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国栋的头像

张国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8/04
分享

让文化润泽心灵穿越时空

张国栋   

哲学家叔本华说,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由此对照吴甡校长,恐怕是最贴切不过了。十四年的校长生涯,使他历练得务实、健谈、简约,尤其举止言谈间透出的那种文化品格令人印象深刻。他十分崇尚文化的力量,这从他执掌的北京广渠门中学便可看得出来:醒目的历史长廊洞穿着人类五千年文明,高悬的奥林匹克画面显示着生命的张力,地下的教师休闲“酒吧”宛似星巴克场景,沸腾的环型运动场闪烁着青春之光,朗朗的笑声读书声充满着欢畅和自由……

这些都是吴甡刻意营造的。他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种内在的气质,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一种良好的习惯。文化在他的心中被赋予了多重意义,成了他开启治学之门的锁钥。

访谈中,我发现他对文化其实还有着更深的考虑,或者说潜藏着一个宏大的理想。这个理想来之于困惑已久的现实,他在寻求一条走向彼岸的通道。

如同成千上万名校长一样,他也面临两种教育上的对决:是让孩子们全面发展还是成为分数的机器?换句话说,在当今中国,一个校长究竟应对谁负责?对国家对民族负责?那你就要扎实去抓素质教育,让孩子们按天性愉快成长,按特长自由发展。对家长对学校负责?那你就去抓应试教育,让大家围绕在分数周围。诚如一个家长所说:我的孩子上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达不到这一目的,便是家长的失败,便是学校的失败。

多年来,两种对决你死我活,胜负各半:前者现身明处,赢在理论;后者隐在暗处,赢在实践。于是,无数的校长们成了两面派:对外,从不承认自己是应试教育;对内,从不去真抓素质教育。此状绘构了一幅当今中国教育最为尴尬的荒诞图画。

吴甡该当如何?以其理想和性格,他不能不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然而,他知道他面对的“敌人”是非常强大的,这个敌人就是传统的积习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如“恨铁不成钢”、“棍棒下面出孝子”、“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以及溺爱、啃老、享受、自恋、庸俗交际等风气,早已升华为一种负面文化被众多的人所默认。有个学生,一米八的个头,身体棒,体育好,但成绩一般。吴甡很欣赏。于是向他的母亲夸耀。他母亲却面带愧色,不敢承认这种“不正宗”的优秀,并长期来一直在试图改变它,为此曾一次次发生冲突。她认同的是学习成绩,非常符合当下多数中国人的“优秀”理念。这样的从众观念谁能扭转?谁敢扭转?弄不好,不仅你会落个误人子弟的名声,还可能会在众怒之下卷铺盖走人。

但吴甡知道:这是一个绕不过的坎,有风险也得跨越,别无选择。

他的跨越之法就是创造环境。环境决定存在,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先哲马克思曾揭示过的古朴真理。大千世界,所有物质包括生物都是环境的产物。吴甡认为人亦如此,也是环境的产物。这种环境在文化的引领下必能显示其巨大的教育功能,即让一种适宜人生成长的文化弥漫其间,孩子们便会如鱼得水,富有意义的度过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岁月。物质的力量需要用物质去摧毁。既然存在一种严重制约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存在,为何不创造一种正面的激励文化存在去应对?

于是,吴甡开始了自己的努力:精神层面,他致力于让师生充满幸福感;教学层面,他把所有工作都当作升学率来抓;培养层面,他把学校当成栽培生命的园圃;在体格方面,他用奥林匹克精神去灌注……通过一系列努力,在学校的教、学、行等方面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充满着思想自由、精神激励和幸福快乐的元素。

学校办公楼的正厅墙上,镌刻着一首人们非常耳熟的歌,名字叫《祈祷》。谁来谁都能看见,谁看见心中都会悄然泛起那优美而充满诗意的旋律: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吴甡认为,沉醉在这样动人的意境中,人的灵魂倾刻间会得到净化,人生会觉得非常美好。这便是文化的魅力,久而久之,它会内化为一种昂扬的人生观,使学生充满希望充满信心。

这使我想起畅销世界、象征美国儿童文化的芭比娃娃。Mattel玩具公司赋予她一种非凡的文化品格,让她不仅成为一个漂亮的摩登女郎,而且变身为一个充满智慧和积极进取的时代女性。在她身上,折射了社会的发展与女性的进步。她像过渡性物件一样,陪伴着孩子愉悦地成长并渐渐与母亲分开,走向独立。吴甡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他想让这样的文化润泽心灵穿越时空,弥漫在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之间。他成功了,为此他和他师生们获得了无数荣誉。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升学率这个使人心惊肉跳的指标也得到了多元文化的推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两种对决在他这里实现了软着陆。

“对学生来讲,什么才能恒久弥坚?”吴甡自问自答:“是文化的记忆。学生在学校数年,最终能留下的,就是这种文化的记忆,而不是具体的数理化知识。”这句话看似平常,其实是一种金子般的感悟,是要靠一个人用不能重来的整个生命去经历的。那些得到返补的一代代懵然无知的青少年,也许在十年二十年后才能明白此间的意义。到那时,他们将会从内心生出感动,将会把自己的全部才智贡献给社会以报答母校的深恩。教育的真谛也许正在于此。

将大半生年华都献给了校园的吴甡校长,以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和多年的艰苦实践,对当今令人忧虑并仍在苦苦探索的教育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在中国,许多自诩为教育家的人,大都是在空谈“救国”中立名。而真正的教育家,其实是那些不怕风险、勇于创新并解决当代重大现实矛盾的成功者,如同从无数个战场上浴血奋战拼杀出来的英雄一样。

从吴甡校长这样的探索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振兴的希望。

                                           (本文首发于《21世纪校长》2008年6月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