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这种说法,婚娶是喜事可以理解,“白事”怎能称为“喜”呢?家里老人去世明明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为什么家属还要宴请各方亲朋,下葬那天还要发喜糖呢?不过对于孩子来说,参加丧礼意味着有好吃的好玩的,何尝不是一大乐事呢?记得村里老人去世时,大人发喜糖经常会叮嘱孩子:“多吃几颗糖,你爷爷(奶奶)80多岁高龄,走了是福气,你也要沾沾福气,以后也要健康长寿。”
爷爷去世时,我才上小学,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对于死亡完全没有概念。我总以为爷爷在跟我玩捉迷藏,不过是在外面藏起来了,过几天就会像往常一样喊我起床,给我做蛋炒饭,然后送我去上学。
爷爷下葬的那天下着毛毛细雨,锣鼓唢呐响彻整个小山村,我不懂几个姑妈为何抱着棺木哭得肝肠寸断,她们以前来我家总是有说有笑的。那天我没有哭,妹妹也没有哭,我们还觉得大人们披麻戴孝的样子很奇怪,只不过碍于庄严沉重的哀乐,不好议论罢了,只能学着他们摆出一副严肃脸。中午回来后看到亲人们像往常一样有说有笑,吃饭喝酒,就以为爷爷没有走远。
直到过了很久,再也没有听到爷爷喊我起床,再也吃不到香喷喷的蛋炒饭,上学路上回头再也看不到爷爷挥手的身影,我才意识到,爷爷真的走了,永远离开了。我有点后悔了,每次回头看到爷爷时我总是假装没看到,转身就走,没有冲他挥一次手。那一次,我以为死亡就是告别,但这个告别只是单向挥手。
初三那年,中考前一个月班里来了一个插班生,他进教室的第一天,老师让他做自我介绍,他低头沉脸,不肯开口,老师就让他坐下,告诉我们这个同学来自四川。我们终于知道了他为什么每天都闷闷不乐。汶川大地震期间我们每天中午都要默哀三分钟,因为不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所以不能感同身受,只是为他们感到悲伤。
自从来了插班生以后,同学们开始更加密切关注灾区动态。那时我在学校附近租房住,每天放学回家就去房东家看电视新闻,看到那一栋栋高楼大厦变成废墟,听到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残垣断壁、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一幕幕惨绝人寰的画面让我泪流满面,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锥心之痛,像是被什么东西撕扯一般。
在天灾面前,原来生命这么脆弱。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也痛恨这种无力感,眼睁睁看着别人承受如此之痛,而我除了祈祷却什么都做不了。那一次,我明白死亡就是痛苦,而这份痛苦只能由活着的人承担。
大二上学期即将结束之际,我正在准备期末考试,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外婆去世了。我顾不上考试,跟老师请假后就匆匆坐车回家了。回家的路上下着鹅毛大雪,不知道是生理反应还是心理原因,我一下车就吐了,于是我没有继续坐车,直接从车站走向外婆家。踩在厚厚的雪地上,步子变得沉重起来,每靠近外婆家一步,心也变得沉重起来。小时候每逢寒暑假就去外婆那里常住,想起外婆从小对我的呵护和疼爱,想起那些点点滴滴,我的嘴角竟然微微上扬,心里暖洋洋的,雪落到脖子里都不觉得冷。
一路上我的内心五味陈杂,如果说爷爷去世时我没有落泪是因为年少懵懂,那么如今我已经懂事了,知道了生死的涵义,情感也丰富了,又该以怎样的情绪表达我的悲伤呢?去外婆家的路很长,但再长也远远不及回忆,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外婆的灵堂前。听说外婆走之前把平时舍不得穿的儿女们买的新衣服都穿上了,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看到外婆瘦小的遗体,我不愿相信她已经走了,那安详的样子,分明就同往日熟睡一般。表姐趴在外婆身上嚎啕大哭,细数往日点滴,我也很想哭,却流不出一滴眼泪,只是跪在灵前磕了几个头,心里默默祈祷。那天回家后母亲还为此责备我:“你外婆生前那般疼你爱你,怎么她走了你一滴眼泪都没有,你这孩子怎么越长大心肠越硬?”我没有反驳母亲,我知道那几天她也很痛苦,有时候半夜还听到她哭。后来过了很久母亲心情平复了,又问起我为什么以前一点小事都爱哭,外婆走了却没有哭。我告诉她我是真的哭不出来,因为看到外婆时我想起的都是温暖的画面。
从中学到大学每次放假有时间我就去看望外婆,每次离开时她总是依依不舍,叮嘱我要多去,说看一天少一天,还让我不要带东西,说以前是她给我们带吃的,现在反过来了。虽然外婆是开玩笑,但我却当真了,因为她身体每况愈下,我必须珍惜每次相聚的时光。我很庆幸在每次想看外婆的时候,总是及时去了,从来没有因为其他事情而耽搁。因为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有的只是无尽的怀念,所以我没有哭。那一次,我才知道面对死亡可以是平静,也可以是从容。
生命只是暂时的,死亡却是永恒的。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只要还活着,我们就有希望;只要还活着,我们就应该知足、感恩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