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了朋友盛自强书法作品入藏龙游县博物馆,捐赠仪式就安排在“民居苑”内举行,用时只短短的一刻钟,风格极简,就这样与“民居苑”不期而遇了。
“民居苑”是龙游县政府将该县境内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的民居,抢救式地集中“乔迁”到城南风景秀丽的鸡鸣山上,总共有五十来栋,占地百余亩。它们依山而建,下面即是湍急的灵山江向北逶迤而去,浙赣铁路线纵贯东西,高铁从山脚下呼啸而过。据说这样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例。我不是古建筑的行家,不能妄说它的好与不好,单就这么多年维护成本及保护成效而言,无疑是成功而可行的。二十年前曾经窃笑过他们的行为过于劳命伤财,现在合该掩面窃笑自己当初的无知与短浅了。
按说,游览这样的景点,应该在春暖花开时节最为相宜,但缘份至此,实在不忍弃她而去。在这样寒冷的冬季,造访这些旅居的古建筑们,细细的雨轻轻的飘洒在脸上,似乎来的正好。
客人散去后,婉拒了朋友的陪同,一个人悄然漫步在寂寞的山坡上,可以无拘无束地生发出许多遐想,呵着雾一般的白气,美美地独自享受着。
进入“民居苑”大门,豁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大大的池塘,一泓清水的周边摆放着一溜精巧的盆景,让人恍然置身于苏州的园林,爱怜之情油然而生。
一条青石板路自东向西延伸到江边,两旁古建筑鳞次栉比。最负盛名的就是“高岗起凤”和“进士第”。前者飞檐翘角,气势恢宏,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尤其是门楣的木雕,是最为精华的部分,精致但不繁缛,如雄鹰振翅,一飞冲天。“进士第”则风格廻异,不事奢华,古朴庄重,气宇轩昂,砖雕精刻细琢,精湛而不板滞。它们不是皇家豪宅的气派,却有着邻家大院般的亲切。徜徉在这里,宛如走进一个富裕而充满书香的小村落。
走进竹篾工艺品展示馆,各种精编细作的竹器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阳台上不经意落下的一对竹椅,瞬间可以勾起对往昔生活的点点回忆。
最西边是一座旧式的廊桥,横跨山涧,踩在吱吱作响的木板上,你不能不想到那遗落在大洋彼岸廊桥上的春梦,遣绻于那段摆脱禁锢冲击世俗,浪漫又优雅的旷世情缘。廊桥下河面上轻风拂过,微微泛起的涟漪,正是江南特有的细腻与温婉,似乎正用典雅的方式诠释着那些缠绵和悱恻。
临江的摩崖石刻上,沙孟海、吕迈二老的书法,尽管只经历了短短的数十年,却因黄胚石质地的松脆已经模糊不清了,这更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
上到山顶,意外地发现,居然座落着一座碉堡,那是八十年前修建的。尽管有些突兀,但并不让人感觉与毗邻的建筑有什么不协调,相反,会自然而然把你从明清的历史长河中衔接到民国时期。登上碉堡可以极目远眺,整个龙游县城尽收眼底,让人心胸为之旷达。而嗣后解放初与碉堡一同存在的一排排公房,还有那些附属的烟囱、纱窗和门前的竹叉,都可以轻易地回想起曾经保护铁路桥的丝丝缕缕。
曲径通幽处,就是高耸入云的明代古塔,这显然是地标性的建筑,历经五百年的风风雨雨,漫长的岁月没有蚀去它往昔的青春容颜,依然神采奕奕,雄姿英发。
从山上往下看,幢幢房子几乎都掩映在茂林修竹中,苏东坡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最能反映文人墨客们脱俗的雅好。瓦楞上落满了厚厚的松针,仿佛盖着黄色毛草的房子,而有过竹笊扒过松毛(针)当柴烧经历的农村人,一定会感到这在那个年代里,简直是穷奢极侈了。
站在老房子里朝天上看,天井外偶尔探出一两棵树梢,会马上联想到鲁迅先生后园的那两棵枣树;厅堂中央的石舂臼,更会让人浮现出儿时盼着过年打年糕,咽着口水和着那捣杵的沉闷声……
说不尽的青砖瓦房,说不尽的马头墙,还有那些四眼井、大戏台、大水缸,甚至连墙角的那一抹碧绿的青苔,无不承载着一个个曾经过往关于龙游关于儒商的故事。
是的,明年草长莺飞的季节,这里该是另一番景色了,那时再约上三五朋友故地重游,一定是一桩极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