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不担忧
陈剑
都说“儿行干里母相优”,不过对我们家来讲,那是多年前的事。儿子在外漂泊,确实让人担忧。现在我们家是“儿行千里不担忧”,因为,电话、网线、视频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随时都可沟通、对话、视频,无须再为他担忧。
30多年前,单位电话不普及,家庭电话装不起,互相联系确实大费周折。
1988年,儿子4岁时入了县里的幼儿园,每天接送孩子成为一大任务。一天,我们夫妇俩外出,再三嘱咐在另一个家居住的、我的外祖父到下午接孩子,可外祖父还是忘了。那天回来天已经黑了,幼儿园没法联系我们,园长拉着儿子在街头眼巴巴地苦苦等待,向熟人打听我们的住址,可都说不知道。儿子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儿,紧张地四处张望,一见到我们便“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极不便利的通讯条件让我们感到好无奈,可那个年代就是这样。
从1998年开始,儿子即开始了在外求学的生涯。虽距家不过30公里的路程,但儿子才14岁,饮食起居,人身安全,便成了我们割舍不下的头等事儿。
那时我们也飘忽不定,居无定所,当然更没有电话。儿子偶尔来电,也是打到单位,再由别人传话。
记得那年深秋的一个周末,风雨交加,颇有寒意。我们因放不下那牵肠挂肚般的惦念而去了市里,要去给儿子送衣服。儿子却因参加一个画社的活动,没在学校,让我们找了大半个邯郸市,也没能见上他,我们只好扫兴而归。后来他说,他已经买了衣服,给我们打过电话,让别人转告来着,可我们没收到。
何时能有部自己的电话,成了我们的最大的奢望。
后来有了家,第一件事便是安装电话。第一次通话时,电话那头传来儿子还稚嫩的声音,让我们感到十分开心,一根电话线,把我们的距离拉得这么近。也能听得出,这便利的通讯条件也让儿子兴奋不已。
后来,儿子到河南的大山里去写生,到西安考试,到洛阳旅游,但因为他带着呼机,到处都有公用电话,才让我们那抹不去的惦记得以慰籍。
眼下,儿子一家齐聚北京,侄女们则居住在北京、天津、承德,虽然都在江湖上漂泊,但现代化的通讯条件让我们可随时对话、沟通。儿子还建了家庭群,隔三差五儿媳妇还把她用手机拍下的孙子的视频发到群里,总让我们看得哈哈大笑。我们还常常和孙子视频一下,听着孙子叽叽喳喳“爷爷、奶奶”地叫,心里真是甜滋滋儿的。
前几天的一天晚上,与儿子聊得正浓,界面的“小企鹅”在左右摆动。原来,在承德工作的侄女也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列,过一会儿,在上海的另一个侄女也在打招呼,单聊立马变成了群聊。
现代化的通讯真是便利,真是几十年前所不能想象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和几个侄女虽都在千里之外,但往日的那番惦念已被淡化,手机一摁,鼠标一点,话语即传,情感飞至,遥遥千里,如在眼前,还用得着担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