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良的头像

何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17
分享

八卦岭的“深圳藏书家”

八卦岭的“深圳藏书家”

一、我的“书墙”

最近,在整理书籍中,意外地找到了一本叫《书恋》的小书,勾起了我对30年前有段往事的回忆。

那是1992年6月上旬的一个周末,我到深圳图书馆还借书的时候,偶遇该馆的潘德明、杨彦庄两位老师。她们带给我一个很好的消息:由深圳市委精神文明办、深圳图书馆、海天出版社、深圳特区报文艺部和深圳读者联谊会联合主办的“深圳市首届百位藏书家”评选活动即将拉开序幕,两位老师鼓励我报名参评……

不久前,我刚从广东省供销社(商业厅)调来深圳,当时送我过来的是一辆两吨半的货车,车上满载着我的90多箱书籍,那是我积攒了多年的主要“家产”,这在当时深圳的朋友们中也算是一则“新闻”。那年头,爱读书的人,去到哪里肯定首先认图书馆的门,而我好像是在某个活动上先认识的杨老师,然后才通过她认识了潘老师,总之,两位老师后来为我读书提供了很多方便,也给予我很多帮助和教导。

当时,由市委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主办此类文化活动不多,市里要举办“深圳市首届百位藏书家”评选活动,而我也不过3000多册藏书,不知道这个数量在当时的深圳处于什么层级,活动本该参与,但又怕人家笑话。于是,我请两位老师到我宿舍来考察我的“书墙”……

说“书墙”,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当时的八卦岭,号称是八万外来工寻梦的地方,但生活条件还是很差。作为其中的一个“寻梦者”,我算是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了。我所在八卦岭的鹏基总公司,分配给我一个20多平方米的大房,足以让我安置好我的宝贝书籍。当时由于经济原因没有购买书柜,除了有些暂时没开箱的书外,大部分开箱的书只好利用两面墙,分里三层外三层、依墙而排,而小部分常读常用的书则放在广州带来的小书架上和书桌、睡床上。有时候,两面书墙会因为摆书或拿书不小心等原因,顷刻间轰一声坍塌,千册图书于是散落满屋……由此我妹妹常常笑我摆弄书墙是老顽童“玩积木”……

那天,两位老师来考察我家“书墙”,因为条件有限,我不做任何“装饰”,原原本本“展示”。她们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又是“点数”、又是丈量推算,但难以得出精确册数,最后只好在推算基础上参考我说的“总数95箱、每箱35-40册”……至于最后我是怎么入选“首届百位藏书家”,并获得30名内的二等奖的,我不得而知。当然,更不知道在八卦岭8万寻梦者中我是否是唯一的获奖者。从此,我郑重其事地将那两面墙的特色书房命名为“谷雨斋”,并请著名篆刻家、我的老师徐子屏先生刻了“谷雨斋”印章。后来曾有一段时间,我“谷雨斋”的书墙算是远近闻名,以至于我有些广州、海南和北京的同学朋友们出差来深,都指定要看看我在八卦岭的这一面“书墙风景线”……

“深圳市首届百位藏书家”评选,开始于1992年6月20日,结束于同年12月20日。在这历时半年的评选活动中,主办方从策划到组织实施有条不紊,稳步推进,活动十分成功。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的组织评选活动、12月18日的“评选成果展览开幕”、12月19日的“评选文集《书恋》首发式”和12月20 日的“评选活动颁奖仪式”等系列活动,其中:“评选成果展览”主要是对藏书家获奖者的实际藏书状况、读书及其成果进行图片展览,而出版“评选文集《书恋》”,则是鼓励藏书家与书结缘、以书为径,多读书读好书的成果总结。

现在来回顾和评价“深圳市首届百位藏书家”评选活动,我觉得它对于促进当时深圳经济特区爱书藏书读书之蔚然成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深圳读书月”活动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30年过去了,“百位藏书家”评选活动,开端即成“终结”,至今已成历史,未能发扬光大。

二、我的藏书读书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嗜好,正如有人爱种花草,有人喜欢书画一样,我的第一嗜好是读书藏书。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某一天,爸爸因工作调动而从单位里搬回了一张书台、一个小书柜,还有一大包旧书。爸爸让我和姐姐阅读,那便是我平生第一次一知半解地知道的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西游记》,以及我接触到的第一部外国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时我还小,识字不多,看小说很困难,爸爸便让我负责保管,连姐姐也得经过我才能借阅。别看那个小小书柜和钥匙,当时的我却视为一种荣誉和一种责任,可神气了!我极认真地整理着旧书的封面,并用阿拉伯数按字顺序编号,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小小的书柜里……我想,那大概就是我平生第一次的藏书经历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知道了巴金、茅盾、奥斯特洛夫斯基……我知道了江姐、林道静、保尔·柯察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当农民,我带领“青年突击队”“南征北战”搞水利建设时,无论走到哪里,我的书都带到哪里、我的书都读到哪里。直至1978年参加高考,来到省城读书,接着便是十几年的读书、教书、藏书以及写书的生活。同时,随着读大学、读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变化和职业变换的需要,客观上对藏书也有不同的要求,于是,我的藏书也越来越丰富,我也越来越重视多藏书、藏好书。尽管几十年来多次搬家,也多次清理和淘汰旧书,但我的藏书始终还是与日俱增。直到目前,藏书量已超万册。

在藏书的过程中,我注意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读书爱好,有重点地选购图书,并将书进行分类、登记和上架。我目前的藏书基本上分为12大类:(1)文学类;(2)社会学与人类学;(3)经济学类;(4)政治学类;(5)哲学类;(6)历史学类;(7)文化学类;(8)心理学类; (9)美学类;(10)艺术类;(11)外国语言与工具书类;(12)报刊杂志类。根据这12类,我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分类排列、整齐上架。做到:分类规范,排放整齐,索书方便。在藏书与读书的关系上,我注意藏读结合,相互促进。做到:藏书方便索读,读后更注意收藏。

读书于我,犹如人生需要食粮般不可或缺。五十年来的读书生活,使我深深感到:读书不仅是我人生知识、精神力量的主要源泉,而且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大乐趣,也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多年来的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读书是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是养志炼志的过程。读书贵在坚持,坚持的过程又是学会战胜孤独、自觉锤炼意志和自强自胜的过程,是立志的过程。读书能增长知识,也能养志立志。因此,读书养志立志与增长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无志,则求知无方,读书无功。

读书人不可忽视“二志”:一是读书之立志,即读书要树立目标志向;二是读书之孤独志,即读书过程要有钻劲、韧劲和意志力。前者是读书的归宿点,即要解决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后者是前者实现归宿点的条件保证,即要解决怎样读书的问题。就读书过程本身而言,要首先培养的“志”是真正耐得住寂寞的“孤独志”。“孤独志”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苦行僧”的精神境界。

读书,要坚持以思为本,要提倡边读书边思考边领会边笔记。自1980年以来,我一直坚持边读书边作辑录、摘录笔记,始终坚持创作包括哲学、文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内容的《读书随笔随想集》,每年约6-8万字,至今已有40多本近300万字的《读书随笔》和《文学观察》。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我相信,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做到:读有目的,读有侧重,读分精泛,读讲方法,同时重视边阅读边思考边创作,既读得进去又能退得出来,那么,就一定能“至千里、成江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