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潜鸟的头像

潜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05
分享

冬夜雷鸣(外一篇)

冬夜雷鸣(外一篇)

昨日,明明还处于初冬的傍晚,却隐约响起了阵阵雷鸣声。我坐在家中听着,忆起白天在户外散步时,感受到一股股暖风扑面而来,恍然以为今年春天在小寒前就到来了。因对这反季节的雷声感到诧异,便从网上查阅资料,从天气学到民间谚语,从反常天气到祸福预兆,各有说法,林林总总。无论古人和现代人怎么看待它,这阵雷声偏偏就在这冬夜里突兀地响起,宛如一头乌云间隐藏着的巨兽,在天地间沉沉低吼。它莫名其妙、不合时宜地出现在这个本不该出现的季节里,仅仅是碰巧路过,还是搭着冷暖空气碰撞而成的气团,作为提醒人们关注气候环境变化的警醒,专程有备而来?

在记忆中回溯过往,我不曾寻得在冬夜里听见雷声的经历。翻阅自古以来的诗词歌赋,也鲜少见到冬雷的踪迹。印象里,通常的雷声,是伴随着空气中的热气和水汽而诞生的。它们或是携着惊蛰时节滚滚而出的虫蚁鸟兽蓦然袭来,或是充当着打破夏日里密不透风闷热的利刃。在童年夏日里的某个傍晚,一声惊雷直挺挺地从窗外一棵树的顶端劈斩而下,电光在刹那之间在树干中迸溅出电焊般的火花。人们说,那道惊雷落在树上,是因为树上有蛇,雷是专门落下来惩罚蛇的。我就在想,蛇不是人,又不会处心积虑地去做什么坏事,老天何必要动用这雷霆霹雳,兴师动众地惩罚它呢?若是一条蛇也会触得上苍动怒,那些为了自己的种种私欲,不顾一切地攫取资源、损害自然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会被上苍所看到吗?

在这个小寒前的夜晚,突然到访的雷声,虽没有直接带来对蛇或对人的惩罚,却带来了一阵冰雹。这阵虽然名称中带“冰”字,却本应属于夏季的雹子,被一股不知来自何处的暖气流催生而起。坚硬的雹代替了温和的雪,顷刻间打得这座城市措手不及。近几年来,我在这座城市里,愈发感受不到冬天本该有的寒意。在极端的凝冻天气之外,便是偶有一场雪,偶有一阵冻雨,其它时候很难再感受到浓烈的冬意。小时候,房檐上如钟乳石般垂挂而下的冰凌、寒夜过后草木上凝结的霜冻、清晨窗上绽开的朵朵窗花、路上积水坑中冻出的片片薄冰……很多原本只属于冬天的事物,如今却许久未见了。我只能让自己习惯这一切,假装这个在愈发的温暖和极端的凝冻、冰雹天气轮番交替的冬天是正常的、合理的,假装人们都不再需要一个“像冬天一样”的冬天,假装自己早已被灯光璀璨的高楼大厦、消费主义所营造而起的商品幻境,以及五花八门的手机游戏和短视频所俘获——这种假装却在这个冬夜里,突然被一阵不合时宜的雷声所击碎。

在户外散步,我感受着冬天里异常的暖风,也感受着身边环境里潜移默化发生着的种种改变。这些改变或许要与“全球变暖”等宏大的环境问题所联系起来,或许会与那些在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下的资源耗损联系起来,或许应与那套放纵人性却无视自然的价值观体系联系起来……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却只能理解自己切实感受到的一切,只能书写在冬夜的惊雷里所听到的话语。在脱离了农耕社会之后,人不再需要根据节气变化和物候天象来生活,人对自然的感受力也在变得愈发迟钝了。人在城市里获得了脱离自然规律的一点“自由”,通明如白昼的灯火使人不再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丰富的物质诱惑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无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合理的,空调、汽车和电子屏幕里的虚幻使人离真实的自然愈发遥远。然而,无论这一切给人营造出了多么舒适的生活,无论人在脱离自然的道路上走得多么遥远,人却从不会真正独立于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永远连着不可割裂的血脉。

前段时间,我刚被这冬天里的暖意所蒙骗,以为今年不会再下雪了,老天就给我开了个玩笑。突然出现一个暴雪预警,随后便窸窸窣窣地落下一场小雪来。出门观雪,见家附近的雪已经融化了,灌木和草叶截住了一点来之不易的残雪,叶片上垂挂着点点冰晶。打开手机,朋友圈里满是人们对雪的喜爱。走在路上,一个孩子握着小小的雪球,兴奋得蹦蹦跳跳。一场雪给人们所带来的,那种原始而纯朴的乐趣,那种根植于人基因中的愉悦体验,又怎会被现代化营造出的种种虚幻泡沫而割除?我想起古典文学中的冬天,想起诗词歌赋里的冬天,想起自古以来人类在自然中所拥有的、那些饱含着诗意的、真正的冬天。在这个疫情笼罩下的严冬里,雷的巨兽在天际间长叹,它是想要惩罚什么,还是在呼唤着什么?它是想让那些自以为不再需要大自然中最淳朴冬天的人们,从背离着自然的诗意而飞速向前奔跑的脚步声中停一停,从物质主义和空虚的手机屏幕中醒一醒?亦或是,它想像千百年来一样,让那个最原始的冬天在未来毫不改变地被保留下来,它想把人们用天地间最纯净的冰雪挽留下来,它想让人们陪伴自己的自然母亲,度过一个个古典的、纯净的、诗意的冬天?

冬夜在暖流中浑浑噩噩地沉睡着,又被突如其来的雷鸣蓦然唤醒。这一声声雷鸣,仿佛是自然母亲在呼唤着人们——回家吧,回家……

对一条峡谷的怕和爱

在一场暴雨里,我站在一条深不可测的峡谷前,双腿颤抖着,无法再向前迈出一步。那是一条处于未开发原始森林中的大峡谷,峡谷中满布着来自原始时期的桫椤树,峡谷的底部是一条潺潺深涧,水的颜色白得发亮……这些美景都是过后在他人所拍摄的手机视频中看见的。

我站在这条深不可测的峡谷前,我只能感到发自内心的战栗和惊惧。

我站在自己最爱的、原生态的自然美景面前,却被来自最原始峡谷的雄浑魄力所震慑,惶恐而无所适从。终于,我在自身恐高症所带来的生理反应和身为渺小人类的求生欲的挟持下,当了一回逃兵。

在此之前,我曾借由工作项目考察的机会,在乡村和山间游历。我在万峰林下的小河边行走,感受着阳光在河边菜地和浅滩上慢慢地铺展,萋萋荒草在荒芜的小亭间蓬勃生长;我们的车在荔波的森林和群山中穿行,甩过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在路边惊起一大群飞舞的彩蝶;我经过赤水的丹霞山石,在河流的浅滩中拾起一块块被水冲刷得浑圆的岩石;我在村落的田埂间走过,看着农家羊圈里微笑的羊群,听着蛙和鸟在稻田间吟吟低语;我在花溪湿地的小路间如梦般漫步,一次次体验着自然所带给我的迷幻空蒙的仙境……

站在那座暴雨中的大峡谷之前,我从未怀疑过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然而,打从因畏惧而无法进入大峡谷的那一刻起,我曾在几年之内,都不知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重新面对和考量自己曾经对自然的那份感情。

如今,我离开那座大峡谷已有三四年时间。那份需要在原始的自然中游历的工作已经不存在了,我的同行者们早已天各一方。回想起当时的情境,以我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即使跟随着向导,也无法在那样的天气里,在毫无安全设备和救援准备的处境下,在完全原始的自然峡谷中平安地生存下来。我在自己所爱着的自然面前,因自身对危险的天然畏惧感而退缩了,却因祸得福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在这段经历过后,我长久地思考着,思考着过去对自然的热爱,也思考着人与自然更深刻的关系。在工作中,我得知茂兰原始森林的管理部门必须配备搜救组织,来解救那些在自然面前不知天高地厚、贸然进入原始森林而遇险的人们。渺小的我,曾向往着文学领域中的荒野、向往着自然中的绿水青山,却高估了自己在自然里的真实位置,以及自己应对原始自然环境的能力——毕竟,身处在荒野的绿水青山之中,我只是一个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类而已。

原始的森林和荒野,终归是草木鸟兽的疆域。渺小的我,在自然中的生存能力,甚至比不上飞鸟或蚂蚁。那座深深的峡谷,鸟儿一扇翅膀就飞过去了,蚂蚁顺着藤蔓就爬下去了,我却只能止步于峡谷的边缘。自认为是万物灵长的人,一旦来到了万物生存的领土,却羸弱得还不如万物。峡谷也凭借着这种天然的阻隔,在青山绿水间保护着自己和其中的种种生灵。

换个视角,万物有万物该呆的位置,人也有人该呆的位置。我毕竟不是蚂蚁,也不是鸟儿。与自然打交道,也必须用所能做到和所能承受的方式来进行,必须怀着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之心,在做好了充足准备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进行。那座峡谷对人世间的一切一无所知,它唯有拥着适宜生存在那个环境中的动植物们,在山林间安稳地长眠。而本不属于那个环境的、为了旅游开发而随便闯入其中的我们,为何要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想象,而去随意打扰一座峡谷的清梦?

那条承载着原始桫椤丛林的深深峡谷啊!感谢你为我上了一堂敬畏自然的实践教育课。书中的自然和那些对人类而言安全的自然环境,教会我怎样去爱自然、教会我对自然万物的悲悯和善意;而那条隐藏在深山中的峡谷,更教会我在自然中认清自己,对原始自然中的荒野、森林和绿水青山,永远怀着“怕和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