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朋友提起一件事。朋友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则美食动态,引得众人围观点赞。朋友一时忙碌,忘了点赞,没成想,等再去翻阅时,已被对方设置成了“不可见”。
听到这个故事,我感觉有些诧异。昔日“好友”竟为了区区一个“赞”,将对方屏蔽。这是怎样的“塑料”友谊?“点赞”真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多半时候发朋友圈,是为了记录生活或是将自己当下的心情感受分享给他人,告诉圈中亲朋好友我过得很好,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
但“点赞”和“关注”是两码事,“点赞”的未必是你的铁粉,而真正“关注”你的人,也未必时时刻刻帮你“点赞”。
“点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一种态度。我还在乎你,但是我们没有时间谈天说地,就用点赞表示关心;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或是一个很少给别人点赞的人,突然给你点赞了,说明你在他心中还是挺有份量的。“点赞”也是一种礼貌,就好比在大街上碰到了熟人,招手致意一样。但如果你执拗地认为没有“点赞”就是不关注,那真就有点道德绑架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自己的行动轨迹展现在大家面前。
朋友间聊起近况,侃侃而谈。虽好久不见,却一见如故。哪怕平日里很少在朋友圈互动,但言语中依然能感知,你一直在他心里,他也一直默默地关注着你。
朋友圈几种常见类型。第一种:放飞自我型。甭管刮风下雨,走哪拍哪,吃啥拍啥,无论心情好坏,想到什么,即刻往朋友圈输送。第二种:广告推销型。朋友圈24小时不间断更新,这类推文你可以不去关注,但也没有必要完全屏蔽,指不定哪天就派上了用场。第三种:岁月静好型。满屏的美食、美景,晒娃、晒宠物、晒生活,在他的朋友圈里你感受不到任何一丝烦恼。第四种:心灵鸡汤型。总有那么多的感触,仿若一位睿智的长者,无时不刻激励着你前进。第五种:愤世嫉俗型。对世界充满了怨恨,朋友圈成了宣泄场,殊不知,他的负面情绪会让更多无辜的人躺枪。第六种:集赞助力型。免门票、吃霸王餐、享受优惠待遇,明知是商家的宣传策略,点个赞,助人一臂之力,何乐而不为?第七种:拼命三郎型。朋友圈里除了工作再无其他,鲜少将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大家面前。
以上这七种类型,并非每一种都适宜点赞。试想,当别人生病住院、伤心感慨时,你的“点赞”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认为特别精彩:“以前的社交,对喜欢的人的表达是秒回、置顶、星标。而现在,是点赞。”很显然,“点赞”“互粉”已然成了新的“交友”方式。但不可否认,网络上互动频繁、亲昵,到了现实生活却未必如此。不排除有部分人点赞只是一种习惯罢了,他们很有可能连内容都没看全,纯粹只是敷衍。
真正的朋友不只是在虚拟的网络里给你点赞,更重要的是当你经受挫败时,伸出双手,将你拉出泥潭,用正能量的话语,驱散你心头的阴霾!
关于朋友圈点赞这件事,我想,还是慎重点为好。毕竟认真点赞、发自内心的认同,才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
点评:
朋友圈点赞,点的是欣赏,点的是熟络,点的也是人情世故。志威这篇文章破题很有意思,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件:朋友圈忘了点赞,导致的结果是:被对方设为“不可见”。结果看似很意外,但细细想一想却也在情理之中。为什么呢?就因为人性的复杂性。志威由此引申,列出了朋友圈的七大类型,印证了朋友圈点赞的“不可偏执性”,进而得出了朋友的真谛:不要执着于程序化的表面,要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真性情、真作为。
以人而言,志威能从社交中的“常态”和“病态”现象中,提炼出自己的感悟,表明他这个年轻人已经步入成熟;以文而言,这篇文从虚拟的网络中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切换自如,游刃有余,也印证着他文笔的娴熟。
风花雪月的散文看得多了,年轻人的杂文极少看到,志威这篇杂文,给罗田文坛开了个好头,愿继续,见你之所见,思你之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