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在家赋闲,为担家务重任,自告奋勇赴菜市买菜。菜市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提着布袋穿过菜市的人群,漫步在五彩斑斓的蔬菜间,非但不会感到疲惫,反倒是越逛越起劲,内心的浮躁和不快也随之消散了。
家附近的菜市存在了几十年之久。即使现在有了外卖,许多年轻人不买菜、不做菜了,菜市里依然人头攒动、经久不衰。家附近有很多年长的人,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也买了一辈子的菜,对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菜市仿佛知道人们的心思,多年来大致保持着原本的样子,包容着每一个前来买菜的人,无论长幼、贫富与社会地位的尊卑。
买菜是最平常普通的事,不足为人道也。很多人鼓吹着,只有挣大钱、出人头地的人生才有意义;很多人信奉着“金钱名利拜物主义”,追着香车豪宅、名车名表、奢华享受越走越远。趁他们远去了,我便静下心来,畅享这无人叨扰的闲暇,尽情徜徉在门前菜市中,悉心咂摸凡俗生活的甘美滋味。
人世间的幸福,在菜市、在花市,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尤其,在经历了人生中最难熬的几个年头,出门感受菜市里喧嚣熙攘的人间烟火气,便是绝佳的疗愈。
2
清晨,霞光刚褪,光明照亮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菜市早早地苏醒,菜贩们出摊,将应季的蔬菜和水果齐整地码放在摊位上。常去菜市的人,对于每一个摊位的大致位置都是熟知的,也知道要去哪里才能买到更新鲜的菜。买菜不需要高学历和工作经验,却也并非易事。要在菜市里买到满意的菜,首先要看新鲜程度,其次要看价钱,再次要看菜的品质。叶菜是否新鲜,要看根蒂和茎秆;水果是否新鲜,要看色泽和果蒂……摸软硬、看颜色、捏茎叶必熟稔于心。人生处处有“道”,就连买菜也不例外。
在家乡安顺小城,菜市里是可以讲价的,人们便练就了一身讲价的功夫。讲价的过程好似一场博弈,充满了中华语言博大精深的智慧。“这个菜是怎么卖的?”“少点了嘛!”“最低五毛,不能再少了!”在此起彼伏的讲价声中,菜市里洋溢着愉悦的气氛。而在如今居住的贵阳城里,菜市大多明码标价,几乎听不到讲价的声音,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季节变化着,菜市也随着当季蔬果的变化而变化着,仿佛本身就有生命一般。春季有樱桃、枇杷、竹笋、蕨菜和白条鱼,夏季有菌菇、莲藕、洋霍、杨梅和西瓜,秋季有葡萄、橘子、柿子、石榴、玉米和茨菇,冬季有板栗、韭黄、山药和大白菜……科技的进步使某些蔬果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原本的味道却淡了。怀念起小时候吃到的黄果(一种柑橘属果实),酸得正宗,口感也正宗。现在的水果纯甜,那股原本的酸味和果香味却一并消失了。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买菜也如此。每一日的菜市都是崭新的,每一日的菜都有所不同,你大可对逛菜市的每一个早晨心怀期许。这足以成为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3
热爱生活的人,大多会天然地热爱菜市,天然地热爱着那些大地馈赠的蔬果、粮食与肉食。我在网络上认识一个从事写作的朋友,她的人生中历经了疾病的苦难和波折,依然坚强乐观。几年间,她写下多篇关于蔬菜和水果的小记,文字间透露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淳朴豁达的秉性。汪曾祺有言:“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吸着菜市的烟火气,生活的苦难打不倒他。
还有什么能比菜市更能触及人间的本质?人生下来就是要吃吃喝喝的,这是人生的基础。那一株株蔬菜、一个个水果、一块块肉,从郊野的大地上来,在菜市里停留一阵,又变成了人身体中的一部分。菜市是城里人的生活与大地的连接点,人吃着果蔬和肉类,吃着大地给予人的馈赠,如同吃进了大地的一部分精气神。有人发明出预制菜,试图让我们接受毫无烹饪时热腾腾的“锅气”、宛如那流水线商品般的菜肴,这让人如何下咽?我情愿每天留在家里,为自己和家人做饭菜。
沉溺于执念里的人认为,如果没有某个人,或是没有获得某个东西,就活不下去,却未曾清醒地看看自己真实的生活,未曾知晓是什么在无声地维系着他的生活。人们沉迷于种种虚幻的表象,被商业社会营造出的那一个个泡沫般的谎言所蛊惑,不免陷入种种“泥沼”和“险滩”。然而,最朴实的真理,却真切地根植于我们的生活,像蔬菜根植于每一片大地、菜市根植于每一片街区般,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人最平凡的生活里。
果蔬有根,人怎能无“根”?
4
印象中去过的菜市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家乡安顺的菜市和贵阳的近似,多了些叫不上名来的野物,还有种特有的食物“寡蛋”,是未能孵出小鸡的鸡蛋。寡蛋分为蛋黄和鸡雏两种,生的闻上去有股异味,模样看上去怪可怕的。寡蛋买来切碎,就着朝天辣椒炒上一盘,味道鲜香可口。外国人吃不惯皮蛋,看到这寡蛋怕是得逃走,哪有福气品尝它的美味?
北方的菜市很有意思,大白菜、大萝卜、大冬瓜,直接铺在地上卖,看上去十分接地气。北方人的个性是豪爽的,北方的菜市也跟着豪爽起来。南方的菜市,则大多是秀气的、温婉的,在菜摊上捻起几根青白的小葱,称上一块软嫩的豆腐,仿佛买回的是春风吹拂下的柳条。
山西的菜市常见各种面食,记得有种叫“碗托”的食物,像棕白色的碗状凉粉,吃起来有股浓厚的面香。海南的菜市常见各种海鱼,五颜六色、五花八门,一条条码放在摊子上售卖,看上去格外诱人。云南的菜市里多是菌子、野菜、药草和昆虫,山珍极多且杂,外地人去了大开眼界。
回到贵阳城里的菜市,鲜艳的果子像小山一样叠摞着,上面挂着晶莹的水珠。河鱼、泥鳅和黄鳝在盆里翻腾,硕大的鱼头仰躺在摊子的木板上。肉摊里码放着分解好的大块猪肉,地面堆叠着一大摞砍好的猪脚。活禽在笼中喧哗,叶菜的青翠映衬着萝卜的彤红和玉米的鲜黄,卤肉、炒鸡和煎鱼的香味漂浮在空气中,叫卖声此起彼伏,萦绕在耳畔……菜市仿佛变成了一个盛大的艺术节事,每一样蔬果和肉类,都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
我宁可自由地在这充满泥土气味的菜品间挑拣,也好过成为被困于华丽厅堂中的羁鸟!
5
菜市里的摊贩,看上去不像都市地铁里的上班族那般苍白和疲惫。生活的担子虽然沉重,他们依然笑意盈盈,大方地问着:“你要买哪样?”“先看看啊!”是菜市把苦涩的生活变得更美了,还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把菜市变得更美了?
历经不同的场所,我感到每个场所都是有性格的。菜市的性格,是朴实的菜的性格,是活跃的鱼的性格,是甜美的果的性格,是憨厚的肉的性格……长期跟什么样的事物打交道,人自然会沾染上什么样的气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为一个“近菜者”,可否习得那瓜果蔬菜的脾气,可否拥有大地般广博的胸怀?
生活并不复杂,吃饭睡觉而已。吃好饭,睡好觉,日子就能过下去。菜市里的生活,比起高大楼宇间的生活,更是单纯了许多。白菜、萝卜、茄子、小瓜……耳熟能详的菜名,像母语般轻快地滑过舌尖。瓜果蔬菜是大地的孩子,人也是大地的孩子,那些高耸入云的词语、云里雾里的概念,大多是可疑的。人的生活终归还是要接地气。
在中国大地上,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菜市,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需要跟这些菜市打交道。菜市中蕴含着每个地域独道的文化,这些文化的根基,以一种难以被察觉的方式,深埋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底。
在小小的菜市里,我窥视到了人生的全貌与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