分钱都没有,真有一种被“傻”的感觉。而这样的“傻”事儿时有发生,可自己仍“傻此不疲”。要说不“傻”的,就是自己对序跋之类的写作不再陌生,到现在竟前前后后写了三十余篇序跋。加和有次开玩笑说,岱山有100篇序言,90篇是许成国写的。

2017年10月,在岱山华侨饭店,第七届“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举行颁奖典礼,我的散文《争渡,争渡》获得一等奖。发言时,我说了这样几句话:“‘岱山杯’已是第七届了,这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第一次获一等奖,我深感自豪,也深感不易。感谢大赛组委会,感谢中国散文学会、省作家协会、岱山县政府,搭建了这么一个展示海洋文学创作成果的平台;感谢各位评委,在我并没有完全达到的时候,在我正努力的时候,给了我这个奖项。”那一刻,我从内心里感谢徐家和,是他牵我走进了岱山作协的大门;感谢李国平,这位岱山作协的掌门人,让我对文学多了一份别样的用心、别样的守望与努力。

秉持着一种团结、执著、向上的文学热情和创作精神,《群岛》与海洋同呼吸共激荡,与自然和生命展开了一次次充满想象与情怀的对话,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学海洋:以岱山为主力的“群岛诗群”成为全国颇有影响力的民间诗歌群体,被列为舟山市海洋文化精品名品工程项目之一;周波获第四届中国金麻雀奖;远山、复达先后获第四届、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3年6月,中国散文学会在岱山授牌成立“中国散文学会岱山创作基地”,成果丰硕,星光闪耀。

大海,是一个蔚蓝色的梦。我们,只是“在岛屿上行走”的人,而海,是最广阔的道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群岛》诞生于岱山,成长于岱山,绽放于岱山,已经成为一个特定地域的文学环境标识。这个独特的文学意象符号,如同地域文化的酵母,已发酵成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海洋文学时空。可以说,《群岛》的萌芽、发展及其衍生是新时期舟山海洋文学园地锦绣灿烂的体现,也铺成了今天舟山海洋文化大潮中一个风生水起的壮美背景。

记得“群岛”25周年的时候,自己写过一篇纪念文章《献给群岛》,里面有这样几句话,且作此文结语:

25年了,“群岛”彼此搀扶,走到今天。因为你,我相信;因为你,我坚持——相信诗歌的力量,相信文字的力量;在困难中坚持一种跋涉的勇气,在欲望中坚持一种向上的正气。有了这样的勇气和正气,“群岛”定能走进春天,走向秋歌满园的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