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戈帆的头像

戈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5
分享

逝者如斯

时节从暮春自然转换到了孟夏。5月5日这一天,是西安各界最后送别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日子。近一周来,心情总是阴阴的,脚步也是沉沉的,即便是前两日西安阳光的炽热,也好像没有将我从这低冷的色调中拽出来,依然长衫着装,面无喜色的在承受这些悲情日子的煎熬。付出的泪水、惋叹和祈福,正如这时光的脚步,自己走过了,做过了,不知道那边的人听到没有,旁边的人看到没有,都无须去证明什么,似乎内心不为别人,只为求自己心灵的安宁。

1

   4月27日午后,我在中国银行陕西分行就业务合作进行高层沟通,会谈的成果让双方都很满意。就在休憩空间,在外院工作的同学光明来电话说辛老师去世了,想下午同去吊唁。接到这个电话,刚才的欢欣顷刻消失殆尽,简单用餐之后匆匆忙忙回到办公室。一个下午,等着远从大学新城迟迟不到的同学,尽管处理着工作事务,脑海里却浮现着春节假期看望老师的情景。那天他坐在轮椅上,以一个老人的晚年病体状态在和我们简单交流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当他在同学的启发下突然大声叫出我的全名时,同学们高兴的欢笑,而我却悲从心生,眼眶里泪花在打着转转,既是感念他能在众多学生中很快想起我,更是在忏悔自己怎么三十年都没有同老师联系,直到有心看他时,老师却只能听不能顺畅交流了。于是我灵机一动,以自己的理解向老师介绍了每个同学的情况,也以他当年给我们上地理课介绍矿产资源的角度,像经常接待专家领导那样,向他汇报了自己从事的钛工业、黄金和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情况。老师听了连连点头,非常满意和享受,那一刻他的笑脸既像当年那个严谨治学的尊师,更像一个快乐可爱的孩子。

吊唁后同师母和他的女儿说了好长时间的话,自然也谈到了春节期间的那次拜访。4月28是辛老师的安葬日,我和光明都因工作的缘故没有参加追悼会。光明在群里发布了老师去世的消息,并出上联“駐三尺台,行一世功,育英才萬千,靈前只得三柱香”来向大家征集下联,一时间群内好的挽联不断问世,功底好的诗人秋心第一时间响应,并给大家辅导成联,平仄宽对。我最后以“道一声谢,鞠三重礼,兴中教数载,心中不忘古豳情”来对其上联以寄托哀思,颂扬辛老师为旬邑的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2

   那天的夜晚本该是平静的。我像往常一样下班后步行锻炼回来,打开手机就看到诗人秋心远在安徽出差却第一时间获得了新的噩耗:我们敬爱的赵中华老师不幸落水去世。她急切地在群里哭喊着,很快就证实了这个让人惊叹、惋惜、恸哭的消息和丧葬时间的安排。那一刻,我冷静的出奇,不是自己镇定,而是被这连环式的噩耗给吓住了。这到底是怎么了?副校长、地理老师刚刚在早晨火化,中午语文老师、之后也当副校长的赵中华老师却以费解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一个是寿终正寝,年近八十,一个是刚过七十,非常生命,这让作学生的我如何面对人生的生死?

说来自己也是很无心的。85年高考后母校旬邑中学给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开欢送会,并留下了宝贵的合影照片。印象最深的是赵老师在欢送我们的合影照中还带着他的小男孩,给那张照片赋予新的意义。寒假期间,母校又将回家过春节的同学请到学校召开茶话会。已是副校长的他神彩飞扬,见到大学生的我们异常兴奋,妙语连珠。在我上前向他问好时,他眼前一亮,拉着我的手向在场的领导、老师和同学大声介绍,说我的作文水平好,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强,文笔清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难忘的、美好的印象,我元旦寄给他的颐和园铜牛的贺年卡他非常喜欢。那一刻,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说谢谢不好意思的回到了座位上去。从此之后,我再也没见过他,偶尔想起问一下他的情况,也是有心无心,似听非听,现在想真是惭愧万分。

4月28日晚的同学群里又以缅怀赵中华老师为主题,有的追述赵老师的讲课风格,有的张罗回旬邑吊唁,饱满深情的挽联再次井喷式的诞生。经过一长夜的煎熬,我在次日清晨第一时间在群内发布了自己给赵老师的挽联:汃水岸声声惋叹真情恸中华,泰塔下琅琅书声师恩传九州。之后我才发现,这幅挽联被书写出来摆放在赵老师的灵前。

5月1日一大早,西安、咸阳、杨凌和县城工作的十几个同学相约,去清原赵老师的家中吊唁。几间瓦房,农家院落,家乡人以自己的风俗设灵堂来迎接前来悼念的乡亲,我代表同学上香祭礼,秋心代表同学诵念春正起草的祭文,我们以学生的特有方式向老师深深的三鞠躬,表达长长的惋叹和无尽的思念。在向师母和子女们的说话和作别时,感觉说什么都不能慰藉这家人失去亲人的心。回程时车子在山路盘绕,我的心也在复杂的情愫里翻腾,心里默默地祈福赵老师一路走好。

   3

   5月2日我在光明的陪伴下走进了石门森林公园,不是为了看景,而是为了作一个生死的探寻。我在想,两千年前的历史天空下,那个骑马疾驰的扶苏,如何以仁爱之心给他的将士刨泉找水,又是如何在闻讯父皇驾崩后归心似箭,奔驰在千里直道,旋即又收缰勒马,停住自己奋进的脚步,隐身于这茫茫的深山,在那一刻他是如何艰难又痛苦地作出了自己的生死抉择?风萧萧,林莽莽,青山依旧在,可这个缘由何时人们才能真正的清楚?

5月3日是老师的安葬日。零时刚过,秋心就将她思绪良久的祭文发布在美篇、微信朋友圈和同学群。这已经是她本周的第二篇祭文。第一篇是出差在外写给辛老师的,那篇就广受关注。清晨早起,我一口气连看多遍这个饱满深情、极富文采、独具匠心的真情之作,那一刻也是家乡习俗中起灵的时间,于是我起默肃语,面向清原,同家乡的赵老师的亲人一起向恩师作最后的送行。这篇祭文很快在网络传播,一上午点击量就超过了一万,现在趋近两万,从古城西安到旬邑故乡,很快成为旬邑文化界人士一件大事。从学生、教师还是与旬邑和赵老师有关的人士都在传播这篇美文,当天扫描二维码加秋心好友的多达数百,有的年轻老师看了坚定了自己身为人师的信念,有的毕业多年从不动笔的同学此刻也写出了有感而发的诗文。赵老师的子女或交流、或写文字感激诗人秋心为他们的父亲所做的一切。在我看来,可以肯定地说,此文起到了以文化之,教行迁善,开启人们对师生情谊、生死感知的深远意义。一个叫文彦群的学弟先看到祭文写文缅怀赵老师,第二天又写文寻找秋心,让这篇祭文、这次纪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重教尊师的旬邑人士在三秦大地作了一次很有内涵的文化展示。

   4

   就在我们缅怀赵老师的第二天、4月29日上午,著名作家陈忠实在西安逝世,享年74岁。他的成名之作《白鹿原》曾获茅盾文学奖。连日来,中国各界人士都在悼念陈忠实,在陕西省作家协会大院内设立的追思堂,每天都有上千民众前往吊唁,敬献花圈以表哀思,怀念与这位文学巨匠有关的点点滴滴。

也算有幸,我在2010年的秋天一个周末傍晚在省委大院附近、南二环路边的一家酒店大厅碰见了时任陕西作协主席的陈忠实。当时我和他迎面相遇,开始并未认出,由于见过不少他的照片,一下子反映过来上去追星,他并不诧异,握手后和我聊了几句。当时《白鹿原》正在陕西拍电影,有过他去探班看望演员的报道。于是我就问他对这个电影的预期,他连连摆手说小说创作和电影剧本创作有很大的不同,自己相信人家电影人会有一个不错的作品奉献观众,他也很期待,随后就上楼会客去了。在看这个电影时,我想起他说的话,更期望而今正在拍摄的电视剧能弥补电影的不足和遗憾。我没有去吊唁这位作家巨匠,他也不缺我这普通人的挽联,只想在这里写下这段文字以感谢他的一面之缘。

   5

   最近看望了一个给我在小学当过校长,在我高中阶段给予我多方关爱的一位老师,他曾是两位老师的同事。尽管他也有身疾,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似乎让我明白了向死而生的道理。人的确要有这个勇气和情怀,因为面对生与死,谁能幸免这个抉择?

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逝者如斯,不论凡人还是名人谁也没有让时光倒流的本事,我们都祝福他一路走好。有位哲人说过,在这个宇宙里,生命是不息的,每一个人的一世都活在了一个整体,活在了无限,而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份工作,一份情感里。更何况我们的两位老师桃李三千,更何况陈忠实有他的《白鹿原》,他们依然活在世间,活在无限的岁月。

   6

 《逝者如斯》在秋心自在坊和旬邑文化界两个平台上发布了,感谢各位编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由于你们的努力,让这篇纪念文章走进了更多的人群,也让我收获了真诚和友情。

这篇文章,不仅是自己对两位老师和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怀念,更是对这次纪念活动的综述,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让他们的悲悯情怀也融入到了我们的真实情感之中。一个月过去了,依然觉得这些事情的价值和意义。一位读者在给我的微信中说,看了此文让她想起作家宗璞的一句话——人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无论是曾经的恩师还是文坛泰斗陈老,能让弟子及后辈如此感念、如此缅怀,他们的生命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古豳大地,自古善稼穑,当今重教育。豳风幽幽,汃水湍湍,今天的我们,依然拥有当年的真诚;明天的我们,更需挽手并肩,感恩故乡大地的深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永远在路上……

2016年5月5日初稿,6月7日凌晨成稿于西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