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瞿泽团的头像

瞿泽团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1
分享

瑶乡的火塘

 

瞿泽团

又是一年冬来到,不禁想起老家的火塘来。

在湘西辰溪“七姓瑶”的村寨,火塘(又称火堂)是瑶民十分重要的生活场所,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火塘的构建根据瑶民家庭经济状况而有简有繁,有的垒于堂屋,有的置于偏房,但不管怎么样,对火塘的构建还是有所讲究的,一般来说都设正屋,哪怕是家里房子非常拮据的人家,也都会设法腾出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做火塘屋。火塘坑深半尺,两尺见方,用青石板或砖块围嵌而成,其位置一般在屋子的内角,四周留有一大片面积摆凳桌,以备吃饭或接待客人之用。

火塘闪耀着瑶民生命的火光。在以前的瑶村,几乎每个冬天出生的孩子都离不开火塘,从他们的第一声“哭声”开始,就在火塘边取暖、洗澡、烘片、喂食......;哪家有出生孩子,邻居就会用火塘的黑炭将这家主人的脸抹黑。这些注定了每个生命与火塘的素缘,火塘成为生命传承的象征。在火塘里烧“年夜火”则是当地的特有传统,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会通宵达旦守岁,实在困乏了的话,瑶民也会在睡前会拿来几根粗大的茶子木或大蔸根,置于火塘任其燃着,通宵达旦不灭,而且这几根大木蔸通常能够连续燃烧至正月初三,以示人丁兴旺、延绵不断。这几天,在仍然残存着男尊女卑色彩的瑶乡,终年劳累着的女人们早上可以好好地睡懒觉了,因为这几天里是禁忌女人早上去“发火”的。男人们则必须早早起来去火塘“发火”,这也算这些习俗不经意间给予女人们的“福利”吧。“发火”不能重新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而是用夜里未熄灭的火种引燃,直至把火塘的火烧旺,等待女人和孩子们起床。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火塘便成了我们免费的稿纸,围塘烤火时,父辈们经常用柴棍在火塘的余灰里教我们画画、写字,那可是一种奢侈的画画、写字方法!我们再也不用为笔纸而费神,画写好后可以随时抹平重写,火塘自然成了我们那时的启蒙之地。传统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火塘开始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家里都有规矩,是不能违背的。如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告诉我们“火要空心,人要忠心”“煮饭要旺火塘,做事要热心肠”,等等,这些都深深地打上了火塘的烙印。

火塘构筑了瑶民心中的殿堂。家是每个人成长和栖身的摇篮,它既是人生命的起点,又是生命的终点,既是远行的动力,也是返归的希望。而火塘则是瑶民家庭的圣地、心中的殿堂、乡愁的聚点。火塘内常置有撑架(铸铁三角架),主要是用于烧水做饭的,但绝对禁忌人去踩踏,也不能从火塘中间跨过,小孩子如果不小心用脚踩了上去,那是会被视为没有教养的孩子,马上会被大人用铁夹敲打一顿以示警戒。火塘不单单为取火考暖之用,还因为这里是瑶民的神圣之地,每当逢年过节,长辈们除了在堂屋摆上祭品祭祀外,也都会来此举行一个祭祀仪式,以拜火神、敬天地、祭祖先,表达瑶民对火塘的原始敬畏,有时家里杀猪、宰牛后,也会在火塘边进行祭祀,以祈求火神庇佑他们牲养顺利、繁兴。同时,火塘也是瑶民待客礼仪的集中体现,一般家里来人来客,长辈们都会要求家人把火塘的火烧得旺旺的,把火塘的正面位置留给客人,奉为“座上宾”,小辈们如果不经意间占着那个位置不动,会被视为“没哈数”(不懂规矩),彰显了瑶民淳朴的好客之情。此外,火塘也是威权的象征,家里所有大事(婚、丧、喜、庆)甚至邻里间的矛盾纠纷都是在火堂里议成的,虽然没有正式的程序,家人也可以发表意见,但最后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一锤定音。也源于此,火塘曾演绎了多少人间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肃然起敬,心有余悸。

火塘催生了瑶民舌尖上的美味。瑶民在火塘上方吊炕架,以方便熏腊肉、野味、豆腐等,这里成了名符其实的美味“车间”。别小看这小小的方寸火塘,它可是承载了瑶家人一年的收成,展示了瑶民生活的殷实程度,蕴含了瑶家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文化传承。每年农历年底,瑶民都会将自家精心养的猪杀了,经过多道工序淹制后,挂到火塘的炕架上,用柴火慢慢地熏烤,而且越久越好。不过,柴火熏烤还是有讲究的,一般得选茶树、橘柑树等硬木类柴火熏出来的腊肉比较好吃,而且耐放耐存,在山区,有的人家腊肉要吃到来年底呢,当然,这其中也有由于交通仍然不便,而不得不多熏点腊肉作为储备菜的无奈。一些有“心计”的农妇,还利用火塘的炕熏些豆腐、血粑、牛肉和鸡鸭鱼等,这些腊味品等熏好后色泽红润,芳香四溢,食之油而不腻,是上等的美食佳肴。火塘还是我们小时候“解馋”的“天堂”,那时最喜欢做的就是背着大人将熏着的腊肉剪下一块,偷偷地放到火塘里烤熟,那味道虽比不上炒出来的菜,但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是余味无穷、纯美无比;有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也会将家里的红薯、土豆、年糍粑等拿到火塘里烤,这些都是我们在深夜里的绝好“美餐”。这其中我们感到其乐无比,但也会碰到烟火熏人呛人的时候,小伙伴们就唱起“烟子烟,烟半天,莫烟我的老神仙;老神仙,打糍粑,你分大边,我分窄边......”的民歌,这样的时刻我们真正地感到“痛”并快乐着。

火塘承载了瑶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火堂是一个温馨的地方。小时候,瑶乡的电视还很少,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通电。每当寒冬季节来临,劳碌一年的瑶民们终于可以赋闲在家了,这时常有叔伯兄弟或隔壁邻居来烤火,偶尔,还会有远客来。大家围坐在火塘边,烤着蔸根火,喝着茶水,逗着小孩,海阔天空闲聊。风流轶事、书本传说、陈年往事、庄稼农事、人情礼节、婚嫁育儿、盖房修塘,无所不包。村里的新闻、外面的新闻都通过火塘得以传播。不管外面多冷,火堂里总是暖洋洋、热闹闹的。人们在火堂里得到乐趣,得到满足。茶水喝淡了,再在火堆上架上锅子,添上些茶叶熬煮;塘火不旺了,再添上些柴火、用长长的竹制吹火筒吹吹;肚子饿了,家里的女人会在火塘煮上一锅醩酒让大家慢慢地喝,以此来温暖漫漫寒夜。那时,我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老人们讲故事,诸如《熊娘家婆》、《山鬼大王》、《画皮》这些脍炙人口的民俗故事,尽管大都带有鬼怪传说、甚是恐怖,但却通过火塘烙印在我们心里经久不息,让人如痴如醉。当然,最快乐的还是一群小伙伴们围着火塘玩蒙眼拍手板、猜谜语、脑经急转弯等游戏,有时还会搞一些小小的惩罚,猜错或输了的人会被罚打手掌、烧胡子、钻桌子,一些恶作剧的还会找出火塘的黑木炭在人脸上画上眉毛或胡子。这时,阵阵欢笑声会不时划破黑夜的宁静,在山村里悠长的回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