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兵网络小说《太古长宁》刍议
这是一个网络文学汹涌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文学如梅雨般淋漓泛化的时代。
站在这个大浪滔滔的崭新时代,我心里一片茫然,似乎无所适从。
我是由于对生活有了那种或欢愉或疼痛的记忆而喜欢上写作的,这种把生活的甘甜和酸涩从现实中搬到书本或媒体中的过程,使我享受到了创作的兴奋和快乐。我曾一度狭隘地认为,网络文学类似于武侠通俗小说,如金庸的波澜壮阔,老谋深算;古龙的天马行空,剑走偏锋;梁羽生的古色古香,典雅隽永。他们恰如江湖三极,横亘在武侠文学的一统江山。这座江山虽然辉煌,但它游离于现实之外,恍如绚丽的梦境,我不敢轻言触摸。我想,当下的网络文学或穿越、或灵异、或玄幻、或宫斗、或复仇、或情色,它们都在萎靡和欲望中沉浮和挣扎,与武侠通俗文学同属现代人生活的附庸品、调味品,或者说是麻醉品。
然而,当我读了史晓兵先生的网络小说《太古长宁》之后,我忽然发现自己的确有些一叶障目和管窥蠡测了。史晓兵的这篇作品也属网络文学,字里行间氤氲着的明快的血性诗情和酒胆才气,叙事风格和人物架构古色古香,侠骨柔情,灵动快活。作品中未见那种虚幻的戾气和邪恶的霸气,而洋溢着暖暖的生命灵气和朴实、真切、活泼、温馨的人间烟火之气。
小说《太古长宁》3章,《太古长宁续》3章,以古老的太古村为舞台,以林家的木匠铺子为中心,娓娓地讲述了老古家三兄弟:老大古长安、老二古长远、老三古长宁以及林家的何师傅、“公主”林悦、王老头、做饭的葛大娘等人物的故事纠葛。主人公古长宁聪颖、勤快、善良、淘气而又机智,老大古长安憨厚、内敛,有担当,老二睿智、自利、张扬,又不失顽劣。他们以木工为生计,在林家铺子里相依相存,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以及吃喝拉撒睡的单调生活中循环往复。
他们的故事简单而又琐碎,他们的命运平庸而不卑微,他们活得艰辛而又充实、劳累而又快乐!他们在浓浓的烟火味和木花飞扬的林家木匠铺子里演绎着各自平凡而又实在的人生。
小说第一章开篇道:“布谷!布谷!布谷鸟叫,麦子黄,南风起时,磨链忙。六月,田间的麦子绿中泛黄,蔚蓝的天空下,微风涌动着麦浪,哗哗作响。放眼望去像一片无边的海浪,浓浓的麦香沁人心脾。村南清风过处见金花,村北炊烟袅袅有人家。”
作者以细腻、温润的笔墨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太古村六月的风俗画,这画有声有色,有景有味,情景交融,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把目光
投向苍茫大气的画中,投向画中朴实真切的世界——太古村。
曾几何时,网络文学为了吸睛,大多以惊险悬疑的故事情节招摇过市,以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为能事而霸屏。它们可以不写景状物,可以不艺术,甚至可以不文学,唯虚构嫁接脱离生活主体的离奇情节泛滥成灾。而史晓兵的网络小说《太古长宁》并没有陷入这种时尚的叙事惯性和桎梏,他的作品彰显着浓浓的生活烟火味,其文字味厚情浓、境阔韵远,耐读,耐回味,耐琢磨,流溢着湿润、鲜活、清明的文学芬芳。
“长宁眼眶一热,他吃了一口肉夹馍,却嚼出一丝苦味,那是来自记忆深处的味道,强烈,浓郁。他瞥向土墙角落的药台,墙面被烟熏得发黑。每当深夜,父亲病情发作,疼得捂嘴呻吟,他就整夜整夜地守在那个墙角,希望熬出一颗神丹妙药,减轻父亲的病痛。父亲怕吓着孩子,极力地克制着,一双手死命地抓着炕沿,指甲盖都翻起来了,血肉模糊,豆大的汗珠布满额头。他用苍白沙哑的声音对着窗外颤声道:‘小长宁不怕,爹爹没事。’长宁在屋外哭,不敢出声。他在漆黑的墙角,点燃微弱的柴火,熬着漫长的等待,这一等就是八年。”
苦难是一种经历,一种沧桑,一种疼痛的记忆。苦难的记忆历来是最能灼疼作家神经源的敏感题材。中国话剧的开拓者、著名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有一句名言:“苦难是一种修行,逆境是一种沉淀。能百毒不侵的人,都曾遍体鳞伤过,能笑看风云的人,都曾经千疮百孔过。”
小长宁对在漫长的黑夜中挣扎的至亲,对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的老爹,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记忆使他小小的年纪便早熟了,更懂事了,知道疼人体贴人了。当老大古长安腰间别着长短凿子,两手提着塞满刨花的木刨,满身锯末从林家铺子归来。小长宁拿着葛大娘给的几块刮刮(锅巴),屁颠屁颠地跑到古长安跟前,让大哥吃。当大哥从怀里掏出一个肉夹馍递给小弟时,小长宁觉得今天要过年了。他闻着肉夹馍的味道,想起了娘亲熟悉的味道,想起了已经远去的父亲。
这篇小说一如清澈的小溪,在娓娓地叙事中流淌。全文记述了古长宁在艰涩、困顿但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的心路历程。其作品的铺陈有着机智的幽默,有暖色的调侃,有婉丽的意蕴,有轻快的呢喃絮语。
作品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林悦,她是林家铺子掌柜何问天的“公主”,林悦与古长宁年纪相仿,善良、聪慧、活泼,且善解人意。长宁没钱买油糕,只能远远地站在油糕摊前,使劲地吸那油糕飘来的香气,吸过了,就当自己吃过了。为此他遭受了卖油糕的婆姨的奚落。小林悦买了油糕,递给长宁一只。长宁不接,撒腿就跑远了。林悦望着远去的长宁,笑道:真是个有趣的小弟弟。长宁的淘气,林悦的天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少儿的两小无猜和烂漫无邪,栩栩如生,涉笔成趣。
“悦丫头转过身去,突然间想笑,辛苦地忍着,憋红了脸又终于忍不住了,一只手收回来捧着嘴,笑声洋洋洒洒地从指头缝里落了下来,像一盘珠子撒落在石头上,哗啦啦发出愉悦的声音。”
文学作品的释义之一是指表达形式优美且呈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陈述或描写。史晓兵的描述是恰当的,贴切的,也是很成熟的。这种描述既彰显了其厚实的文字功底和语言张力,也阐释了其丰润灵动的文彩。
“轰隆隆!几声春雷过后,太古村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细雨潇潇,如丝如缕,在风中翩翩起舞,薄纱一般,笼罩了一片朦胧世界。有枯枝泛绿,水珠从柳芽划过,滴落在泥土中。嘀嗒!嘀嗒!有一树花开,芳香四溢,娇艳欲滴。车马巷的小路,坑坑洼洼,大大小小的脚印,被细雨连成一片池塘……一位身穿红衣的女子,手持油纸伞,看着远处,楞楞出神。她缓缓伸出玉手,轻触柔情细雨,似乎在想念什么。”
我不知道现实中的太古村是什么样子,而史晓兵小说中的太古村的确令人神往。春雨洗涤下的太古村如诗如画,而细雨中的一把油纸伞,轻触柔情细雨,如梦似幻。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曰:“作文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乃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文学作品意境的三个特征分别是:一情景交融,二虚实相生,三韵味无穷。文学意境作为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也有三个特点:表真挚之情,状动态之趣,传万物之灵。《太古长宁》不失为一篇意境优美、意象丰润的作品。
在《太古长宁》的续篇里,小说转入一种低沉、悲凉的基调。那个在太古村口小溪边下了好久的鱼篓不见古长宁来收。“老古家的院子没有了往日的干净,杂草丛生,鸟兽做欢。年久失修的土墙岌岌可危,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孤寂地挂在铁环上,偶有风起,轻轻晃荡几下,空气显得格外无趣。”
老大古长安得了重病,重情重义的古长宁为给老大治病四处奔波,甚至卖血筹款,但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古老大的生命。老二古长远家建起了气派漂亮的小洋楼,而为给老大治病费尽心血的小弟古长宁却不知所踪。小说结尾是老二古长远悔恨绝望的悲泣:“小长宁是那么的懂事,那么的听话,他不该遭受这些罪,我这做兄长的是猪狗不如啊!”太古村响当当的三兄弟,老大古长安,并未长安,带着对三弟的不舍永远地走了。老二古长远,做事并不长远,狭隘、自私,当他良心发现后,同甘共苦的古老大不在了,善良温顺的三弟不见了。而老三古长宁,也并未安宁,为父亲、为老大操碎了心,现在也不知在那里颠沛流离。
小说结尾写道:“古老二如鲠在咽,他抹了抹眼泪……此刻的难过怎能说得清楚,失落到无可奈何,那些曾经就在身边的笑脸,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如今在蹉跎岁月里,渐渐消散,遗憾得让人有些可惜。”
留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主要方法,古长宁的命运到底如何,他归宿何处,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并没有交代,只是留下一定的空间让读者自我思考并参与故事情景的补充和延伸。
有位哲人说,好的作品是作者成熟思考后的完美表达,是一场贡献给读者的思想盛宴。不敢说《太古长宁》是一场思想盛宴,但它至少是浸润我心灵的一杯佳酿,一掬酣畅淋漓的艺术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